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經濟與金融系 裴東慧
?
重慶市金融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經濟與金融系 裴東慧
摘 要:本文運用實證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等方法,以重慶金融產業集聚作為研究的對象,得出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即重慶市金融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有正效應,并針對重慶市金融業發展情況及研究之后得出的結論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產業集聚 經濟增長 區位商
1.1選題背景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現在,集群已逐漸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中基礎的一部分,金融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貢獻也越來越重要。
而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如果能促使其成為區域的金融中心,那必將輻射區域經濟,為長江上游地區甚至是整個西部地區聚集金融資源。這將有利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且對國家整體經濟戰略布局也有推動作用。
1.2選題意義
金融業不斷發展,其創造的價值在經濟總量中的排名也越來越高,金融產業集聚也在朝著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不斷完善。由于我國區域發展存在不均衡性,筆者提出了研究金融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重慶市在《重慶市金融中心建設“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圍繞中央對重慶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的戰略地位,打造內陸金融結算中心,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輻射力。”因此,研究重慶市金融產業集聚狀況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因此,研究重慶市金融產業集聚狀況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2.1重慶經濟的發展水平
重慶地區的GDP,從2000年至今一直呈現增長的態勢,特別是2003年之后增勢迅猛。2011年重慶市的GDP首次突破萬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七。可以說,重慶的經濟有突破性的進步。
2.2重慶金融產業發展現狀
2.2.1重慶金融業發展規模分析
本文利用目前引用較多的金融相關率來衡量金融發展水平。

表1 重慶市2000年~2012年金融總量及金融相關率 (單位:億元)

2011年 11536.31 10011.37 1.152321 2012年 15862.84 11459.9 1.384204 2013年 16875.38 12656.69 1.333317
從表1中可以看出,雖然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滑,但總體來說,金融相關率呈上升趨勢,表明在重慶市整個國民經濟中,其金融業的發展越來越好,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2.2.2重慶市金融產業集聚程度的測度
本文采用區位熵法測度金融產業的集聚程度。


表2 2000年~2012年重慶金融行業各子行業產業集聚的區位熵
由表2可知,證券業區位熵1997年的大于1,其他年份都小于1,說明其產業集聚還未形成;銀行業區位熵值大部分在1附近徘徊,說明其集聚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而保險業區位熵值中,將近一半的年份中大于1,說明其集聚水平比較明顯。
3.1模型構建
本文中,銀行信貸規模、股票、債券的融資市場、保險市場分別以Xb、Xs、Xi代表,Y代表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并用地區的GDP來表示。故而,可以把金融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表示為以下形式:

第一步:估計變量間長期存在的均衡關系。采用的回歸方程如下:

如果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則協整系數β0,β1,β2,β3就可以則通OLS回歸得到;反之,則得不到。
第二步:判斷殘差序列的平穩性,采用ADF檢驗法。方程如下:

3.2數據檢驗
3.2.1平穩性的單位根檢驗
單位根檢驗又叫ADF檢驗,通過Eviews 軟件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重慶市金融產業區位熵與GDP增長率的ADF檢驗表
3.2.2變量的協整檢驗
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結構如下:

對估計得到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4。

表4 殘差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從表4中可以看出,因為-2.653671<-1.974028<-1.602922,說明ADF統計量的值小于5%和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P值為0.0127,說明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和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3.2.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檢驗結果如下表5。

表5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表5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lnXb不是lnY的原因概率為0.079。表明重慶市銀行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影響;lnXs不是lnY的原因概率為0.7369,說明重慶市證券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顯著;lnXi不是lnY的原因概率為0.5146,說明重慶市保險市場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
第一,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夯實重慶金融業集聚的經濟基礎。
發揮區位優勢。重慶緊挨長江,具有良好的運輸優勢,因此,重慶應該努力發展交通,便利的交通使外資的引進可能性增大,促進當地金融產業的發展。
第二,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區域金融競爭力提升。
要提高金融集聚能力并發揮金融產業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就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具體的措施為:加強政府支持力度;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金融生態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良好的人才引進和培育機制,為金融產業儲備專業的資源。
第三,加快“互補型”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優化并提升金融產業集聚的結構。
“互補型”的金融機構之間互相組成運作組織,可避免金融資源的浪費,從而提高金融機構運行效率,提升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第四,大力發展證券及保險市場,提高兩個市場的融資效率,重視整個金融產業的協調發展,增強其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琦,田崗.區域金融集聚度演化趨勢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09(3).
[2] 劉紅.金融集聚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D].同濟大學,2008.
[3] 陳先勇.中國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 劉暢.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集聚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2.
[5] 余麗霞.金融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6] 蘭芳.金融產業集聚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以武漢城市圈為例[J].當代經濟,2010(13).
[7] 任淑霞.金融集聚與城市經濟增長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
[8] 王力,周波.金融中心建設與地區經濟增長的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04(6).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