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靈迪
【關鍵詞】 備課;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材;了解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61—01
備課是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活動,也是教師職業中最常態的,然而又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學的對象千變萬化,要把教材中的知識變為學生的財富,使學生喜歡上你的課,就需要教師上課前認真做準備,也就是備好課。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熟悉教學內容,深入鉆研教材
教師必須熟悉教材并鉆研各類有關參考資料。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眾多學者、專家心血的結晶,是經過精挑細選、反復提煉的,是我們備好課、上好課的指路航標。教師要善于把教材組織和把握好,這就為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提供了重要條件。因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要有自己的解讀、思考和創新。教師通過進一步深入鉆研教材,明確重點、難點,確定教學步驟及教學方法,這樣也就準備好了上課的幾個重要環節。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講課才能做到有詳有略,重點突出,目的明確。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述的重點和難點。另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參考課本外的資料,力爭把教學內容講得更全面、更透徹。并且教師可以上網查閱相關信息,獲取更多有用的素材。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和共享成為可能。例如,在學習九年級Unit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時,教師要多搜集一些關于不同國家禮儀習慣的的相關資料。針對單元內容配以相關的圖片或影像資料,通過精心準備后再適時地用在課堂中,效果會更好。
二、深入學生,了解學生
學生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直接參與者,這也決定了教師備好課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興趣和要求,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只有了解了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和個別差異,才能在備課中預先采取必要的措施,實施分層教學,設計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有效提高課堂實效。例如,在作業設計上,可以嘗試作業的分層布置。把作業分成A、B、C三類,A類多為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和應用的題,B類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靈活應用的題;C類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診斷性作業,讓認知水平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三、設置教學情境,預設課堂教學
教師在備課時應按照學生能接受的程度,確定教學內容與過程,力求備課中的教學過程和實際課堂教學相吻合。設置教學情境,預測課堂教學,是對教師各項綜合技能的考查。尤其是英語學科,還應考慮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不同的思維習慣等。預測出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反應和不同理解。而且教師應該對這節課將給學生留有多大的發展空間進行合理分配,力求提高把握生成、解決生成的能力。教師在備課中就要有生成意識,反應在教學設計上就是課堂教學環節不應過滿,時間預設不要過緊,略帶些彈性,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盡可能充分預設多一些,甚至在預設時可以有多種靈活的方案,將課堂流程作動態化處理,這樣或許在面對生成時,能做到游刃有余。
四、通盤考慮,前后呼應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備課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對有些語言知識的教學,在備課中應前后聯系,并且由淺入深,逐步滲透,逐步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上一節課的同時要考慮到下一節課的內容,做到通盤考慮某一語言知識的傳授過程。避免一開始就偏難,造成學生不理解的現象,以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同時也要避免知識傳授過于簡單的現象,導致學生產生輕敵心理。教師在備課中如果能注意這一點,那么一定會為將來取得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積極交流,虛心求教
教師在備課時,難免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這時教師可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互相討論,互相補充,取長補短。進行集體備課,定期交流,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它能充分發揮集體智慧的優勢,從而促進教學效益最大化。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地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共同研討、相互補充,使得教案內容更加充實、完善。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藝術創造和再創造的備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充分準備的課堂,教師的語言會顯得蒼白無力,教師的思維就如無泉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駕馭課堂的能力。為了呈現精彩課堂,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多花點時間,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并且堅持不懈,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