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有教學體系中,為英語教學提供的豐富教學手段和實踐經驗,并未消除母語差異性,也未能促使教學成果達到理想狀態。因此,本文以英語教學為基礎,借助分層教學模型,提出并實踐分層作業教學模式。希望能夠通過對其有效性研究,為國內英語教學領域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分層作業;英語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64-01
分層教學體系是我國教育界較早采用的現代教學模型,但是由于教學方式、國情、學生素質等綜合原因,一直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不過,分層形態的基礎理念無需置疑,其完善的科學性和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已經為分層教學效果建立保障。只是國內實踐該教學體系時存在一定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缺乏對體系實現公平性的理解。分層教學在理念傳達上十分重視公平性,不過教師在實踐上卻沒有遵循這一要求;另一方面,國內學界缺乏對實踐教學研究,造成理論研究豐富,教師實踐依據卻不足的問題。本文依據分層教學體系開展分層作業實踐研究。
一、教學對象層次化
為提升實踐研究的現實意義,筆者采取對照試驗研究法,對所在學校的兩個年級計420人,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研究。分別為A、B兩組的學生,A組為對照組,不參與分層作業實踐。而本校的英語教學模型,為常規英語教學,故此具備比較意義。B組為實驗組,筆者親自進行干預實驗,并保證教學過程中準確實現層次作業的教學意義和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筆者并未選擇同年級學生,對學生原有成績記錄,保證對照組和實驗組在不同層次上個體數量平均。在教材方面,由于本校采取了連貫教材,無需進行干預,以免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二、教學目標層次化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以平均成績為主節點,上下分別設置兩個區間相同的分數線,即每年級的每組學生,出現5個成績有所差異的小組。而從整體來看,兩個年級分別各有5對對立組不參與本次層次化實驗。
在目標設置時,考慮全方位提升學生知識水平需求。筆者直接采取原有教材要求,設立詞匯、翻譯、閱讀、作文和聽力五項主體教學內容,并對高低年級分別采用兩種實驗策略。在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教學干預的情況下,低年級使用情感教學法,以轉變學生對知識的態度。高年級,由于已經奠定基礎,所以策略上采取思維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即對學生解題技巧予以提升。
三、課堂教學層次化
在實驗過程中,對A、B組的低年級學生,筆者僅采取基礎的分層作業。可以理解為,除分層作業法與B組低年級學生的情感策略外,并未采取任何干預。而內容方面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對知識學習以比較、歸納等方式為主體,進而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A、B組高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教學工作時,筆者對B組高年級學生使用了思維引導方式。例如,在作業上循序漸進引導B組高年級學生;通過教學模型幫助學生養成英語解題思維等。
四、教學結果分層評價
對教學成果的考察,以學生考試成績最為直接。本次對照實驗教學,對B組的高低年級學生成績有顯著提升。所以,成績將成為重要的分層評價指標之一。同時,我國近年來實行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有所加強。對此,筆者將結合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作為評價分層結果的考察依據。其綜合能力除考試成績外,學生真實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斷句或段落的翻譯能力,口語對話能力,也采取了分層量化模式,力求獲得完善的評價結果。
五、研究結果
通過實驗發現,對照組學生由于受到本次參與實驗生源質量影響,成績有所提升。分析其基礎成績和變化的線性關系,可發現并未存在非生源質量影響因素。同時,生源質量屬于環境影響,因此,綜合數據分析對本次實驗是否成立不構成影響。
根據學生最后的成績和評價結果反饋,可以發現:A組學生,無論是低年級組,還是高年級組,均呈現出正常的成績提升變化。可以說明本次對照試驗,并未采取壓制對照組成績,以凸出實驗組效果的方式;B組低年級學生,在成績提升上較為明顯。筆者采用的情感策略取得顯著效果。從其整體提升,而并非因個體差異而提升的成績和評價指標變化,可以說明,情感策略能有效改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B組高年級學生成績提升最為明顯,這是由于分層作業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取得良好效果,使實驗組高年級學生可以有效應對各類問題。
綜上所述,本次對照試驗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采取分層作業的實踐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英語學習意識的養成,具有促進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慧.淺談英語分層教學和創新作業的設計策略[J].科學大眾,2009,(2).
[2]邱宇.論初中英語作業有效性的設計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
[3]劉麗娟.淺談小學英語分層教學中作業的布置[J].科技創新導報,2013,(15).
[4]趙蘭.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