◇ 文圖│本刊記者 楊光毅 李仕羽
脫貧路上的“涪陵面孔”
◇ 文圖│本刊記者 楊光毅 李仕羽

“清占月中三峽水,麗偷云外十洲春。”這是唐代詩人沈彬的詩句。觀照三月的涪陵,一如詩人筆下的意境。
正是在三月,參加“總編臺長看扶貧”主題采訪的媒體人,走進涪陵,走進鄉村,也走進涪陵脫貧攻堅的故事深處。在這里,我們看到一個側面的涪陵表情,這是涪陵脫貧攻堅路上最美的風景。

張志遠
說起現在的生活,張志遠的話茬有些收不住:“車有了,房有了,每年穩定的收入也不低,這樣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12年前,張志遠住在大木鄉迎新村4社的高山上,由于武陵山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夾石易滑坡,難以種植經濟作物,“進出山一趟要接近3個小時,地里也留不住水土,只能種苞谷,大家都窮得叮當響。”那時,張志遠一年的收入僅2000元。
2006年,涪陵區啟動了對武陵山景區生態旅游的重點打造,也試點摸索將高山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旅游扶貧相結合。“讓分散的高山貧困戶把家搬到山下,集中安置和統一規劃,并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用旅游產業和土特產銷售帶動大家脫貧致富。”涪陵區扶貧辦向鄉親們反復宣傳。
就這樣,和192名鄉親一道,張志遠離開棲身多年的土屋,搬到大木鄉規劃的安置點,開辦起農家樂,就地轉化為鄉村旅游業主,當地也由此建立起扶貧脫貧長效機制。
12年后,這個曾經“山多、樹多、光棍多”的窮僻鄉鎮,已成為涪陵區第一個、也是扶貧績效最好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與鄉村旅游扶貧相結合的居民示范點。
14個房間,28個床位,能同時接納200人就餐,去年,張志遠的年收入達到25萬元,“把車也換了。”張志遠的境況,只是一個縮影。
去年,涪陵區大木鄉接待休閑農業游32萬人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對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額達5600元,徹底盤活了當地整鄉脫貧的區域扶貧全局,大木鄉GDP總量、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分別達到23118萬元和10378元,分別是2006年的12.5倍和4.28倍。

郭微
2014年,郭微登上南下的列車,當時心中有些忐忑。除了簡單的行李,最重要的就是涪陵區宣王村的選調生錄取通知書。
從河南長垣縣到重慶涪陵區宣王村,郭微需要兩天時間。而從剛畢業的大學生到走村串戶的村支書助理的身份轉變,郭微已經用了兩年。
初到重慶,鄉里濃重的口音,成為郭微開展工作的最大難題。“聽不懂就問,鬧了好多笑話。”經過兩年努力,再拗口的方言郭微已經沒有障礙。
工作之外,郭微喜愛“交朋友”。“沒事就會去村民們家里坐坐,了解鄉親們的家庭生活狀況,這樣村里在制定政策時,可以更加精準到位。”
扎根宣王村兩年,郭微一共回過三次家,“畢竟太遠,而且去年村里新搞了許多項目,大家干勁都很足,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更不能掉鏈子。”
關于未來,郭微決定繼續留在村里。親眼見證村民們一步步走上致富之路,是他的夢想。
雖然路途遙遠,但在涪陵,郭微并不孤單。
自全市啟動脫貧攻堅戰役以來,涪陵區共抽調252名干部組建63個駐村工作隊,選派63名處級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安排63名大學村官到貧困村任職。駐村全體干部干在村、吃在村、住在村,形成了“戶幫戶促”“黨員干部互助隊”“干部接力幫扶”等經驗做法。
涪陵區龍潭鎮,提起采摘園的羅迎萍,當地鄉親都是點贊:“一個女人,要上顧老下顧小,不容易。”
2010年夏天,丈夫意外亡故使羅迎萍的命運徹底改變。面對家中年幼的孩童以及年邁的父母,在外打工的羅迎萍義無反顧挑起重擔,回到家鄉龍潭開始創業。
2011年,羅迎萍在龍潭鎮貧困農民創業示范園區流轉土地80余畝,種植花卉苗木和蔬菜水果。
拿起鋤頭,從陌生到熟悉,從一竅不通到樣樣精通,羅迎萍一步一個腳印,在摸索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子。


羅迎萍
去年,在羅迎萍的精心經營下,采摘園年產值達到100萬元,種植面積擴大到200多畝,水果品種也不斷擴大,囊括了草莓、櫻桃、葡萄、獼猴桃、無花果、荷心、秋葵、蘆筍等多個品種,可以讓游客在不同季節賞花嘗果摘菜。
“自己富了不算富。”這是羅迎萍一直掛在嘴邊的話,除了經營采摘園,她還想方設法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采摘園常年安排貧困戶就業,工人每月工資1800--4000元,并向13戶建卡貧困戶免費發放菜苗、化肥,使每戶增收2萬元以上。
在龍潭鎮貧困農民創業示范園,像羅迎萍這樣的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事例并不是個案。6年多來,園區通過培訓引進新型農民入駐園區、流轉土地、業主結對幫帶建卡貧困戶等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扶貧綜合效益。2015年園區實現年產值1.1億元,實現了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變。
3月,站在草莓大棚里,有些濕熱,泥土味夾帶著春意四處彌漫,“這一季又要成熟了。”羅迎萍充滿期待。

何國全
田坎上,何國全指點著自己身后成片的蔬菜種植園,與羅迎萍一樣充滿期待。
2009年,何國全賣掉自己上海的房子,一頭扎進涪陵區石朝門村開始養雞。那時,他壓根兒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家鄉脫貧致富的“排頭兵”。
當年的養雞項目夭折,但何國全堅信自己的選擇:“家鄉需要建設發展,田間地頭蘊藏著大量機會。”
一年后,國全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通過承接轉戶進城務工農民的土地,發展時令蔬菜、稻草洋芋、水稻制種等高效產業。
截至去年,國全蔬菜種植合作社土地折資入股面積已達到4223畝,完成投資650萬元,建成集中成片的蔬菜種植園950畝,修建蔬菜大棚35個,聯棟工廠化育苗大棚1棟,整治土地200余畝,購買了拖拉機等大型農耕機具,實現產值715萬元,增加社員收入315萬元。
2014年,何國全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去年6月20日,何國全作為全市惟一的農民代表,參加農村改革座談會,就宅基地退出政策資金扶持回鄉創業的情況向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作了匯報。
如今,原本在馬武鎮產業經濟墊底的石朝門村,已成為馬武鎮產業發展數一數二的村落。何國全最開心的不是自己富了,“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好,家鄉脫貧的道路越走越寬。”

扶貧
脫貧攻堅,涪陵怎么做
“扶誰的貧?”在精準扶貧的“準”上做文章
制定貧困戶收入法評估方案,創建貧困戶貧困程度“四評法”評估體系,摸清“貧困戶脫貧”病根。
制定貧困村貧困程度評估“四定法”,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組織建設等4個方面30項指標按百分制測評,找準“貧困村銷號”瓶頸。
建立“三個一”平臺,配備查詢終端、設立精準公示欄、健全“一戶一盒”的戶脫貧檔案,精準“大扶貧”信息。
“怎么扶貧?”在精準扶貧的“精”上下功夫
堅持“五個一批”到村到戶,在落實精準扶貧措施上下真功夫。精準實施低保兜底、醫療救助、貧困學生救助與就業、產業扶貧、高山生態扶貧搬遷“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
堅持“六大工程”到村到戶,在提升“造血功能”上下真功夫。一是精準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優先安排貧困村道路交通、人飲工程、公共服務、電網改造、環境整治等項目;二是精準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做好特色效益農業、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子商務四篇產業扶貧文章;三是精準實施扶貧搬遷工程,針對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貧困戶與就地安置貧困戶,分別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四是精準實施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在貧困村建立標準化的公共服務中心和衛生室;五是精準實施培訓轉移工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進扶貧扶智行動,實現職教扶貧“雨露計劃”全覆蓋;六是精準實施社會保障工程,推動貧困戶城鄉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商業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建卡貧困戶享受農村低保兜底率100%。
“誰去扶貧?”在精準扶貧的“實”上聚合力
實施七項制度,責任落實到位。包括區領導牽頭幫扶責任制、鄉鎮街道領導責任制、區級部門對口幫扶責任制、干部包戶責任制、“一票否決”考核制等。
建設四支隊伍,人員組織到位。配強村支兩委,引導能人治村,抽調252名干部組建63個駐村工作隊,選派63名處級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安排63名大學村官到貧困村任職。
打好資源組合拳,資金整合到位。建立財政兜底機制,加大行業部門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廣泛引導社會參與,動員區內龍頭企業和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幫扶貧困村。
提升資金使用績效,層層監管到位。堅持公開公示制度,對扶貧對象、扶貧項目、扶貧政策全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強化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監管和績效管理。
扶貧
涪陵脫貧攻堅的“100%”
Faces of Fuling on the Roa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