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lu
當你被小伙伴吐槽:“你這人笑點真奇怪。”這種時候就應當理直氣壯地反駁:“你倒是說說,啥是正常的笑點!”不知不覺中,“笑點”一詞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然而若要刨根問底,似乎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自己的笑點到底為何物。不過沒關系,在科學人士眼里,這也是個不小的難題。
是什么戳中了你的笑點?
什么樣的東西才能戳中人們的笑點?這個看似只有段子手才需要思考的問題,卻已經讓心理學家們苦惱了許多年。2015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當中的一篇論文對過往的研究進行了歸納,并提出了一個總結性觀點:擊中笑點的奧義在于創造“良性的沖突”。更詳細地說,便是保證你的笑料既有“侵犯性”,也有“安全性”。
當然,“侵犯性”并不是說你非得動用拳頭嘴炮,任何不符合邏輯、打破社會規范,或是出乎人意料的信息,都可以認為具有廣義的侵犯性。另一方面,“安全性”就比較好理解了,輕松、非嚴肅、不會真正對對方造成傷害,便可視作是安全的。當一件事情同時具備了這兩種特征,并且二者足夠平衡,就會意外地變得好笑起來。
這就是為什么看搞笑視頻里的主人公作死總是那么有趣,因為他們干的事情完全不合常理(具備“侵犯性”),但不管怎么折騰,屏幕這一端的我們依舊可以一邊放心吃零食一邊大笑(具備“安全性”),這對我們來說,便是一個“良性的沖突”。
至于視頻主人公自己為何哭喪著臉笑不出來,也可以用“良性沖突”理論來解釋: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段經歷未免“侵犯”有余而“安全”不足,畢竟自己作的死,哭著也要承擔這后果。相反,如果你在看視頻的時候,旁邊一直有人一本正經地分析笑點到底在哪里(作者默默中槍),這種做法又顯得“安全”有余而“侵犯”不足,你多半也不會覺得好笑了。
大腦偏愛找笑料
有趣的是,達爾文曾經把幽默比作給大腦撓癢癢。某種意義上,撓癢癢或者其他類型的嬉笑打鬧可以算是搞笑的原始形式——畢竟連大猩猩都喜歡沒事兒扭打成一團。當大腦感受到了外界的威脅,但又確定此時自己是安全時,就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向玩伴表示友好。就這樣,笑點作為一種重要的社交潤滑劑和壓力釋放法,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至今依舊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環,而我們的大腦也鍛煉出了一套處理笑點的獨有方式。
在如今這個多媒體時代,我們沒法靠一本《笑林廣記》走遍天下,要想調動笑點還得眼耳共用。微博上的文字段子、朋友圈流傳的動圖和視頻、綜藝節目里的滑稽音效,所有這些信息都得由我們的大腦一一加工。
不過,大腦又是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提取笑點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腦區:顳頂枕葉交界區(Temporo-occipito-parietal junction,簡稱TOPJ)。TOPJ位居大腦信息交通要道,接受來自聽覺和視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輸入,主要的職責便是檢測和解決信息當中的矛盾。
等等,矛盾和笑點有什么關系?回顧剛剛提到的“良性沖突”理論,當中的“沖突”(或者說“侵略性”)正是矛盾的一種體現。不過,我們的大腦是理性派,對矛盾的信息并不感冒。因此,當TOPJ腦區檢測并解決矛盾之后,大腦的獎賞系統便會通過分泌多巴胺來獎勵自己,這就是為什么被戳中笑點后我們會開懷大笑的原因。
笑點不同,怎么做朋友!
話說回來,雖然絕大多數正常人類都有TOPJ腦區,但大家伙兒的笑點卻是五花八門。當你笑出腹肌時,你的朋友完全可能擺出一副“這貨我不認識”的嫌棄表情。套用“良性沖突”理論,這種差異倒也不難理解:由于文化背景和性格經歷的差異,每個人對“侵略性”和“安全性”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你的“良性沖突”或許是別人的“惡性沖撞”。
比如,在充滿爭議的美國動畫片《南方公園》里,耶穌被塑造成一個隨時可能手拿機關槍拯救世界的無厘頭角色,甚至還和其他宗教領袖組成了一個名叫“超級好朋友”的超能力團體。在一些“心大”的觀眾眼里,這不過是一個創意不錯的惡搞,而另外一些觀眾則會覺得這是對信仰的褻瀆。很顯然,對后一類人來說,《南方公園》的玩笑就顯得有些侵略性過強了。
由于影響人類笑點的因素太多,試圖對此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們也是頭疼不已。就拿笑點到底是不是遺傳的問題來說,一個經典的實驗方法便是找來DNA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看看他們在笑點方面是否比異卵雙胞胎來得更加“心有靈犀”。可是,目前在三個不同國家完成的研究,竟然給出了兩套不同的結果,這么一來,結論也顯得有些模棱兩可,即“遺傳和環境對笑點的影響存在文化背景差異”。對此,其中一組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無奈表示:問題太過復雜,咱們以后還是研究笑點的國家差異吧。
的確,有不少實驗證明,笑點這東西,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特征。盛產高冷紳士的英國人比美國人笑點高,美國人熱衷的笑話又比新加坡人的更加黃暴,我們中國人則喜歡用諷刺語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沒錯,就是這么含蓄。
拋開文化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特質也會影響笑點的高低。比如,外向的人看到笑話時更愛笑,害羞的人的大腦對幽默信息的反應則更弱。最近一項研究還表明,智商與探測和解決矛盾的能力相關,換句話說,IQ越高的人,可能越擅長尋找和理解笑點!另一方面,如果長年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感受笑點的能力便會下降,極端的例子便是抑郁癥和焦慮癥病人,要想逗他們開懷大笑是十分困難的。
所以別再端起架子說自己笑點高啦,畢竟,我們人類的大腦天生就認為幽默是一件值得鼓勵的好事,被戳中笑點時腦內奔騰的多巴胺便是其中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