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鵬 張德東 過 凱 趙非玉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光電研究院 天津 300000)
?
國外大型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裝備現狀及發展趨勢*
于鵬張德東過凱趙非玉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光電研究院天津300000)
摘要隨著世界大國對全球打擊和應對局部沖突的能力需求的日益加強,戰場投送能力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大型軍用運輸機作為軍用物資和作戰人員的主要投送工具在戰爭中的地位在不斷提升,面臨嚴峻的戰場環境,為提高大型軍用運輸機生存能力而裝備的電子對抗系統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基于目前大型軍用運輸機裝備的電子對抗系統的研究,全面概括總結了大型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裝備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成果對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型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裝備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大型運輸機; 電子對抗; 發展趨勢; 紅外干擾; 告警
Class NumberTN97
大型軍用運輸機(簡稱“大運”)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t的運輸類軍用飛機。該類飛機具有快速運送大量兵員、武器裝備和其他軍用物資到作戰前線的能力,確保部隊戰略機動、戰術投送的規?;⒖旖菪院屯蝗恍?。近年來多次戰爭中,該類飛機的動用數量接近于主戰飛機,在戰場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型軍用運輸機是一個國家武裝力量攻防戰略不可缺少的基本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1],然而制造大型運輸機的技術的復雜性使得當今世界能夠掌握大型運輸機技術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以及正在發展“大運”的歐洲、烏克蘭和中國。
大型軍用運輸機尺寸較大、飛行速度低、機動規避能力差,在作戰中容易受到攻擊。同時,其雷達截面較大、紅外特征信號較強,使得它更容易被導彈等武器鎖定。近年來中、低強度的地區沖突越來越激烈,運輸機在維和與干預行動中往往要置身于敵方防空系統射程之內,尤其是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大型軍用運輸機特別容易受到敵低空紅外制導導彈的攻擊。電子對抗系統的發展為大型軍用運輸機順利執行任務提供了保障。為了提高大型運輸機防御單兵攜帶紅外制導地空導彈攻擊的能力,世界各國均對本國的大型運輸機進行電子對抗系統的安裝、升級。
國外歷來重視大型軍用運輸機的電子自衛防護,已經研制開發出比較完善、先進的機載電子自衛系統,并大量裝備現役飛機。為了有效對抗制導導彈的威脅,國外大型軍用運輸機上普遍裝備了導彈告警設備、箔條/紅外誘餌投放設備、紅外有源干擾機以及紅外定向干擾設備。
2.1導彈告警系統
導彈告警系統大體可分為兩類:紫外告警和紅外告警[3]。
紫外告警設備從技術體制上可分為第一代概略型和第二代成像型,其主要區別在于探測器。前者使用光電倍增管作為探測器件;而后者使用像增強器作為探測器件,大大提高了告警精度。
第一代紫外告警設備以單陽極光電倍增管為核心探測器件,探測導彈羽煙的紫外輻射能量,具有體積小、重量輕、低虛警、低功耗等優點。缺點是角分辨率差、靈敏度較低。
第二代成像型紫外告警設備以像增強器為核心探測器,精確接收導彈羽煙紫外輻射,并對所觀測的空域進行成像探測,識別分類威脅源,具有識別能力強、探測靈敏度高的優點。它不但可以引導紅外彈投放器和定向紅外干擾機,且具有很好的態勢評估能力。
1987年,在進行了數年測試后,美國Loral公司成功裝備了第一臺紫外告警系統AAR-47,從此,美國和歐洲的數百架飛機和直升機裝備了紫外告警系統。以色列、南非、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國的十幾家公司紛紛投入到該研究領域[4],出現了近十個型號的典型裝備系統,主要有美國的AAR-47、AAR-54、AAR-60,以色列的吉它-350、南非的MAW-200等。
早在1990年美國的Pacer Snow project計劃就已經為兩架C-5A運輸機安裝了BAE系統公司的AN/AAR-47導彈告警系統,后續經C-5運輸機改造升級制造的C-5M“超級銀河”運輸機以及波音公司C-17“環球霸王”運輸機也裝備了該種導彈告警系統。AAR-47是一種由四個傳感器整流罩、一塊CPU芯片和一個控制指示器組成的被動防護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AN/AAR-47導彈紫外告警系統
紅外告警是依靠探測導彈運動中自身產生的紅外輻射來實施偵察告警的裝備。紅外告警分掃描體制或凝視型體制,主要探測對象是地空和空空紅外制導導彈,重點探測它們的發動機尾煙和高速氣動加熱形成的紅外輻射。早期的紅外告警主要利用紅外輻射的瞬時光譜(如導彈發射時火舌流產生的尖峰)、波長和時間特征來識別的,方法簡單,識別率低,而且虛警率高,實用性差。目前紅外告警由于采用新技術、新器件等措施,逐步降低了虛警率,提高了識別能力,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多種型號的裝備,處于紅外告警裝備和紫外告警設備并存的狀態。國外典型的紅外告警系統主要有美國的AAR-44、AAR-56和AAQ-37,德國的PIMAWS,法國的SAMIR等。

圖2 國外典型的紅外告警系統
為了更精確地引導紅外定向干擾裝備對抗來襲紅外制導導彈,美國正在發展下一代(NexGen)導彈告警子系統(MWS),該告警設備采用尖端的雙色紅外導彈預警技術,運輸機上導彈告警器一般采用紫外線傳感器,雙色紅外配置能夠在保持紅外探測范圍的同時獲得誤報率與紫外傳感器相同或更低的告警系統,增強了導彈探測性能,能夠為戰區機組人員提供更好的保護。
在歐洲,軍用運輸機A400M最初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和英國空軍的軍備需求[5]。在研發運輸機的同時也在研發配套機載電子對抗系統,其中就包括紅外導彈趨告警系統。候選防御設備包括歐洲航空防務系統公司防務電子設備部的AN/AAR-60導彈發射探測系統紫外導彈告警器。另一套系統為EADS和Thales公司為聯合研發的多色紅外導彈告警系統(MIRAS),MIRAS具有1~3個導彈告警傳感器單元(MSU),每個MSU提供一個半球覆蓋,并連接至中央導彈告警處理器(MSP),采用接口速率為100MBit/s以太網與飛機自衛系統進行通信。該系統是世界上第一種應用單片多色紅外同時探測技術的被動式導彈告警系統,采用先進的紅外超點陣探測器技術,這一技術由德國海爾布隆的AIM紅外模塊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能夠針對包括便攜式導彈和空空導彈在內的多種類型的導彈進行探測、追蹤并為飛機提供告警信息,具有反應時間短、虛警率低,能夠與其它對抗系統、誘餌發射系統以及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CL)進行配合使用,已經用于德國A400M軍用運輸機上如圖3所示。

圖3 MIRAS多色紅外導彈告警系統作戰效果
2.2紅外定向干擾設備
隨著光電傳感器性能的不斷改進,武器系統抗干擾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紅外導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抗干擾能力,降低了現有紅外對抗方法的對抗效果。紅外導引頭對目標信號的提取方式由點源調制盤旋轉掃描、圓錐掃描,發展到光機掃描成像和凝視成像等多種?,F有的各種對抗措施只能針對幾種導彈,特別是難以用傳統的方法干擾第三、四代紅外導彈,而紅外定向干擾設備可以對抗所有類型的對空紅外制導導彈。
美國的LAIRCM系統是紅外定向干擾典型代表,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制的AN/AAQ-24(V)“復仇女神”定向紅外對抗系統的最新改進型,每架飛機需攜帶轉塔發射機的數量由飛機的大小及其所發出的紅外輻射強度來確定[2]。2001年9月28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贏得研制LAIRCM系統的合同。2002年1月18日,波音公司贏得把LAIRCM系統綜合到C-17飛機上的合同。Fibertak公司負責提供激光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將對2002年6月7日簽訂的原始合同中的研制內容做些更改,以便把LAIRCM系統安裝到C-130上。2004財年將簽訂合同,把LAIRCM系統安裝到KC-135上。此外,美國空軍的KC-10、C-5、預警機、JSTARS,海軍的P-3C等大型作戰飛機也相繼提出了裝備需求[7]。
LAIRCM系統可對來襲導彈發出告警,每架飛機需攜帶轉塔發射機的數量由飛機的大小及其所發出的紅外輻射強度來確定。例如,C-17運輸機攜帶三個轉塔發射機,而比它小一些的C-130則攜帶兩個轉塔發射機。LAIRCM利用“蝰蛇”激光器作為定向能源來攻擊紅外制導導彈。這種多波段“蝰蛇”激光器安裝在一個小型指示器/跟蹤儀轉臺上,能夠發出無色的、對人眼安全的激光。“蝰蛇”激光器與AAQ-24(V)相兼容,由諾斯羅普·格魯曼/Fibertek研制。1999年8月,在“黑鷹”直升機上對“蝰蛇”激光器進行了飛行測試[6]。測試中,采用未被壓制的發動機發出紅外輻射源信號。在進行的52次測試中,“蝰蛇”激光器全部成功地破壞了模擬IR導彈的光學鎖定。
C-17、C-130運輸機,民用飛機加裝紅外定向干擾系統如圖4所示。

圖4 C-17運輸機裝載的定向紅外干擾系統
除美國外,歐洲也在大力開展紅外定向干擾裝備的研究工作。歐洲A400M軍用運輸機計劃裝備是由德國EADS公司、DBD公司和法國泰利斯公司聯合研制的可以對抗高性能導彈導引頭的機載激光自衛系統(FLASH)。該自衛對抗系統是一種能夠對抗熱尋的導彈的有源閉環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可用于各種大型寬體飛機對抗來襲的地對空、空對空等紅外制導導彈的攻擊。2014年11月17日,在德國柏林航空展上德國迪爾防務公司與以色列埃爾比特公司簽訂了一項獨家合作協議,為德國空客A400M軍用運輸機配備埃爾比特公司的自衛系統。迪爾公司要將三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J-MUSIC系統整合成一套多轉塔定向紅外對抗系統(DIRCM-CL),以確保對飛機的360°無死角防護。J-MUSIC系統是一種用于保護大型飛機(重型運輸機、加油機、貴賓噴氣式飛機等)的定向紅外對抗系統。該系統采用了與C-MUSIC系統相同的定向紅外對抗器,如圖5所示。J-MUSIC可采用單轉塔或雙轉塔配置,能夠很方便地集成到任何類型的飛機上,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為巴西空軍開發的KC-390飛機項目已經選中了這一系統。
歐洲A400M軍用運輸機的DIRCM-CL紅外定向干擾系統如圖5所示。

圖5 A400M運輸機DIRCM-CL紅外定向干擾系統
2.3箔條/紅外誘餌投放設備
箔條/紅外誘餌投放設備作為基本防護手段,在大型軍用運輸機上普遍裝備,主要代表裝備為ALE-47(V) CMDS(Airborne Advanced Countermeasure Dispenser System),如圖6,該系統是由BAE系統公司研發用于取代美國海軍AN/ALE-39干擾系統和美國空軍的AN/ALE-40干擾系統,它能夠通過告警系統或駕駛員發射箔條、紅外干擾彈或啟動雷達干擾機,以干擾敵方雷達系統,該系統可發射60個包括箔條、紅外彈和雷達假目標在內的一次性假目標。主要安裝在C-5、C-17、C-130、C-141、E-8C、F-16C/D、F-14、F/A-18C/D、F/A-18E/F、P-3、SH-60、VH-3D、VH-60N、HH-60G/H、MV-22、MH-47D和MG-60L/K等各種平臺上。

圖6 ALE-47箔條/紅外誘餌投放設備
另外俄羅斯IL-76軍用運輸機采用的APP-50型機載干擾設備,該設備可以發射PPR-50型箔條彈和PPI-50型紅外干擾彈,PPR-50型箔條彈可在1s~3s和5s~10s時間內,在飛機后半球形成50m2和100m2的偶極子反射云層,對敵空情雷達和機載雷達實施無源干擾。
大型軍用運輸機與戰斗機在箔條/紅外誘餌干擾彈的使用上有所不同,由于大型軍用運輸機的RCS和紅外輻射強度都要比戰斗機大得多,每次實施有效對抗所使用的箔條/紅外誘餌的數量比較大,因此在大型軍用運輸機往往需要配置更多的箔條/紅外誘餌干擾資源。圖7是國外大型軍用運輸機投放紅外干擾彈的照片。

圖7 大型軍用運輸機投放紅外干擾彈
2.4新型紅外誘餌
傳統的MTV紅外誘餌彈,可以有效地干擾第一代紅外制導導彈,但對第二、三代紅外制導導彈和紅外成像制導導彈的干擾效果就明顯下降和沒有干擾效果,原因在于二、三代先進紅外尋的器具有了一定的抗干擾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技術有運動特性鑒別和紅外輻射突變的鑒別,可以區分傳統紅外誘餌和目標,其區分依據主要有:
1) 頻譜差異
目標一般包含多個不同強度的紅外輻射,如噴氣式作戰飛機的紅外輻射主要來自于發動機尾焰、尾噴管和蒙皮生熱等,而傳統紅外誘餌彈是以單一的溫度燃燒。對此,采用雙波段紅外傳感器或紅外/紫外傳感器的尋的器可以予以辨別。
2) 信號的時域變化
第一代紅外誘餌彈具有上升時間指標要求。其時間范圍是一定的,當誘餌彈發射時,紅外導引頭可在視場內檢測出紅外信號強度迅速增強,從而根據該時間特性辨別真假目標。
3) 運動特性
第一代紅外誘餌彈具有較快的氣動減速,并會在重力作用下緩慢下降,而真正的目標則繼續水平直線飛行或進行規避機動,紅外誘餌的運動與載機的運動特性差異很大,紅外誘餌與載機迅速分離,紅外制導導彈利用兩者運動特性的差異對真假目標進行鑒別。
4) 熱圖像特性
國外從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新型紅外誘餌方面的技術研究,1997年,美國提出“先進戰略與戰術一次性干擾器材”(ASTE)計劃,目的是為戰術飛機研制可對抗先進紅外導彈的新型紅外誘餌彈。該計劃由美國空軍管理,研制工作主要由英國馬可尼宇航公司和合金表面公司承擔,其中前者負責研制MJU-47B和MJU-48B紅外彈,后者研制MJU-50B和MJU-51B紅外彈[8]。MJU-48B紅外彈采用兩種材料產生紅外輻射,除了傳統的MAGTEF(鎂與特氟隆的混合物)材料外,還使用了合金表面公司發明的所謂自燃材料。這種自燃材料通過氧化而不是通過燃燒產生紅外輻射。
C-17運輸機的裝載的紅外干擾彈為kilgore公司研制的MJU-53/B IR Decoy Flare以及alloy surface公司研制的MJU-50/B,另外MJU-10/B除裝備于C-5運輸機,也裝備于C-17運輸機[9]。
MJU-50B是為運輸機、戰斗機和直升機應用而研制的。它采用自燃材料,在發射甚至點火前完全密封,當氧化金屬薄片從彈殼中彈出后與空氣接觸就迅速氧化并輻射熱量。在持續時間上,MJU-50B與標準燃燒式誘餌彈相差無幾,但它輻射能量時不產生可見光。2000年初,美國空軍按照ASTE計劃與合金表面公司簽訂了一份價值460萬美元的合同,要求生產和交付73000枚MJU-50B紅外彈,計劃裝備A-10、C-130、F-16飛機及若干直升機。
圖8是國外運輸機投放新型紅外誘餌的照片。

圖8 CC-130飛機發射兩枚自燃型紅外誘餌
俄羅斯IL-76運輸機采用PPI-50型紅外干擾彈,如圖9所示,可在0.3s~0.5s的時間內,噴射煙火燃燒劑,其煙火燃燒劑可以燃燒6s~10s,在機身兩側形成約0.7m的火焰,該型紅外干擾彈對付從后半球攻擊的帶紅外導引頭的導彈最為有效。

圖9 PPI-50型紅外干擾彈
2.5紅外干擾機
為了增強大型軍用運輸機對抗紅外制導導彈的能力,美國的運輸機上普遍安裝使用紅外有源干擾機,紅外有源干擾機的主要優點是可長時間工作,可實施全向干擾,且不需要告警設備引導使用,可有效對抗第一、二代紅外制導導彈。隨著,紅外制導系統和目標識別算法的發展和進步,包括第三、第四代紅外制導導彈在內的先進紅外制導導彈大量裝備,具備很強的抗干擾能力,針對傳統點源紅外制導導彈研發的紅外干擾機已經無法對抗該類導彈。因此,近些年國內外均在廣泛研發能夠有效對抗各種類型的紅外制導導彈的定向紅外對抗系統。
紅外有源干擾機的主要代表裝備為英國BAE系統公司北美分公司的AN/ALQ-157,圖10是國外運輸機裝備的紅外有源干擾機。

圖10 國外運輸機裝備的紅外有源干擾機
2.6雷達告警設備
雷達告警設備用于截獲、分析、識別雷達信號、判斷威脅程度并實時告警的雷達對抗偵查設備。典型的機載雷達告警設備主要由天線、接收機、信號處理器、控制裝置、顯示裝置和告警裝置等部分組成,能夠監視敵方炮瞄雷達、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空空導彈制導雷達、機載截擊雷達等對載機的照射,能對雷達從搜索到跟蹤狀態的轉換及導彈發射狀態做出實時反映。
美國典型的運輸機載雷達告警系統為AN/ALR-56M雷達告警接收機,該系統包括四個定向接收機,一個超外差接收機,一個C/D波段(0.5GHz~2GHz)的接收機和電源單元,兩個駕駛艙控制面板和一個方位指示器,一個分析處理器及一個前后相連的天線陣列,用于對地面和空中對飛機有威脅的武器系統進行選搜索、跟蹤、分析、鑒別,并提供有效的威脅報警。能夠為AN/ALE-47(V)提供輸入信號,以觸發飛機自我保護用的箔條或紅外彈并進行選擇和投放。
2006年,美國空軍授予MTC技術公司一份價值400多萬美元的C-130J飛機項目訂單,要求改裝C-130J飛機上的雷達告警接收機AN/ALR-56M,由合作伙伴BAE系統公司提供技術支持。該系統能夠探測大范圍內正在接近的雷達信號,并可自動進行敵我識別,當探測到威脅飛機時,能夠為飛行員提供告信息。目前,該系統已經應用于C-17、C-130J、F-16、B-1B飛機上。
為應對現代戰場上大量復雜的雷達系統威脅,A400M采用EADS公司和Indra公司共同研制的ALR-400雷達告警接收機,如圖11所示,該系統能夠處理復雜的雷達信號波形,如高脈沖密度的頻率捷變脈沖多普勒雷達信號和附近強發射天線發出的微弱的不連續探測信號,同時具有低緯度短距接收能力和高維度遠距接收能力[10]。
IL-76采用的雷達告警接收機為SP10 SIRENA-3M(S3M),用于雷達站對飛機的偵測和來自于任何方向的火控雷達照射告警,并能夠定制和控制箔條干擾彈的發射,能夠為機組人員提供燈光警報和聲音警報,除安裝在IL-76飛機上,還可用于AN-26,MIG-21,MIG-23,MI-8等機種上,采用混合微電路的模塊化設計方法。
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大型軍用運輸機亟待加快自身電子對抗系統的完善和技術更新進程,以應對更加先進的雷達和紅外導彈的威脅,結合國內外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發展的現狀,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發展一體化綜合電子對抗系統
把包括雷達告警、導彈攻擊告警、ESM和ECM(含光電和無源對抗)等子系統以及主處理器和內部通信系統在內的多種電子對抗設備和電子對抗手段有機的結合成一個綜合性的電子對抗系統,干擾性能覆蓋微波、毫米波、紅外、激光等頻譜范圍,形成強大的電子自防護力量,同時具備實時威脅和導彈攻擊告警,并自動選擇對抗手段,做出最佳響應的能力。
2) 發展平臺外使用的一次性有源雷達誘餌
在未來面對的隱身作戰環境中,為避免暴露平臺本身,除了盡可能利用小功率的雷達干擾機外,可利用平臺外一次性有源雷達誘餌對來襲導彈進行干擾,無需使用雷達干擾機對導彈攻擊的全過程實施干擾,提高效費比。
3) 發展遠距離、高精度、低虛警導彈告警系統
為了積極有效配合電子對抗系統對來襲導彈威脅的有效干擾,機載導彈告警系統應具備對來襲導彈提供遠距離、高精度告警定位能力。遠距離的告警能力能夠為大型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對抗來襲導彈提供足夠的反應時間,告警系統提供的高精度告警參數可用于引導干擾機對來襲導彈實施干擾,同時還可通過主處理器的優化算法為CMDS系統自動布放紅外/箔條誘餌彈提供最優的干擾措施。
4) 發展高效紅外光電對抗裝備
通過對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自身雷達、紅外特性以及面臨的威脅對象分析,紅外制導導彈尤其是便攜式紅外制導導彈仍然是軍用運輸機的主要威脅。應大力發展包括紅外定向干擾設備、新型紅外干擾機和紅外干擾彈在內的高效紅外光電對抗裝備以對抗紅外制導導彈。
5) 發展新型電子戰武器
從導彈威脅出發,在先進導彈制導攻擊、通信原理的研究基礎之上,進行技術和體制創新,研發新型電子戰武器,增強軍用運輸機的電子防護和進攻能力。
綜上所述,國外已經發展和裝備了門類多樣、綜合性強、集成化高、技術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大大提高了大型軍用運輸機的整體作戰性能,我國在發展大型軍用運輸機配套電子對抗系統裝備時,應在充分了解國外相關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國內相關技術現狀進行合理的論證,以實現大型軍用運輸機電子對抗系統的通用性、可靠性和先進性。
參 考 文 獻
[1] 李廣義.國外大型軍用運輸機發展現狀與趨勢[J].航空制造技術,2005(9):36-43.
[2] 范麗京.定向紅外對抗系統概述[J].航空兵器,2004(1):16-18.
[3] 蔣耀庭,孫曉杰.美國導彈告警技術的發展[J].飛航導彈,2004(1):27-30.
[4] 何大龍,湯新,王曉飛.典型作戰剖面下的紫外告警對抗有效性分析[J].光電技術應用,2005,20(3):4-6.
[5] 陳寧,李元龍.A400M:面向未來的大型運輸機[J].國防科技工業,2010(4):58-61.
[6] 方有培,汪立萍,呂鑫.精確對抗技術的現狀及發展[J].航天電子對抗,2010,2(26):9-12.
[7] 徐大偉,劉銘.國外紅外對抗技術的發展[J].艦船電子工程,2012,32(9):17-19.
[8] 康大勇,高俊光,胡琥香,等.紅外雙色復合制導對抗技術[J].光電技術應用,2009,24(5):14-16.
[9] 李寶寧,謝吉鵬,李朝榮.美國面源型紅外誘餌彈的發展分析[J].船舶電子工程,2009(7):33-39.
[10] 周帆,陳興凱,韓壯志,等.機載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現狀及技術發展趨勢[J].飛航導彈,2014(2):41-46.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4日,修回日期:2015年11月9日
作者簡介:于鵬,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光電對抗。
中圖分類號TN97
DOI:10.3969/j.issn.1672-9730.2016.04.001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System for Large Military Transport Aircraft
YU PengZHANG DedongGUO KaiZHAO Feiyu
(Academy of Opto-Electronics,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Tianjin300000)
AbstractWith the role status of the large military transport planes upgrading in the war, the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 which is equipped with the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hotspot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electronic warfare equipment for the large military transport are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electronic warfare equipment of the large military transport.
Key Wordslarge military transport,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development trend, infrared jamming, al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