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少凡 杜友君
【摘要】在大數據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本文著重討論數字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館領域中最貼近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的面向,在自身資源建設過程中,如何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并進一步探討大數據時代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發展路徑,以及依托大數據技術進行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數字圖書館;大數據;資源建設
【作者單位】史少凡,河北農業大學圖書館;杜友君,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數字圖書館服務性建設及其對于先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研究成果之一。
自1995年正式引進以來,數字圖書館在我國已經走過20多個年頭。隨著信息和互聯網科技的推陳出新,數字圖書館作為一種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組織和服務方式,不斷地吸納和融合新技術、新應用,加快資源建設的步伐。
大數據技術是信息及互聯網科技衍生出的新概念和新的數據服務形式。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為其概括了“4V特點”,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在筆者看來,撇開艱澀的理論概念,通俗地說,大數據技術就是基于分析處理(移動)互聯網、信息領域日常運作中累積下來的海量數字信息資料,來發現和形成新的服務形式的技術。
如今,大數據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數字圖書館作為高校圖書館領域中最貼近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的面向,在自身資源建設過程中,必然要與大數據技術結合。本文對此展開初步的探究,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猜你喜歡”——高校數字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的個性化服務
我們在瀏覽網頁或網購商品時,不時可以看到信息提供商推送的“你可能喜歡的商品”“你可能喜歡的視頻”等等鏈接或模塊,這些鏈接或模塊往往暗合網民的心意,讓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便是時下網絡盛行的“猜你喜歡”,其內在的機理正是大數據技術。
“猜你喜歡”的運作機制并不復雜,網絡內容提供商依據網民訪問網頁、搜索商品時留下的種種“痕跡”進行大數據分析,進而對網民的喜好做出“猜測”,并將結果推送給網民。網民訪問和搜索的頻率越多,“猜測”所依據的數據樣本越多,統計學意義上的計算越準確。
如今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學生和教師通過網上借閱、搜索、閱讀已經十分平常,讀者會在訪問數字圖書館時留下“痕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數字圖書館的大數據。以往,這些“痕跡”大多數被視為無用的垃圾信息,被定期清空甚至根本不做保留“痕跡”的設置,以至于讓這些“金子”還沒來得及“閃光”就白白浪費掉。但在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保存和分析高校數字圖書館在運行期間留下的大量大數據信息,在認知和技術上已經不存在任何障礙。
大數據給高校數字圖書館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大數據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為讀者、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套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就是“猜你喜歡”。
其中的道理其實不言自明,如今閱讀工具日益豐富化,閱讀習慣日益個性化,數字圖書館使用渠道日益多元化,數字圖書館已經很難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尤其是高校數字圖書館,由于內容提供方面的局限性,在滿足互聯網時代師生的信息需求方面,捉襟見肘。如何充分開掘自身信息資源、有效綁定讀者群,對現在的數字圖書館來說十分有必要。這方面只有一個辦法——滿足師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
了解海量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猜讀者的喜歡,需要海量的數據計算。在以往單純依靠人力的時代,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基于大數據技術,一切變得簡單起來。因此,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要與時俱進,迎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二、從內容提供者到問題解決者——大數據時代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發展路徑
大數據技術雖已誕生數年,但與臻于成熟的互聯網科技相比,只能算是初出茅廬,不過其氣場已經昭示出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人們津津樂道的“互聯網+”概念,就處處離不開大數據技術。那么,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浸入現代生活的當下,理想中的高校數字圖書館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換句話說,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發展路徑應該是怎樣的,如何與大數據技術結合?我們不妨在這里初步探究一下。
為讀者提供內容服務,這是包括數字圖書館在內的形形色色的圖書館天經地義的工作職能。但是在自媒體、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僅僅被動地提供內容服務、被動地反饋讀者需求,顯然遠遠不夠。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首先需要的是一場“觀念革命”,即由被動接受反饋轉變為主動提供服務,從過去的“內容提供者”轉變為新時期的“問題解決者”。
在展開討論前,我們有必要厘清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所包含的范疇:一是指與數字圖書館活動有關的各類文字、數字、音像、圖表、語言等一切信息的總稱;二是指數字圖書館主體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已經收納或者可以收納的所有信息[1]。下文中,筆者就在這一范疇內來闡述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主要是基于兩個“面向”。
1.面向科研教學提供支撐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一個基本職能就是支持科研和教學。在這方面,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數字圖書館應主動匯總、收集教學科研人員的閱讀需求,進而將收集的數據融入圖書館資源建設和系統開發中,以教學科研人員的需求為指針,依據學??蒲刑厣?,著力挖掘數字化圖書館的內容資源,開展更有特色的、全面的、有針對性的服務,為學??蒲薪虒W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讓更多的有用資源脫離冰冷的書架,讓教師在電腦、手機等終端上能更容易地發現和閱讀它們,進而將它們與教學和科研工作結合。
2.面向學生提供差別化服務
學生是高校的主體,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數字圖書館的使用主體。既要依據學校專業特色為培養學生專業型技能提供支撐,又要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年齡提供全面的通識教育,是圖書館資源建設面對的重要課題?;诖髷祿夹g的數字圖書館可以說為解決這一難題另辟了蹊徑,只要對學生的專業、興趣、借閱習慣甚至個性癖好進行大數據分析,就不難對整體和個別學生的閱讀進行甄別,從而為圖書館資源建設提供依據。當下,越來越多學生“足不出戶(宿)”訪問學校圖書館、24小時全天候打開手機閱讀等行為習慣,勾畫出一幅豐富多彩的高?!盁狳c圖”。這類似春運期間一些門戶網站制作的城市人群出行軌跡圖,圖書館應對此善加利用,制作屬于學生群體的“熱點圖”,再“按圖索驥”,主動完善數字圖書館內容服務,讓學生隨時打開手機和電腦,都能得到合心意的個性化內容服務。
三、依托大數據技術的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保護隱私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數據技術日新月異,給人們帶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服務樣式,但與此同時,其帶來的安全隱患、特別是海量信息收集造成的個人隱私泄密風險,同樣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2015年發生的蘋果iCloud系統性泄密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前車之鑒,其所導致的公眾人物個人私密信息大規模泄露事件,震驚了世界[2]。
高校數字圖書館應用大數據技術是大勢所趨,其所收集到的讀者個性化信息正日漸豐富和細致,但同時也面臨越來越高的泄密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被黑客或者別有用心者利用。所以,高校數字圖書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保障讀者個人信息的安全,可以說信息安全建設重于泰山。
對致力于發展大數據技術并提供相關服務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來說,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一是要積極采用互聯網安全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構筑符合自身系統特點的網絡防火墻。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如北京郵電大學為數字圖書館開發的網絡安全系統等。二是要積極延攬網絡安全方面的人才。目前,大多數高校數字圖書館技術部門的人才構成仍偏向于內容建設和系統搭建,未來,除了在上述方面繼續發力,高校圖書館應考慮逐步向系統搭建與信息安全并重的方向推進,甚至應對安全性有所傾斜,以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網絡信息安全環境。
只有在硬件(網絡信息安全系統及防火墻)和軟件(網絡安全人才)都相對完備的基礎上,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數字圖書館才能建構一個牢靠堅實的平臺,防患于未然。
2.增強互動
如前文所述,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猜你喜歡”,可以提供差別化的服務,但即便是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數字圖書館,其內容服務水平也可能差距很大,產生差距的關鍵主要在圖書館(內容/服務提供方)和讀者(內容/服務接收方)互動性的強與弱上。
鐘情于移動互聯網和數碼科技的用戶,對小米公司近5年來從誕生到迅速崛起的故事應該有所了解,小米快速成長的基礎就是所謂的“粉絲文化”。粉絲既是小米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和使用者,反過來又對小米公司改進產品和服務提供意見反饋。在一來一往中,雙方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即公司在不斷的用戶反饋中持續改進服務,用戶在服務的不斷改進中得到使用上的滿足。
事實上,讓用戶參與“服務改進計劃”是很多公司都在進行的工作,但對這項工作特別看重和真誠投入的,恐怕就沒有幾家了,這也是小米區別于其他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
依托大數據技術,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相對輕松地了解師生的基本信息,如學歷、年齡、興趣愛好等,但對細微的個人情感、閱讀習慣的把握卻很難精準。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借鑒小米公司的經驗,將大數據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緊密結合,并與用戶充分互動。
首先,數字圖書館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社交賬號和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賬號等,這是在移動互聯時代與師生溝通的基本渠道。數字圖書館既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及時發布自己的信息,如活動安排、推薦書單等,也可以開放留言,讓師生充分參與到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建設中,對圖書館內容或服務建言獻策。傳統的論壇、留言本等網絡平臺也不妨保留,對一些有著較深圖書館情懷的老讀者而言,這是他們發言的空間。
其次,有條件的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著力開發自己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客戶端(App),供學生下載使用。如今社會已經步入移動互聯時代,從2015年開始,中國手機上網網民數量歷史性地超過了電腦,高校師生無疑是領風氣之先的群體,因此,高校數字圖書館在這方面必須與時俱進,跟上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浪潮。高校數字圖書館可以針對安卓和蘋果兩大主要手機操作系統開發App,技術成熟之后還可以針對iPad等平板電腦開發App,甚至可以與Kindle等電子閱讀平臺合作。此類客戶端開發和運營成本并不高,但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可以隨時隨地給師生提供精神食糧,大大方便他們閱讀,另一方面,師生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輕松地把自己的想法反饋給圖書館,圖書館再根據師生的反饋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批次處理,將結果細化到后面的服務中,從而形成一個“圖書館—師生”的雙向、良性互動格局。這樣美好的圖景并非紙上談兵,只要高校數字圖書館及時行動起來,用心經營,就不難實現。
大數據技術可以說是為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而生,在人類社會已經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高校數字圖書館勢必要與時俱進,擁抱這個朝陽般的技術,并活化運用到自身的資源建設中來。高校圖書館運用大數據技術,不僅可以在同業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時隨地為師生提供一流的內容服務,更好地服務于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1]黃俊. 加強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思考[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2):86.
[2]騰訊財經. 美國多位女星私密照遭泄露 iCloud遭質疑[EB/OL]. http://tech.qq.com/a/20140901/028072.htm,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