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昀,姚建明,李 楊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1.航空安全保衛學院;2.飛行技術學院,四川廣漢 618307)
?
拓展訓練對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影響的試驗研究*
趙昀1,姚建明2,李楊1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1.航空安全保衛學院;2.飛行技術學院,四川廣漢 618307)
目的探討拓展訓練對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為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理論支撐的應對模式和干預機制。方法選取139名民航安全技術管理專業大學生作為被試對象,其中試驗組72人,對照組67人,試驗組采用拓展訓練進行干預,對照組在相應時間段按照學校的管理進行安排,于拓展訓練干預前后運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和幸福感指數量表對兩組進行測量,比較干預前后兩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和總體幸福感指數。結果拓展訓練干預前,兩組心理韌性量表各因子評分、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拓展訓練干預后,試驗組心理韌性量表中人際協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3個因子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均上升,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目標專注和家庭支持兩個因子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在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后相應時間,對照組心理韌性量表各因子評分、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在心理韌性量表中人際協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3個因子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目標專注、家庭支持兩個因子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拓展訓練能有效促進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塑造和培養。
拓展訓練;大學生;心理韌性;主觀幸福感;試驗研究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學業、情感、就業及社交等多重壓力,高校為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從多途徑多方式付出諸多努力并取得豐碩成果。但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預防與治療,強調的是人的抑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上的消極特質和負面情緒。伴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興起,研究導向趨于心理健康正向指標的探討,側重于大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與心理潛能的開發[1],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在多維度視角下的積極心理學理論中,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是其重要的研究領域和全新的研究思潮。心理韌性(resilience,亦可譯為心理彈性、壓彈或抗逆力) 指人的心理發展并未受到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的嚴重壓力或逆境的損傷性影響,甚或出現愈挫彌堅的現象[2]。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認知和情感的評價,一般認為它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3個方面[3]。有研究認為,大學生心理彈性、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各維度及總分明顯相關;大學生心理彈性對其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預測作用,通過主觀幸福感起間接預測作用[4]。現階段關于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培養策略,絕大多數停滯于理論層面的認知,而干預性提升訓練的實證研究甚少。諸多研究從理論層面表明,拓展訓練能有效地對大學生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進行干預[5-6]。本研究以期通過實證性研究揭示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為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提供有理論支撐的應對模式和干預機制,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探索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途徑。

表1 兩組基本人口學資料[n(%)]
1.1一般資料利用整群隨機抽樣法,并兼顧學業水平等相關因素的影響,選取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民航安全技術管理專業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該專業大學生主要就業于航空港安全檢查、空中安全保衛、機場應急救援等崗位,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將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對其進行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塑造和培養,具有積極而迫切的現實意義。拓展訓練試驗組納入72人,對照組納入67人。兩組性別、年級分布、學科分布及城鄉分布等基本人口學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7]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共27個題目,涵蓋個人力和支持力兩個維度,其中個人力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3個因子;支持力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兩個因子。該量表采用 Likert 5點計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量表用平均分,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1,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4~0.72。
1.2.2幸福感指數量表(index of well-being)[8]由Campbell 編制,包括總體情感指數和生活滿意度兩個問卷,前者涵蓋8個情感項目,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表述情感內涵,后者則由1個滿意度項目組成,兩者的得分進行加權相加即為總體幸福感指數。該量表情感指數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重測信度為0.43,與生活滿意度單一測題的效標相關系數為0.55。
1.3研究設計
1.3.1分組設計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測驗”和“試驗組-對照組”試驗設計。試驗組被試實施拓展訓練課程教學訓練,對照組被試不采用任何形式的干預。在教學試驗期間,所有被試在其他學習、生活方面保持一致。
1.3.2教學試驗過程及內容根據拓展訓練的課程類型,將試驗組成員平均分為3個教學組,每組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均相同,每周利用周末固定時間進行教學,每周90 min,共16周。兩名進行教學試驗干預的教師長期講授《拓展訓練》選修課,且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CETTIC拓展培訓師崗位資格證書》。對照組則在相應的時間段,按照學校的管理進行安排。拓展訓練內容的篩選堅持挖掘潛能、提升自信,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甄選原則。參照《學校心理拓展訓練》[9]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拓展訓練》[10]中的拓展訓練內容,將拓展訓練歸納梳理為破冰熱身、個人挑戰、人際溝通、團隊協作4個訓練模塊,在此基礎上制訂出試驗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見表2。

表2 試驗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2.1拓展訓練干預前兩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拓展訓練干預前,兩組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助、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和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79、0.17、1.07、-0.14、1.21、1.63、-0.87,P值分別為0.094、0.825、0.332、0.876、0.212、0.171、0.339),表明兩組呈現出同質化特征,試驗組與對照組分組方式合理。見表3。
2.2拓展訓練干預前后對照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對照組在未施加任何干預條件的情況下,與試驗組同步進行心理韌性量表和幸福感指數量表測試,對照組上述心理韌性量表各因子評分、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14、-1.54、-1.87、-1.46、-1.68、-1.73、-1.53,P值分別為0.236、0.094、0.067、0.152、0.081、0.079、0.137)。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s)
*:P<0.05,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試驗組干預后比較。
2.3拓展訓練干預前后試驗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拓展訓練干預后,試驗組心理韌性量表中人際協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3個因子評分均上升,干預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29、-3.16、-2.09,P值分別為0.034、0.023、0.045);而目標專注、家庭支持兩個因子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在拓展訓練干預后略有提高,但干預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63、-1.58、-1.17,P值分別為0.087、0.098、0.057);總體幸福感指數在拓展訓練干預后上升,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1,P=0.043)。見表3。
2.4拓展訓練干預后兩組心理韌性量表評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比較對照組在未施加任何干預條件的情況下,與試驗組施加拓展訓練干預后同步進行測試,兩組在心理韌性量表中人際協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3個因子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17、2.74、2.93,P值分別為0.031、0.021、0.026);兩組在總體幸福感指數上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t=3.25,P=0.045)。而兩組在目標專注、家庭支持兩個因子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1.78、2.69、2.77,P值分別為0.109、0.138、0.069)。見表3。
拓展訓練對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塑造與培養有積極影響。拓展訓練是體驗式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不同的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設置特殊的場景和訓練課程,使參與者介入相關實踐活動,通過體驗、認知和感悟,進行理性的反思,最終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11]。基于拓展訓練“體驗式”教學的培訓特質,本研究通過拓展訓練教學試驗進行干預,試驗組大學生心理韌性層面在個人力維度上,積極認知和情緒控制兩個因子評分均明顯上升;支持力維度上,人際協助因子評分也表現出明顯上升。試驗組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層面,總體幸福感指數亦呈現明顯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心理韌性中目標專注與家庭支持兩個因子,以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并未通過拓展訓練得到有效的提高。對照組同步進行心理韌性量表和幸福感指數量表測試,其心理韌性量表各因子評分、心理韌性量表總分及總體幸福感指數無明顯差異。對照組與試驗組進行拓展訓練干預后同步進行測試,兩組在心理韌性量表中人際協助、積極認知、情緒控制3個因子及總體幸福感指數上比較有明顯差異,而兩組在目標專注、家庭支持兩個因子及心理韌性量表總分上比較無明顯差異。因此,從總體結果來看,拓展訓練對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塑造與培養有積極的影響。
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將拓展訓練融入高校,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Rutter[12]對心理韌性進行過程性定義,認為韌性是一個互動的概念,特指面對環境危險因素或克服壓力渡過逆境的相對抵抗性。而主觀幸福感具有主觀性、穩定性和整體性3個特點。研究傾向認為,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存在動態發展的變化性,但其塑造和培養的內化過程需要較長時期。因此,建議除開設拓展訓練選修課程外,應以多種形式將拓展訓練與高校教育相融合,如將拓展訓練滲透到大學體育課程,與大學新生軍訓相結合,或將拓展訓練融入共青團活動及大學社團文化活動中,促使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塑造和培養貫穿整個大學時期。拓展訓練的開展依賴于拓展培訓師的合理組織引導,建議鼓勵和引導相關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參加拓展培訓師資格認證培訓,在引進新教師和輔導員時側重有拓展培訓師資質的優秀師資,提倡校企結合,將社會優質培訓資源引入高校。
不斷拓展和延伸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干預性訓練相關研究。有研究顯示,在心理韌性研究內容方面,有關干預與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分別占3.6%和4.5%,特別是干預性的研究在近3年才出現[13]。目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雖已起步,但有關提高青少年幸福感的干預研究尚未展開[14]。研究若停滯于理論層面便喪失了指導現實的意義。本研究意在拋磚引玉,建議在堅持和傳承傳統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不斷拓展和延伸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干預性訓練的相關研究,促進大學生塑造和培養健康的認知模式、積極的情感特質,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而自如地應對學業、情感、就業及社交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壓力和創傷。
本研究在拓展訓練干預結束后即時進行量表的測試,以此來論證拓展訓練干預手段對民航專業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效應,后續并未持續追蹤干預效果在時間上的延續性,從而無法考察干預手段對干預效果隨時間延續的變化趨勢。建議繼續延長追蹤時間,一方面檢驗拓展訓練對干預效果的持續性,另一方面便于與其他干預方式進行干預效果的比較。有研究將心理韌性影響因素歸為個人能力和人格特質、家庭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3類[14]。另有研究認為,影響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人口統計學變量、生活事件、家庭因素、神經質和外向性、自尊、控制感[8]。今后關
于大學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干預措施的研究,可立足于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綜合考慮文化、人格、興趣、價值觀等個體特征,從認知、行為和意志等多維度多層面設計干預方案。
[1]尹秋云.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錯位與開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29(12):166-168.
[2]席居哲,左志宏,桑標.心理韌性兒童的社會能力自我覺知[J].心理學報,2011,43(9):1026-1037.
[3]張進,馬月婷.主觀幸福感概念、測量及其與工作效能變量的關系[J].中國軟科學,2007,22(5):60-68.
[4]曹科巖.大學生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教育評論,2013,29(3):78-80.
[5]楊欣,張文.心理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J].教育科學研究,2010,21(8):65-67.
[6]葉星.高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5,33(10):79-81.
[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8]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1):59-66.
[9]毛振明,王長權.學校心理拓展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41-115.
[10]方雙虎,徐英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拓展訓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87-154.
[11]吳曉光.成都市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拓展訓練的意義及可行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4,12(8):9.
[12]Rutter M.Implications of resilience concepts fo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J].Ann N Y Acad Sci,2006(1094):1-12.
[13]張婷,李惠萍,王德斌.心理韌性10年文獻回顧及其對心理護理的啟示[J].護理學報,2014,21(3):73-75.
[14]Olsson CA,Bonda L,Burns JM,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 Adolesc,2003,26(1):1-11.
Experiment study on influence of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resil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ivil aviation specialty*
ZhaoYun1,YaoJianming2,LiYang1
(1.AviationSafetyandSecurityInstitute;2.InstituteofFlightTechnology,CivilAviationFlightUniversityofChina,Guanghan,Sichuan618307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tenac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ivil aviation specialty,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ly supported coping model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Totally 139 college students of aviation safety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specialty were selected as testees,including 72 individual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67 individual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 group adopted the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for conducting interven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onducted the arrangement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management.Both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 and the Happiness Index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intervention.Then the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The factor scores,total score of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total happiness index before intervention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3-factor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assistance,active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control,and total happiness index after the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intervention were risen,showing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P<0.05);whereas the 2-factor scores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and the total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5).The factor scores,total score of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and the total happiness index at corresponding time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5).The 3-factor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assistance,active cognition and emotional control,and the total happiness index after intervention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but the 2-factor scores of target concentr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and the total score of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Conducting the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haping and fostering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civil aviation specialty.
psychological outward development training;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resilience;subjective well-being;experiment study
·論著·10.3969/j.issn.1671-8348.2016.19.002
國家軟科學重點基金資助項目(2014GXS2B009)。作者簡介:趙昀(1982-),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航空體育、航空心理學研究。
B844
A
1671-8348(2016)19-2596-03
2016-01-11
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