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印,劉忠花,于 婷
(曲阜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
中國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測度及政策研究
——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李憲印,劉忠花,于婷
(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摘要:利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數據,建立了三階段DEA模型,對中國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宏觀經濟擴張、權益負債比率等環境變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公司技術效率的提升。剔除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后,大部分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呈下降趨勢,純技術效率有明顯提升,規模效率呈總體下降趨勢,絕大多數公司仍未實現最佳規模收益。文章最后從政府補助、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凈資產周轉率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DEA模型
一、引言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的理念,提出要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培育生態文化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有利途徑,發展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式。近年來,中國農業科研的總體效率有很大提升,為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維護糧食安全、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手段和強勁動力[1]。
現代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復合體。它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保持持續增長的生產率,持續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續協調的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的農業自然資源,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個采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管理的農業綜合體系。它將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生態農業不僅僅是普通農產品的簡單生產,而是要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然而在發展中國家依然存在生態和經濟的雙重貧困,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國際農業研究的重點[2]。我國的生態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規模不一、類型各異、形式多樣的生態農業示范區2000余個,其中500余個國家和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發展農業生態經濟要與解決民生問題緊密結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物質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經濟“雙贏”的目標,實現農業現代化[3]。
生態農業公司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織形式,它依托環境和資源優勢,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然而國內對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效率研究還不充分。鑒于此,本文以生態農業公司為研究對象,對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進行測度,探尋投入變量以及各種環境變量對公司技術效率的作用機制,分析上市公司技術效率、規模經濟效率以及純技術效率之間的關系,提出生態農業公司技術效率的改善和提升路徑,對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破解“三農”困局,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們認為,實現農業增長方式向生態化和現代化轉型,關鍵是要提高技術進步對農業生產增長的貢獻。Alejandro(2010)比較中國和印度農業技術效率后發現,制度和農業政策改革、產業轉型對中國農業效率有積極的作用[4]。Wang(2011)研究美國的農業產量后發現,其產量增長的關鍵因素是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5]。Bidogeza(2015)對盧旺達農業替代技術的潛在影響進行研究后發現,面對人口的高速增長,糧食安全、農村福利、土地保護、土壤肥力再生等問題對農業發展形成的嚴峻挑戰,發展新型農業是當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6]。MadhurGautam(2015)發現在土地有限和勞動力非農化的情況下,轉變農業部門,提高生產效率,是農業持續增長的中心[7]。ZhuoChen(2007)采用SFA方法分析各地區農業技術效率,發現技術和知識擴散區域可能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產量[8]。
國內學者對中國農業技術效率和經營績效進行了大量研究。吉生保、席艷玲、趙祥(2012)基于2002-2009年39家農業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進行技術效率測度,發現綜合技術效率普遍偏低,規模效率不高[9]。魏丹、閔銳、王雅鵬(2010)研究發現農業財政支出、產業結構變動顯著促進中國糧食生產率的增長,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率提高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人力資本通過影響技術效率進而影響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10]。彭熠、胡劍峰(2009)研究發現財稅補貼優惠政策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影響重大,對于財稅補貼政策的實施方式,認為應當堅持市場化導向[11]。孫兆斌(2009)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對上市公司技術效率水平的提高呈顯著正相關,股權制衡度對上市公司技術效率呈顯著負相關[12]。鄒彩芬、許家林、王雅鵬(2006)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產出無明顯效應,而直接財政補貼政策對技術效率產生了副作用[13]。范黎波(2012)和劉云芬(2015)的研究均發現,總體多元化程度、非相關多元化程度與農業上市公司績效顯著負相關,政府支持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有正面提升作用[14-15]。劉曉云、應瑞瑤、李明(2013)基于中國127家農業上市公司2004-2011年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多元化經營有助于公司規避經營風險、促進農業主業的穩定和發展[16]。胡光志、陳雪(2015)研究發現,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形式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當代農業發展特色,是促進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17]。
數據包絡方法以其簡便實用的特點,在有關投入要素及環境對產出效率的影響的研究中應用廣泛。郭軍華、倪明、李幫義(2010)建立三階段DEA模型對我國2008年農業生產效率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提高管理水平或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效率[18]。鄧波、張學軍、郭軍華(2011)運用DEA方法,研究發現環境變量和隨機誤差對生態效率影響顯著,而財政支出對生態效率沒有促進作用[19]。沈淵、鄭少鋒(2008)對2006年61家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進行DEA測度分析。田靜怡、吳成亮(2015)對中國24家農業上市公司2009年的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發現上市公司的總體效率欠佳,規模偏小,經營效率不高,其管理者應擴大規模、增加產出,以優化資源配置[20]。
綜上所述,已有的成果多是對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或大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進行研究,對生態農業的研究還不夠充分。在研究方法上,傾向于定性分析,定量方法也多是運用單一的、傳統的DEA技術,或隨機前沿方法(SFA)來測度技術效率,忽略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對效率水平的影響,這影響了研究結論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本文以中國生態農業為研究對象,選取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使用動態面板數據,建立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三階段DEA模型,通過剔除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對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進行實證,并提出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提升的對策和建議。
三、模型構建、變量選擇及數據來源
(一)模型構建
DEA模型可以根據一組關于輸入-輸出的觀察值來估計有效生產前沿面,進行目標值與實際值的比較分析和效率分析。DEA模型無需指定生產函數即可對具有較復雜生產關系決策單位的效率進行評價,其衡量結果不受數據所選擇單位的影響,模型權重不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
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運營決策,受固定資產、從業人員和無形資產等多種投入變量的復雜影響,產出變量也存在多樣性,包括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等多重目標,傳統的回歸技術無法將所有的輸入和輸出變量納入模型中,而DEA模型可以實現對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的效率評價。本文以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為投入變量,以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為輸出變量,建立三階段DEA模型,將傳統的DEA方法和SFA方法結合起來,剔除外部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影響,使各個產出變量與投入變量具有更大的一致性,以反映各個決策單元在整個評價期間更加真實的效率狀況。模型包括三個階段:
1.傳統DEA模型
將原始的投入產出進行傳統DEA分析,測度各決策單元的效率。本文采用Banker等提出的BCC-DEA模型,該模型是在規模報酬可變的前提下,以投入為導向,對各個決策單元進行效率分析,首先測算出綜合技術效率,然后將綜合技術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
投入導向的BCC-DEA模型可以表示為:

k=1,2,…,n
(1)

λr,θi≥0
其中xik表示第k個決策單元的第i個投入變量,θi表示第i個投入變量的權重系數,Yk表示第k個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yrk表示第k個決策單元的第r個產出變量,λr表示第r個產出變量的權重系數,μk表示第k個決策單元的規模報酬指標。
2. SFA模型分析
計算出m個投入變量的冗余變量,即理想投入量與實際投入量之差。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選取適當的環境變量為解釋變量,用前一階段得到的決策單元投入變量的冗余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2)

利用(2)式回歸結果對投入變量進行調整,同時剔除隨機誤差干擾的影響,調整方法如下:
(3)
3.調整的DEA模型
使用調整后的投入數據替代原始投入數據,再次運用BCC-DEA模型進行效率測算,得到剔除了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影響的各個決策單元的效率值。
(二)樣本來源
本文認為,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是指在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態學的基本規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借鑒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以獲得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為經營目標,從事育種、養殖、新能源、生態農業和綠色化肥等生產經營活動,并在中國境內掛牌交易的農業上市公司。
結合和訊財經生態農業概念股板塊,選取2010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剔除數據異常和關鍵數據缺失的公司,選取26家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分為育種、養殖、新能源、農業和化肥5類。其中育種類公司包括大北農、登海種業、隆平高科、敦煌種業、豐樂種業、新賽股份;養殖類公司包括雛鷹農牧、華英農業、民和股份、東凌糧油;新能源類公司包括金發科技、凱迪電力、利歐股份、韶能股份、新疆天業;農藥類公司包括諾普信、錢江生化、長青股份、藍豐生化、升華拜克;肥料類公司包括中糧生化、新洋豐、魯西化工、芭田股份、大禹節水。這26家公司全部為2010年以前上市的生態農業公司,數據時間跨度為2010-2014年。本文有關上市公司數據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報,宏觀經濟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
(三)變量選擇
1.投入和產出變量
本文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職人員數設定為模型的投入變量,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設定為模型的產出變量。固定資產是是公司經營活動得以實施的重要資產,無形資產是指公司控制或者擁有的可辨認的不具備實物形態非貨幣資產,在職人員是指在單位中工作,并有單位支付工資的各類人員,都是衡量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的資本投入的重要指標;凈利潤是是衡量一個公司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代表著一個公司的最終經營成果,營業收入則是可以衡量一個企業的運營能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變量
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本文選取宏觀經濟波動、政府補貼、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財務比率和上市年限等六大類變量作為環境變量。具體內容如下:
宏觀經濟波動:生態農業是對傳統農業的升級和發展,與國家總體經濟的波動趨勢密切相關,要分析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作為環境變量,反映宏觀經濟波動對公司技術效率的影響。
政府補貼:一般來說,政府補貼對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既具有積極影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本文選取政府補貼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作為環境變量,用以衡量各級政府對上市公司的支持程度。
股權集中度:股權集中度是指全部股東因持股比例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股權集中或分散的量化指標。文中選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
股權制衡度:股權制衡是指公司的控制權由若干大股東分享,使得其中任何一個大股東均不能單獨操縱公司的決策,以實現股東之間相互制衡的公司決策運行機制。本文以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大股東所持有股份比例的總和與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之比作為股權制衡度的測量指標。
財務比率:凈資產周轉率可以分析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速度越快,說明企業的銷售能力越強,越能夠給公司帶來效益。權益負債比率衡量公司的償債能力,權益負債比率越大,公司的償債能力越強。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可以衡量公司經營的主要產品的生命周期,用以判斷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文中選取凈資產周轉率、權益負債比率、主營業務增長率三個重要指標來衡量公司的發展前景。
上市年限:公司上市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公司的技術效率,本文選取公司上市年限作為環境變量,測度其對技術效率的影響。上市年限是指自公司上市的時間至2014年12月31日的年數計算,不足一年按一年算。
四、測度結果分析
(一)傳統DEA模型分析
利用deap2.1軟件,將26家公司2010-2014年的投入變量與產出變量的面板數據代入BCC-DEA模型,進行效率水平測算,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2010-2014年期間,在不考慮環境變量和隨機誤差影響的前提下,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684,純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748,規模效率的均值為0.9,其中純技術效率較低,規模效率較高。由于純技術效率偏低造成了綜合技術效率的水平不高,表明公司在資源配置、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同時,樣本公司之間技術效率存在較大差異,有15家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超過綜合技術效率均值,有10家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低于綜合技術效率均值,其中韶能股份、升華拜克、中糧生化、新疆天業、魯西化工5家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較小,其綜合技術效率均小于0.35。

表1 傳統DEA和調整后DEA中國生態農業技術效率比較
(二)SFA模型分析
運用Frontier4.1軟件,以傳統DEA模型估計得到的投入冗余變量作為被解釋變量,以GDP增長率、政府補貼、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財務比率、上市年限等六大類環境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方法(MLE),計算環境變量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從業人員等投入變量冗余的影響。β1~β8表示上述六大類共8個環境變量的回歸系數,并據此對投入變量進行調整,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SFA模型分析的回歸估計結果
注:***、**和*分別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顯著。
由表2可知,環境變量的回歸系數大部分通過了1%、5%、10%的顯著性檢驗,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模型均通過了混合卡方(LR)單邊檢驗。表明SFA模型設定合理,各個環境變量對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投入變量的冗余變量存在顯著影響,因此,剔除環境變量對投入變量的影響是必要的。同時,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三個回歸分析結果的γ值均趨近于1,表明組合誤差主要來自公司管理因素的影響,有必要運用SFA方法調整投入變量。
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模型估計系數為正值,表示環境變量的增大會導致投入冗余變量的增加;估計系數為負值,表示環境變量的增大會有利于降低投入冗余。模型回歸結果顯示,各個環境變量對投入冗余的影響較為顯著,具體分析如下:
(1)宏觀經濟波動變量對固定資產冗余和無形資產冗余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2.28E+05、8.62E+04;對從業人員冗余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為-7170。這說明宏觀經濟擴張,造成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浪費程度的增加,不利于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的提升,但是宏觀經濟的擴張有利于減少從業人員的浪費。
(2)模型估計結果顯示,政府補貼金額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對生態農業上市公司固定資產冗余、無形資產冗余和從業人員冗余都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1.82E+05、-2.25E+04、-1560。這表明,政府補貼的增加會減少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的浪費,有利于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的提升。
(3)股權集中度對固定資產冗余、無形資產冗余和從業人員冗余都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5.79E+05、-3.54E+04、-4820;股權制衡度對固定資產冗余、無形資產冗余和從業人員冗余都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1.61E+05、-9050、-1400。這表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會減少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和從業人員的浪費,有利于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改進技術效率;提高股權制衡度可以帶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等各類冗余的顯著降低,即建立合理的股權制衡機制,有利于提升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
(4)凈資產周轉率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冗余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5150、-89.9、-57.3。主營業務增長率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冗余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4230、-34.2、-35.9。權益負債比率對固定資產和從業人員冗余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達到6300、28.4;對無形資產冗余存在負向影響,回歸系數達到28.4。這說明,凈資產周轉率和主營業務增長率的提高有利于減少固定資產的浪費,而權益負債比率的增加會導致固定資產的浪費,不利于技術效率的提升;凈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增長率和權益負債比率的提高有利于減少無形資產的浪費。
(5)公司上市年限對固定資產冗余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回歸系數為579;對無形資產冗余和從業人員冗余存在較為顯著的負向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1360、-38.5。這說明,隨著上市時間的延長,公司固定資產浪費的程度也會提高,這對公司技術效率改進帶來不利影響;但是,隨著上市時間的延長、經濟趨勢向好、固定資產投入增大、公司規模擴張,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投入的浪費程度逐漸減小。
結合以上結果對原始數據進行調整,剔除環境變量和隨機誤差的影響,研究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
(三)調整的DEA模型分析
利用DEAP2.1軟件包,對調整后的投入變量再次進行BCC-DEA模型分析,得出各個上市公司的真實技術效率和規模報酬狀態。將傳統DEA與調整DEA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剔除環境變量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后,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變化較大,結果見表1。
1.總體效率分析
從對比結果看,剔除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后,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均值與傳統DEA相比,由0.684提升到0.721,純技術效率均值由0.748提升到0.976;而規模效率均值由0.9下降到0.739,說明剔除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后,各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有了較小幅度的提高,而各公司的純技術效率提升幅度很大,規模效率的下降幅度也較為明顯。這表明,傳統DEA分析發現的純技術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主要來自環境條件和隨機誤差,調整DEA模型發現的實際綜合技術效率小幅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低下。
(1)綜合技術效率。由表1可以看出,在26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綜合技術效率在調整后有所上升,有11家綜合技術效率在調整后有小幅度下降。雛鷹農牧、諾普信、長青股份、新洋豐、大禹節水、芭田股份、豐樂種業的綜合技術效率下降幅度較大。其中大禹節水的下降幅度較大,由1下降到0.603。華英農業、韶能股份、中糧生化、新疆天業、魯西化工、敦煌種業等6家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有較大提升,其中,中糧生化提升幅度最大,由0.161提高到0.71;新疆天業次之,由0.189提高到0.63。
(2)純技術效率。由表1可以看出,中國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純技術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這說明,純技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表現為環境條件不好或隨機誤差較大。其中華英農業、韶能股份、升華拜克、中糧生化、新賽股份5家的技術效率提升幅度很大,調整后的技術效率增幅達到143%、316%、178%、154%、102%。并且隆平高科、錢江生化、新洋豐、豐樂種業4家的純技術效率水平由第一階段的非生產前沿面提升到技術前沿面上。
(3)規模效率。由表1可得,19家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降低,占總公司數目的73%。金發科技、金正大、中糧生化和魯西化工4家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提高,其中,魯西化工提升幅度最大,達到203.9%。
2.規模報酬分析
中國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2010-2014年規模效率變動情況如表3所示。登海種業、東凌糧油兩個公司的規模效率處于不變狀態,其余24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均有變化。大北農、金發科技、隆平高科、中糧生化、魯西化工5家上市公司在5年中不少于四年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12家上市公司在5年中不少于三年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這說明,中國大部分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生產規模還沒有達到最合適的經營規模,擴大生產規模依然是它們提升技術效率的重要途徑。從2010-2014年,規模報酬遞減的公司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26.9%上升到2014年的50%。這說明,隨著上市時間的延長,應該適當調整規模,以提高技術效率。2014年有8家公司的規模報酬處于遞增狀態,應適當的擴大經營規模,以提高技術效率。

表3 中國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規模報酬情況
3.效率改進分析
調整后測算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更加客觀和真實。綜合考慮各上市公司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以0.97為分界值,規模效率以0.7為分界值,把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分為四類,結果如表4所示。
第一類,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雙高”型,包括大北農、登海種業、東凌糧油、金發科技、金正大、凱迪電力、長青股份、芭田股份、敦煌種業等9家企業。屬于較為理想的公司,基本實現既定投入下的最大產出。
第二類,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低高”型,包括中糧生化和魯西化工2家公司。公司應該著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類,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高低”型,雛鷹農牧、華英農業、利歐股份、隆平高科、民和股份、諾普信、錢江生化、升華拜克、新洋豐、新疆天業、大禹節水、新賽股份、豐樂種業等13家公司,規模效率比較低,這說明企業規模依然是影響企業技術效率的重要因素,應適當的調整生產規模以提高技術效率。
第四類,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雙低”型,包括韶能股份、藍豐生化2家公司,公司應當加大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時還需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公司資源配置的效率,適當對公司的經營規模進行調整。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2010-2014年度的面板數據,采用DEA與SFA相結合的方法,考慮環境因素和隨機誤差的影響,對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進行了測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結論
1. 宏觀經濟擴張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冗余有顯著正向影響。宏觀經濟擴張會給資產冗余帶來不利影響,造成固定資產冗余的增加,給公司技術效率的改進帶來不利影響;上市年限和權益負債比率對固定資產冗余會產生顯著的正向作用,權益負債比率增加、上市年限延長均有可能帶來固定資產冗余的增長,給技術效率的提升帶來不利影響。

表4 中國26家生態農業上市公司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布情況
2.政府補貼、股權結構、凈資產周轉率和主營業務增長率等環境因素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冗余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這些環境因素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從業人員投入冗余,從而有利于公司技術效率的提升。
3.剔除隨機誤差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可以為生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帶來明顯的變化,這說明隨機誤差和環境變量均對公司技術效率具有顯著的影響。對比傳統DEA和調整的DEA分析結果,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由0.684提升到0.721,純技術效率均值由0.748提升到0.976;而規模效率均值由0.9下降到0.739,這說明公司技術效率偏低是由規模效率低造成的。
4.以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為標準,生態農業上市公司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即“雙低型”、“低高型”、“高低型”和“雙高型”。如中糧生化和魯西化工屬于“低高型”,應著重加強管理創新及制度變革;如雛鷹農業、華英農業等13家公司屬于“高低型”,生產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不足,應調整生產規模,提升規模收益;韶能股份和藍豐生化屬于“雙低型”,應同時從管理水平和生產規模兩方面著手進行改革,提升技術效率;大北農、登海種業等9家屬于“雙高型”,屬于較為理想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技術效率比較高,公司的資源利用率也高,基本上可以實現既定投入下的公司最大產出。
(二)政策建議
第一,加強戰略規劃,增強生態農業公司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
宏觀經濟擴張會造成固定資產冗余的增加,影響公司技術效率的提升。生態農業公司作為農業生產系統的一部分,更容易受到宏觀經濟波動的影響,因此更應當重視戰略管理,重視對經營環境與宏觀經濟運行規律的研究,將環境因素作為公司戰略性決策的重要變量,增強公司經營活動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增強戰略定力,確保公司發展處于健康的軌道。
第二,政府應加大對生態農業公司的政策扶持,鼓勵適度擴大規模經營
實證研究發現,生態農業公司的規模經營有助于提升技術效率。因此,政府應當通過政策措施,著力在土地流轉機制創新上做文章,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法律制度,鼓勵農地向生態農業公司規模流轉,力推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強化生態農業基地平臺建設,以支持生態農業公司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生態農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加快生態農業的產業化進程。
第三,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適度平衡生態農業公司股權結構,提升公司技術效率
股權集中度和股權制衡度的提高有利于減少投入冗余的浪費,提升上市公司技術效率。在股權結構方面,上市公司應該平衡股權集中度與股權制衡的關系,在保持適當股權集中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股權制衡機制,減少生態農業公司投入要素的冗余,提升技術效率。
第四,優化生態農業公司資產結構,降低權益負債比率,提升技術效率
權益負債比率對固定資產和從業人員冗余存在顯著正向影響。權益負債比率的增加,會增加固定資產冗余,降低公司技術效率。生態農業公司應當適當優化公司資產結構,擴大權益資本在公司總資產中的比重,降低權益負債率,將權益負債率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
第五,創新引領發展,加大公司技術創新,提升技術效率
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就是要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重均衡發展。政府積極支持和引導生態農業上市公司開展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其進行技術轉讓和引進,培育企業對科技的有效需求,整體上提高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強. 中國農業科研的投入與回報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2(5):149-156.
[2]姜亦華. 國外農業的生態政策[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4):12-15.
[3]朱鵬頤. 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與戰術探討[J]. 中國軟科學,2015(1):14-19.
[4]ALEJANDRONP,YUBingxin,FANShenggen.Comparisonsofagricultural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andIndia:Acloserlookatlarge,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 2010, 33(3): 209-223.
[5]WANGSunling,ElDONBall.AgriculturalproductivitygrowthintheUnitedStates: 1948-2011 [J].AmberWaves, 2014, 2(1):1-6.
[6]BIDOGEZAJC,BERENTSENPBM.GRAAFFJD,etal.PotentialimpactofalternativeagriculturaltechnologiestoensurefoodsecurityandraiseincomeoffarmhouseholdsinRwanda[J].ForumforDevelopmentStudies, 2015, 42(1):133-157.
[7]GAUTAMM,YUBingxin.Agriculturalproductivitygrowthanddrivers:acomparativestudyofChinaandIndia[J].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Review, 2015, 7(4):573-600.
[8]CHENZhuo,SONGShunfeng.EfficiencyandtechnologygapinChina’sagriculture:Aregionalmeta-frontieranalysis[J].ChinaEconomicReview,2008, 19(2):287-296.
[9]吉生保,席艷玲,趙祥. 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績效評價——基于SORM-BCC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的DEA-Tobit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2(3):114-127.
[10]魏丹,閔銳,王雅鵬. 糧食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基于中國分省數據的經驗分析[J]. 中國科技論壇,2010(8):140-145.
[11]彭熠、胡劍鋒. 財稅補貼優惠政策與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實施方式分析與政策啟示[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6-94.
[12]孫兆斌. 股權集中、股權制衡與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J]. 管理世界,2006(7):115-124.
[13]鄒彩芬,許家林,王雅鵬. 政府財稅補貼政策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影響實證分析[J]. 產業經濟研究,2006(3):53-59.
[14]范黎波,馬聰聰,馬曉婕. 多元化、政府補貼與農業企業績效——基于A股農業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2(11):83-90.
[15]劉云芬,陳礪. 多元化、政府支持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2015(2):118-128.
[16]劉曉云,應瑞瑤,李明. 新業務、多元化與公司績效——基于農業上市公司與非農業上市公司的比較[J]. 中國農村經濟,2013(6):60-73.
[17] 胡光志,陳雪. 以家庭農場發展我國生態農業的法律對策探討[J]. 中國軟科學,2015(2):13-21.
[18]郭軍華,倪明,李幫義. 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農業生產效率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2):27-38.
[19]鄧波,張學軍,郭軍華. 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區域生態效率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1(1):92-99.
[20]田靜怡,吳成亮. 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分析——基于2009年24家農業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10(5):455-458.
(本文責編:辛城)
收稿日期:2015-12-06修回日期:2016-04-27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藍色經濟區產業布局與資源整合研究”(11CGLJ08)。
作者簡介:李憲印(1969-),男,山東鄄城人,曲阜師范大學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7-0162-10
ResearchontheTechnicalEfficiencyandPolicyofEcologicalAgricultureListedCompaniesinChina:EmpiricalAnalysisBasedonPanelData
LIXian-yin,LIUZhong-hua,YUT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panel data from 2010 to 2014, establishing a three-stage DEA model to empirical research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listed companies. Estimated results show that: To a certain extent, macroeconomic expansion, capitalization ratio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restricted the company’s technical efficiencies. Exclud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random errors, the most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quoted companies’ total efficiency show a downward trend,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scale efficiency i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the vast majority of companies have yet to achieve the best economies of scale. Finally from the government subsidie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equity balance degree, net asset turnover ratio, etc,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 quoted companies; technical efficiency; three-stage 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