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兵,戢漢斌
?
基于心功能狀態對自主神經功能活動的臨床分析
李紅兵1,2,戢漢斌2
1.湖北中醫藥大學2014級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84);2.武漢市武東醫院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心功能狀態下心率變異性(HRV)的變化,探討心臟功能狀況對自主神經功能活動的影響。方法對我院近一年110例病人進行心率變異性時域分析,監測24 h全部正常心動周期標準差(SDDN),24 h每5 min正常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SDANN),連續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內每5 min節段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5),兩個相鄰R-R間期標準差>50 ms的心搏數占所分析信息間期內心搏數的百分比(PNN50)。并以心臟彩超探測出心臟射血分數(EF),分析心率變異性各指標與射血分數的相關性。結果射血分數<50%病人HRV中的SDNN,SDNN5,PNN50較EF≥50%病人明顯降低,并有一定相關性。而SDNN5,RMSSD等指標無明顯變化。結論心衰病人HRV相關指標下降,并與心臟功能狀態有一定相關性。HRV與EF測定為判斷疾病預后、指導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健詞:心臟功能;心率變異性;射血分數;自主神經;臨床分析
人類在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過程中會做出相應的調整,其中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對內環境的穩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樞神經系統對內環境的適應性調節最終體現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輸出上。目前,定量測定自主神經各組分支配的指標仍然是心率變異性的測定。許多慢性疾病(與環境或基因相關的)如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癥、代謝綜合征等最終都影響到心功能而導致心力衰竭。心衰前后自主神經都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因此,心率變異性(HRV)的變化既可能是心衰的因素,也可能是心衰的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對我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110例病人進行心率變異性檢查。經心臟彩超檢查,射血分數(EF)≥50%者86 例,EF<50%者24例。兩組年齡、性別無統計學意義。所患疾病為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或以上疾病的綜合。
1.2方法所有病人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查,監測5項指標。包括24 h全部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SDDN),反映24 h內的總和,心率變異性<50定為明顯降低,<100為中度降低;24 h每5 min正常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SDANN),若<50則變異程度降低; 連續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 24 h內每5 min節段正常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5);兩個相鄰R-R間期標準差>50 ms的心搏數占所分析信息間期內心搏數的百分比(PNN50)。以EF為指標將病人分為正常心功能組和心衰組。并對兩組病人HRV進行統計學分析(顯著性檢驗及相關性分析)。
1.3統計學處理全部應用SPSS13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方差分析。
2結果
EF<50%者較EF正常者SDNN,SDNN5,PNN50下降,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SDNN,SDNN5,PNN50與EF呈正相關(P<0.05)。但相關性不強。詳見表1、表2。

表1 心功能正常組與心衰組心率變異性方差分析

表 2心率變異性與射血分數相關性分析
3討論
HRV是指竇性心率在一定時間內周期性改變的現象,是反映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張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標[1],是判斷自主神經活動的常用重要指標[2]。HRV中高頻振蕩(0.15 Hz~0.4 Hz)與呼吸影響相關,PNN50,RMSSD與頻譜分析中的高頻相關。而低頻振蕩(0.04 Hz~0.15 Hz)則與壓力感受器等引起的壓力控制相關[3]。SDNN 反應的是包括呼吸、血壓控制機制、體溫調節、腎功能等的“各種因素的盛衰”,而RMSSD與心率變異性中高頻成分高度相關,是反應迷走功能更特異的指標[4]。RMSSD是一個穩定的時域指標,較少受呼吸頻率的影響[5]。在本次研究中,RMSSD并未顯示與心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分析原因在于:①影響心率變異性的因素很多,特別是呼吸對高頻做功影響較大;②心衰病人交感神經激活為主,故壓力反饋調節,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呼吸均有一定的適應性的改變,所以SDNN,SDNN5等反應低頻,高頻混合性成分的指標變化較大,達到了顯著性差異且與心功能的狀態相關。心率變異性的慢性降低與生理心理調節缺乏柔韌性,穩態應變系統失調有關,增加發病和死亡的危險[6]。 各種疾病導致心功能的下降,機體會啟動神經內分泌的調節來維持內環境的穩態。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迷走神經抑制。前者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水鈉潴留。進一步加重心衰及心臟重構。后者表現為靜息心率升高及心率變異性的下降,激活了炎癥的過程,累積而發生心血管事件,對心功能亦有慢性而復雜的影響。還有人認為:心率變異性低的個體已經患有亞臨床或無癥狀的心血管疾病,表明心率變異性的下降可能既是患病的原因,也可能是結果[7]。由此可解釋心功能下降時PNN50,SDNN,SDNN5明顯降低,且與EF呈現一定相關性。對于靜息心率低于60次/min的人,不管男女,也不論個體是否有心血管病史,都能增加心血管和全因死亡危險[8]。
最近的薈萃分析報告指出,心率變異性能預測沒有已知心血管疾病的個體經歷3.5年~15年的首次心血管事件。
心率變異性測定可作為有心血管危險因素病人的健康體檢來預測心血管風險,對于心血管病人,也可以預測心臟性事件及了解神經內分泌和心臟的功能狀況并予以及時的干預。
參考文獻:
[1]梁曉光,胡健,李敏,等.冠心病心率變異性的特點[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6,16(2):91-92.
[2]孫瑞龍,吳寧,楊世豪,等.心率變異性檢測臨床應用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4):252-253.
[3]Reyesdelpaso GA, Langewitz W,Mulder LJ,et al.The utility of low frequenc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s an index of sympathetic cardiac tone: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a reanalysis of previous studies[J].Psychophysiology,2013,50:477-487.
[4]Kleiger RE,Stein PK,Bigger JT.Heart rate variability: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utility Noninvasive[J].Electrocardiol,2005,10:88-101.
[5]Penttil?J,Helminen A,Jartti T,et al.Time domain,geometrical and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of cardiac vagal outflow:effects of various respiratory patterns[J].Clin Physiol,2001,21:365-376.
[6]Kemp AH,Quintana 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insights from the stud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J].Psychophysiol,2013,89:288-296.
[7]Saxena A,Minton D,Lee DC,et al.Protective role of resting heart rate on all 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J].Mayo Clin Proc,2013,88:1420-1426.
[9]Hillebrand S,Gast KB,de Mutsert R,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first cardiovascular event in populations without known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a-analysis and dose-response meta-regression[J].Europace,2013,15:742-749 .
[8]Andrew H,Kemp A,Daniel S,et al.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melancholia displays robust alterations in resting state heart rate and its variability:implications for futur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Front Psychol,2014,5:1387-1392.
(本文編輯王雅潔)
通訊作者:戢漢斌,E-mail:mrbright789@sina.com
中圖分類號:R540.4R25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3.021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3-1506-02
(收稿日期:201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