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方曉棟 張振華
?
完善我國信用保險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方曉棟 張振華
摘 要:雖然信用保險在國外已經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但信用保險在我國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我國的信用保險市場格局也處于近乎壟斷的情形。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國信用保險的法律制度,從而保障我國市場經濟和諧有序發展,推動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積極健康地發展,確立信用保險獨立完整的法律地位,促進信用保險行業監管的合法性和適度性。
關鍵詞:信用保險 法律制度 完善
1.1信用保險在我國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信用保險萌芽于荷蘭,發展壯大于歐美,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而我國的信用保險至今不過30年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后,為了擴大出口規模、增加外匯儲備,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試辦機電產品出口信用保險,隨后逐步開展各類信用保險業務。加入WTO之后,為了適應國際經濟和貿易發展大環境和新趨勢,深化保險體制改革,理順出口信用保險體制,規范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行為,我國國務院參照世界主流國家做法設立官方出口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信保”)。在中國信保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信用保險市場實質上都由中國信保壟斷經營,尤其是在政策性的出口信用保險領域。
中國人保、平安等商業保險公司于2004年后相繼開展國內信用保險業務。但是,市場規模占據絕對多數比例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仍然由中國信保獨家經營。在我國經貿持續保持出口導向型模式的背景下,伴隨著國際經貿及投資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但同時信用保險拉動出口的作用未能達到預期,中國信保的壟斷經營與日益增長的信用保險需求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引入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成為多方關注重點。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出口信用保險可以促進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的適度競爭,提高信用保險服務的質量和層次,開發不同類的信用保險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密度和深度,提升我國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實現我國出口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1.2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的經營格局
我國國務院于2012年9月確定將“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和覆蓋面”作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2013年,財政部批準中國人保從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成為國內首家具有資格從事該業務的商業保險公司。2014年,平安、太平洋和大地獲準開辦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我國出口信用市場的壟斷局面被逐步打破,中國信保在形式上不再獨家經營出口信用保險。
隨著我國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已經逐步向商業性保險公司開放,已經有中國人保、平安、太平洋、大地等商業性保險公司開展信用保險業務,但仍然無法撼動中國信保“一家獨大”的準壟斷市場格局,其他商業性保險公司無論是在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影響力、話語權等方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以2014年為例,全國信用保險保費收入200.68億元,中國信保的保費收入為181億元,比重達到90%以上,而排名第二位的中國人保占比僅為3.57%。

表1 我國各保險公司2014年信用保險保費收入及占比(單位:億元)
2.1保障我國市場經濟和諧有序發展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信用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和壓艙石,良好的信用形成安全便捷的交易秩序,有助于經營者增加交易,密切客戶,擴展市場,提高市場份額。我國市場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某些地域、部門和行業存在經營無序、秩序缺位、信用缺失等嚴重問題,完善我國的信用法律制度勢在必行。在信用法律制度體系構建過程中,應當先主后次、循序漸進,首先在民法典中確認信用權的內容,在此基礎上以單行法的形式對征信、信用查詢使用、信用評級信用懲戒以及信用損害賠償等內容進行規范,借此在社會范圍內倡導信用理念,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梳理信用機制,促進市場經濟和諧有序的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信用制度促進了社會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信用制度和信用關系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信用是維系企業、消費者、金融機構等之間的紐帶,信用交易在市場交易中的比例越來越高;同時,信用制度的破壞和信用關系的斷裂所引發的信用危機將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災難。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債危機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市場信心和預期發生巨大波動,經濟發展嚴重衰退,企業破產停業,工人下崗失業,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和日常社會生活,究其根本原因,便是信用制度遭到破壞、信用關系發生斷裂。信用保險的經營不僅聯結金融和貿易兩大領域,還涉及信用調查、信用評價、信用懲戒以及信用損害賠償等一系列環節,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諸多制度要素。因此,完善我國信用保險法律制度有助于重構國家信用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我國市場經濟和諧有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2.2推動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積極健康發展
我國《對外貿易法》第53條將出口信用保險明確為促進和發展對外貿易的具體方式之一,現行2009 年《保險法》僅僅在第95條明確保險公司業務范圍時,列舉了信用保險的名稱,除此之外至今尚無關于信用保險的法律規定。除2013年《關于審理出口信用保險合同糾紛案件適用相關法律問題的批復》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尚未頒布有關信用保險合同法等實體性內容的司法解釋。中國保監會也沒有制定統一的信用保險經營管理條例或者像交強險那樣具有引導性或示范性的信用保險通用條款范本。因此,各家保險公司只能基于所謂的自主權利而自行經營信用保險,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諸多問題和弊端,主要體現在保險公司經營信用保險以及司法機關處理信用保險案件的過程中缺乏直接明確的法律適用依據。如此將導致司法適用的法律依據和判決結果有所區別,也會使得保險公司、投保人、被保險人等信用保險法律關系主體面臨較大的法律不確定性,無法形成具有安全感和公正公平感的交易秩序,也會增加各方的交易成本。
與此同時,中國信保的存在使得我國信用保險市場處于準完全壟斷格局,但我國信用保險法律法規又并未能對信用保險的定義、承保風險、法律關系主體、權利義務、中國信保的定位及業務范圍、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由此導致中國信保違背政策性宗旨、承保選擇性過大、容易造成缺位;業務范圍寬泛、全險種經營、容易造成錯位;嚴重不平等競爭、市場地位懸殊、容易造成越位等問題發生,進而擴散性地引起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無序、低端、粗放地發展。
2.3確立信用保險獨立完整的法律地位
我國現行《保險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信用保險的獨立法律地位,明確信用保險是財產保險中的險種之一,消除了多年來對信用保險是否是獨立的保險險種和業務的質疑,有助于推進信用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但遺憾的是,除了前述第95條中的四個字符,我國《保險法》并未對信用保險的定義、保險責任、主體權利義務等內容進行規定,也未有其他更多的解釋說明。在隨后的2009年和2015年《保險法》修訂中,也未再有任何涉及信用保險相關內容的補充和完善。而這10年間,恰好是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發展的加速期。
遍尋我國《保險法》中的187個條款和24000個字符,只有區區4個字符專門涉及信用保險,而責任保險的專門內容卻達到2個條款、326個字符,雖然兩者同處財產保險四大法定險種之列,但信用保險的立法待遇卻相距甚遠,不得不讓人質疑對信用保險的關注和重視是否真正落到實處,不得不讓人擔憂信用保險的影響力和認知度是否能得到有效擴展。《保險法》第65條對責任保險的定義、保險責任范圍、賠款前提、基本路徑、第三者直接索賠權條件以及損失補償原則適用條件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第66條對責任保險的仲裁、訴訟等費用承擔方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2.4促進信用保險行業監管的合法性和適度性
“一切政府的活動,只要不是妨礙而是幫助和鼓舞個人的努力與發展,那是不厭其多的。”保險行業除了存在市場經濟所普遍存在的市場失靈等諸多問題,由于其還具有顯著的社會公共利益屬性,且自身在制度和經營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因此各國都會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來負責對其實施監管。
政府需要對保險行業進行監管,但也不是事事皆管,處處干預。監管機構需要合理把握發展與監管之間的辯證關系,既要促進保險行業發展,也要切實履行監管。如何把握好保險監管的度就顯得尤為關鍵。中國的保險行業目前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基礎尚未牢固,發展仍需努力,既要激發活力、快速發展,又要因勢利導、尊崇規則。因此,最佳的選擇應該是既要適時擇機監管,又要分寸適當、輕重得宜,體現監管的合法性和適度性。
我國的信用保險市場在快速發展,其市場空間、實際需求、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國家也從多個層面和角度予以積極宣導和支持,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與改革的指導意見,但無法替代法律的作用和意義。哪里有貿易,哪里就有法律。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所有的市場行為和市場關系都必須置于法律的規范和調整之下,信用保險的發展和改革也不例外,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法治。在我國信用保險市場發展進程中,法律不應當遲到甚至缺席,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確保有法可依,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有效利用法律的規范和懲戒功能。信用保險立法工作應當明確輕重緩急,堅持循序漸進,尊崇適度原則,確保可行性和前瞻性的結合,先確定立法總體思路和主要模式,再考慮適宜的立法位階和形式,最后擬制具體的規則和內容。
完善我國信用保險法律制度,首要任務在于立足信用保險的特殊屬性,做出相應地法律規制,可以主要從保險合同和行業監管這兩大方面和商業性信用保險和政策性信用保險這兩大維度著手。信用保險具有保險標的是無形物且體現相對權的法律屬性、風險主體是保險合同當事人以外的第三方、顯著的信息不對稱性、較強的風險傳遞性、風險概率分布的厚尾性和不規律性等特征,因此需要通過法律對信用保險的定義、承保風險、保險責任開始、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如實告知義務、統保原則、風險分擔原則、強制再保險、政策性信用保險規制和監管等方面進行差異化的規定。如此,不僅可以明確信用保險獨立、完整的法律地位,還可以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正確傳播信用保險的理念和原則,有效拓展信用保險的影響力,提升對我國信用保險領域的關注和重視。此外,需要構建我國信用保險商業性和政策性的有效協調機制,清晰合理地界定信用商業性信用保險和政策性信用保險的邊界和范圍,完全徹底放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市場化和商業化,將國內信用保險和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納入商業性信用保險范圍,政策性信用保險只包括中長期信用保險。
從具體內容來看,我國的信用保險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信用保險合同法》和《信用保險監管法》兩大部分。
《信用保險合同法》的分則至少應當包括信用保險的主要類型、合同的主體以及當事人、信用保險合同設立、變更、終止的規定;主體權利、義務、責任內容的規定;保險金額;買方信用限額的意義和作用;保險責任承擔時間點、主要風險管控制度和措施;交易申報;索賠和理賠;催收和追償等。同時需要對交付、統保原則、如實告知義務等重點方面進行詳細規定。
《信用保險監管法》的分則至少應當包括開辦信用保險業務的資質和條件;信用保險經營機構的設立、變更和終止條件與程序;保險條款制定的流程和要求;保險費率的確立標準;法定再保險制度;保險人的償付能力標準;未決賠款準備金計提標準;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同時,還應當體現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比如小微企業扶持政策、本國利益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在監管規定中,需要設置特別準則,對政策性的信用保險機構——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進行特別規定,確保其積極準確地履行政策性職能,避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經營。尤其是必須確立政策性信用保險機
構不與商業性保險機構競爭的基本原則和前提,政策性信用保險機構只能承保商業性保險機構不能或者不愿意承保的信用保險業務,如此方能確保其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切實履行政策性職能。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密爾.論自由[M].程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2] 秦道夫.我和中國保險[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 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 李振宇.資信評級原理[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7] 張銳.中國保險監管適度性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8] 趙明昕.中國信用保險法律制度的反思與重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 Miran Jus.Credit Insurance[M].Academic Press,2013.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c)-156-03
作者簡介:方曉棟(1978-),男,漢族,浙江省杭州人,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現任職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張振華(1982-),男,漢族,廣西桂林人,法學博士,現任職于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