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穎
?
自擬清肝解郁湯治療神經性失眠癥48例
陶穎
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1999),E-mail:13817982991@126.com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中藥清肝解郁湯治療神經性失眠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5例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48例)和對照組(47例),治療組服用清肝解郁湯,對照組口服谷維素片,均以4周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為95.8% vs 70.2%(P<0.05)。結論自擬中藥清肝解郁湯治療神經性失眠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神經性失眠癥;清肝解郁湯;谷維素;臨床療效;不寐
神經性失眠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輕者不能入睡,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運用中醫治療,以自擬清肝解郁為法,取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散等方劑為基礎,加減而成清肝解郁湯,治療神經性失眠48例,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95例病人均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齡41.6歲±3.5歲;病程(13.0±3.2)個月。對照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齡42.2歲±3.4歲,病程(14.0±3.3)個月。 兩組病例在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臨床表現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常見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符合中醫辨證分型屬肝郁化火者。
1.2.2診斷標準按照1994年WHO編寫的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中非器質性失眠癥診斷標準入選。①主訴或是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或睡眠質量差。②睡眠紊亂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持續1個月以上。③日夜專注于失眠,過分擔心失眠的后果。④睡眠量/或質的不滿意引起了明顯的苦惱或影響了社會及職業功能。
1.3方法治療組采用清肝解郁湯治療,每日早晚各200 mL,連續服用4周。清肝解郁湯處方組成:龍膽草10 g,柴胡10 g,酸棗仁15 g,夜交藤30 g,梔子10 g,當歸10 g,香附10 g,枳殼10 g,芍藥15 g,甘草5 g。舌苔黃膩者加半夏10 g,竹茹10 g;心慌易驚者加珍珠母30 g,龍齒30 g,遠志10 g;兩脅脹痛者,加佛手10 g,玫瑰花10 g;頭痛胸悶者加丹參15 g,川芎10 g。對照組采用谷維素片10 mg,每日3次口服。
1.4療效標準[1]治愈:睡眠正常,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癥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1.5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討論
神經性失眠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屬中醫“不寐”范疇。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失眠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 神經性失眠是情緒性失眠的一種,多由緊張的精神因素和過大的心理壓力和對失眠的恐懼而導致,不包括因睡眠環境改變、軀體疾病、精神障礙等因素造成的繼發性失眠。神經性失眠經過及時治療和心理調適一般預后良好,但如日久失治則會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嚴重者還會產生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故因及早治療。西醫治療主要采用鎮靜類藥物,雖然見效快,作用好,但存在各種副反應、依賴性、療效不穩定、停藥后易反復等諸多問題。
《靈樞·口問》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陰陽按時充盛交接,是正常睡眠的保障。《類證治裁》曰:“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陰陽失交,陽不入陰,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是導致不寐的基本病因。祖國醫學認為,不寐的發病與肝的功能失調最為密切[2]。“肝者,將軍之官,謀略出焉”,“罷極之本,魂之居也”,“體陰而用陽”,肝主升主動,能夠調節氣血的運行,氣血運行調暢,營衛和合,陰陽按時交接則寤寐適時。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情志抑郁,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血失和,日久可化熱化火,擾動心神,則夜寐不寧。朱丹溪云“一有怫郁,諸病生焉。”肝主藏血,“人臥則血歸于肝”,若肝失疏泄,藏血失職,血不能濡養肝魂,魂不能藏于肝而致不寐。《血證論·臥寐》中說:“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魂返于肝。若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
當代名醫王翹楚尤為推崇不寐從肝論治[3],認為失眠以肝陽上亢,肝郁瘀阻為基本病機,常以平肝潛陽、活血安神為法,療效顯著。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神經性失眠以中青年病人居多,多有緊張的精神因素和過大的心理壓力等誘因,辨證屬肝郁化火,擾動心神,治以清肝解郁,寧心安神,每獲良效。自擬清肝解郁湯方中,龍膽草、梔子清肝火;柴胡、香附、枳殼疏肝理氣;酸棗仁、夜交藤、當歸,白芍養血安神,諸藥合用,使肝火清,氣機暢,心神寧,則寐自安。
參考文獻:
[1]劉國華,張明島.上海市中醫病癥診療常規[M].第2版.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38.
[2]戴珍.從肝論治失眠癥經驗[J].河北中醫,2010,32(9):1344-1345.
[3]嚴曉麗.王翹楚教授從肝論治失眠癥[J].北京中醫藥,2008,27(1):22-23.
(本文編輯王雅潔)
中圖分類號:R749.7R25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3.046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13-1563-02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