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發(fā)
【關鍵詞】 書法;啟蒙;方法;魏碑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89—01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書法已經(jīng)走進中小學校園,進入了課堂。《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小學低年級“用鉛筆寫正楷字”,小學三至四年級“用毛筆臨摹楷書字帖”,小學五至六年級“繼續(xù)用毛筆寫楷書”,初中階段“繼續(xù)用毛筆臨摹楷書經(jīng)典碑帖,力求準確”。綜上可以看出,楷書是書法啟蒙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將楷書作為書法啟蒙字體是大部分人的共識,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經(jīng)驗。但是,《綱要》僅僅把唐楷作為書法啟蒙書體,筆者認為還是有些以偏概全。第一,楷書不僅僅是唐楷,魏碑、晉楷也有經(jīng)典;第二,書法啟蒙不一定師法“歐顏柳趙”,魏碑也有經(jīng)典范本。
一、魏碑與唐楷的區(qū)別
唐楷在書法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是書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整個唐代出現(xiàn)了像歐陽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鐘紹京等一大批楷書大家,這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罕見的。唐楷不論筆法還是結構,都具備完整的“法度”。完整的法度,在筆者看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其功在于完善了楷法,其害是不利于書法啟蒙,是初學者的“緊箍咒”。由于“取法乎上”,要求太嚴,目標太高,渾身是“法”,常令初學者望而生畏,高山仰止。
首先,唐楷的筆法太精細。起筆、運筆、收筆一絲不茍,初學者很難掌握,很容易在筆法面前失去信心產生迷惘。老在“法”外徘徊,得不了“法”,自然會挫傷兒童學習書法的積極性;其次,就算筆法能過關,但由于結構太嚴謹,一筆不到位,就會導致整個字失敗,一字不到位,有可能導致整個章法失敗。像褚遂良、柳公權的楷書運筆以提為主,對運筆要求很高,成年人學習都要費一番功夫,它考量的是書寫者對毛筆高超的駕馭能力。一個低年級學生,他的手指末梢神經(jīng)都還沒有發(fā)育完善,讓他們去寫唐楷確實有些勉為其難,這樣的教材安排違背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按照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不論接受何種知識都應該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書法也然。如選擇“門檻”低的范本,也就是“法”少一些的楷書范本,魏碑作為啟蒙教材,會更符合教育規(guī)律,教學效果也會優(yōu)于唐楷。
二、魏碑的特點
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形成的,大都是楷書,也稱魏楷,主要以石碑、墓志銘、摩崖、造像的形式存在。就目前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來看,總量至少在1000件以上,其中的精品有《龍門四品》《龍門二十品》等。魏碑作為一種過渡性書體,它上承漢碑之變遷,下啟隋唐楷書之先河,是楷書發(fā)展史上卓然挺立的一塊里程碑。魏碑成就了后世的許多書法名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宋代米芾 、元代趙孟頫,清代的包世臣、康有為、趙之謙,以及現(xiàn)代的弘一法師、于右任等。當代,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歷屆國展中,楷書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魏碑,這說明當代成年人也喜歡寫魏碑。那么,魏碑究竟好在哪里?
清代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是這樣評價魏碑的,他說,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魏碑的美學價值在于它楷書的“法”尚不成熟,如《爨龍顏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志》《鄭文公碑》《石門銘》《始平公造像》等,點畫豐富多樣任意揮灑,結構因勢賦形不受拘束,章法天真爛漫無常態(tài)定勢。唐楷講究藏頭護尾,運筆以提為主筆法難以入門,而魏碑凌空取勢露鋒起筆,以按為主,符合兒童的書寫特點。
三、教學方法
兒童書法啟蒙的教學要求不能過高,這個過程重在激發(fā)學生熱愛漢字,熱愛書法的熱情,培養(yǎng)其良好的書寫習慣,讓書法逐步成為學生的個人愛好。
當學生到高年級時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控筆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再去學習唐楷可謂恰逢其時。興趣使然,法度自可破解。低年級學習法度寬松的書體,高年級學習法度森嚴的書體,應該從書法教材設計層面上就能夠體現(xiàn)這種教學理念。“平整宜從唐入手、風云可向魏晉求”,講的是書法取向的選擇。對于成年人來講,如果想體驗書法的法度,那就學習唐楷;如果追求天真爛漫的書法,那魏晉楷書就是當然的選擇。學生學習天真浪漫的書法,是“寓教于樂”也。
把法度“不成熟”的魏碑作為啟蒙書體,把法度完善的唐楷作為高年級學習的書體,這是兒童學習書法的遞進之“道”也。妄費千言,究其一理:書法啟蒙,當學魏碑!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