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楊光毅 圖│蘇思
當期主題
別讓車輪在冰面上空轉
◇ 文│本刊記者 楊光毅 圖│蘇思
2016年3月5日,北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熱詞之一。
此前的2016年3月1日,重慶以新聞發布會方式,正式發布《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這個方案明確,重點從以市場為導向增加有效供給、積極穩妥去除無效供給和減輕實體經濟負擔等五方面著力,在“十三五”期內,推動經濟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也成為參會代表、委員的重點話題。
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改?如何防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急功近利心態?怎么樣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避免經濟發展的車輪“在冰面上空轉”?在代表、委員熱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也在繼續研究和思考這些問題。
對于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楊慶育用“冰上行車”做了很形象的解釋:“如果仍然采取原有的供需模式,就好比你開車到冰面上,燃油在消耗,車輪子也在轉,但是車就是不動。”
算賬是楊慶育的專長,也是他多年供職重慶市發改委這一重要宏觀經濟部門所養成的一個習慣。所以,每到全國兩會期間,他都會第一時間搜羅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計算重慶的紅利。
今年也不例外。他首先算了傳統“三駕馬車”作用下的重慶利好:“我算的這個賬,是依據經濟發展我們所依靠的投資、消費、進出口‘三駕馬車’作用下的重慶利好動力。”
楊慶育說,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和“十三五”期間,重慶在投資領域會獲得更多支持。在測算了中央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券收入,以及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的增量后,他認為完全能夠支撐重慶投資增長12%的目標。
今年,重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劃增長11%。楊慶育認為,如果按照中央布置和重慶啟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重慶目前消費進入的常態規律,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在進出口領域,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回穩向好’,結合重慶2015年相對較低的基數,我們今年實現10%左右的增長也是有把握的。”楊慶育說。
基于這樣的理性分析,楊慶育認為,在重慶,拉動經濟的傳統三駕馬車,都有著明顯的上升空間,能夠保持穩中求進。
“在當前背景下,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駕馬車,是當前經濟增長的第一個動力。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當前經濟增長的第二個動力。”楊慶育轉了話鋒。

載著集裝箱的貨船航行在長江江面
如何正確理和對待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楊慶育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對長期的、戰略性的攻堅克難戰,在認識層面和操作層面,都千萬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在傳統的經濟調控中,一般只注重需求總量的管理,利用的是反周期理論。通俗一點說,經濟冷了就刺激,使他變熱;經濟增長太快了,就控制固定資產投資,使經濟增速降下來。這樣的冷熱交替、快慢交替,出發點和特點展現的就是需求總量的管理。”楊慶育說。
楊慶育說得很明確:“這種調控思路的最大優點和最突出表現,就是調節非常靈敏,而且見效快,靶向性強。”
“這就是調節靈敏的表現。”楊慶育說,“但是這種刺激經濟緊和松的調節,屬于相對比較短期的眼光和較窄的視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一樣。楊慶育認為,與只注重需求總量管理的調控相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周期由短變長,由相對容易變得相對復雜,由見效很快變為逐漸見效,由一下子產生作用變為中長期的逐漸起作用。
正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的特點,楊慶育說,不能期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內見效,進而認為這種改革很快就能改善經濟現狀。“我個人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對長期的、戰略性的攻堅克難戰。”

新能源汽車吸引了眾多市民關注
說到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由需求結構變化引起的。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具體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從吃飽穿暖,走向吃好穿靚。
“現在的消費模式是數量降下來了,但是品種多樣了。這樣就把消費拉長了,也就是所謂的長尾效應。”楊慶育把這種消費模式稱為“長尾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呈現出形式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的特點。“在這樣的消費模式下,如果還采用原來的大規模生產,必然出現大量無效供給,出現產能過剩。”
楊慶育用一種很通俗的假設來說明消費模式的變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以前,同一個品牌的電冰箱、電視機,100戶家庭中有八九十戶都會去買。現在,這種消費模式肯定找不到了,實際需求表現為多樣化,同一個品牌的電冰箱一下子生產很多,但是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消費者選擇這個品牌,這就造成過剩。”
這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通俗的道理——即便當下流行的智能馬桶蓋,100戶家庭中,有五六戶去購買就不得了了。
在現實的消費模式下,如果仍然采取原有的供需模式,楊慶育認為無異于“冰上行車”:“簡單說,就是你開車到冰面上,燃油在消耗,車輪子也在轉,但是車就是不動。”
表現在經濟上,就是也在投資,也在刺激消費,但是消費就是起不來。“而且,投資投下去之后,形成了更嚴重的產能積壓。”
這就需要轉變——由生產什么,變為需求什么生產什么。
但是,究竟生產什么?換句話說,市場需要什么?怎么樣去掌握市場需要什么?
楊慶育以蘋果為例:“說起來簡單,但我們如何去了解和挖掘市場需求呢?比如說蘋果,十年前說蘋果,你會想到什么?現在說,你會想到什么?現在你知道蘋果是智能電子產品,但是你知道‘蘋果10’是什么樣嗎?你或許不知道。但是‘蘋果10’未來是可能會出來的。這個產品是怎樣出來的?是大量消費者用戶體驗匯集的想法,匯集到研究人員那里,形成‘蘋果10’的模型。這將是比之前型號更優秀的。”




■這一組圖片,都與文化藝術消費有關,也是近期拍攝的一組不同區域、不同場合的影像。這組圖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微觀消費息息相關,有機地契合了市場需求。
Don't Let the Wheels Idle on the 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