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周映萍
1.南方日報社,廣東廣州 510000 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廣州 510225
?
多元輿論生態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對策性研究
劉 俊1,周映萍2
1.南方日報社,廣東廣州 510000 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廣州 510225
摘 要互聯網和手機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構筑了一個復雜的多元輿論生態環境,一方面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一個快捷傳播信息的公共平臺,另一方面給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復雜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創新和改進工作方法,建立師生共同話語體系,建立和完善輿情應對機制等,有效改進和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
關鍵詞多元輿論生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對策
隨著手機微信、各類傳媒app軟件的推廣,近年手機媒體傳播渠道的發展,大有追趕互聯網的趨勢。既有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傳播渠道的存在,又有互聯網、手機微信、app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的風起云涌,高校宣傳思想陣地已形成多元化傳播的格局。與此同時,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在這種多元傳播渠道并存的輿論生態下,如何利用好主流媒體的正面發聲,加強對新興自媒體的監控和引導,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1)新媒體傳播渠道發展迅猛,大學生是使用新媒體的重要群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 2015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而手機網民的規模也已達到5.94億。2015年5月,騰訊公司公布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微信覆蓋了90%以上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主要為企業職員、自由職業者、學生、事業單位員工四類。在廣東某普通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大二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經常使用手機微信進行信息傳播的比例達到92%。由此可見,大學生使用手機微信進行信息傳播所占比例非常高,對掌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能力十分強。
2)自媒體傳播渠道存在開放性和互動性特征。在互聯網+手機網絡的傳播時代,每一位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也不斷接收和更新來自外界的信息,人人處于信息海洋之中,同時也為網絡世界提供大量信息。這種互動性新媒體傳播工具下的信息世界,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軟件的大量普及使用,使“人人都是自媒體”已成為現實,促進了“全民圍觀式”的透明社會的形成。在這種輿論環境之下,要想控制信息的傳播成為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3)輿論生態環境存在多元化和復雜性。在目前高校大學生群體所能接觸的傳播渠道來說,信息的來源存在多元化。既有學校、各院系主辦的報紙、學報、刊物、廣播、宣傳欄等傳統傳播渠道,一般由校院兩級官方機構主辦和發布,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也有各類大學生社團舉辦的各類宣傳制品,傳播的內容一般有嚴格把關;校院主辦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官方新興媒體,由于一般有專人發布和比較嚴格的信息發布管制,仍是較為嚴肅和權威的傳播渠道;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是互聯網和手機各類app軟件提供的信息傳播渠道,由于與校外社會信息相連互通,因而存在復雜性,許多不實信息經常充斥其中,還有一些不健康信息也可能侵害大學生心身健康。
1)傳播渠道多元化,讓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思想意識形態。在全球性互聯網上,各種思想意識形態都是敞開傳播的,甚至還存在一些涉黃、詐騙性信息也可能危害到大學生心理健康。一些對大學生心理具有毒害性的網站時刻都可能侵害到受眾,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渠道實施詐騙、誘色等犯罪行為,也可能威脅到大學生正常生活??梢哉f,新媒體已經成為爭奪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對高校思想教育而言,打贏這場仗具有深遠意義。
2)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模式受到沖擊,需要管理者不斷探索和調整。傳統的宣傳思想工作模式,一般存在單向性,主要由傳播者主動向受眾進行灌輸性傳播,作為受眾的大學生群體成為被動接受的地位。但在多元化輿論傳播環境下,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不再是單向性,而是雙方傳播,兩者的互動性越來越強,且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定位越來越模糊。這對宣傳思想工作模式提出新的挑戰,一直扮演傳播者角色的學校管理者們如不切實轉變傳播渠道和話語體系,將存在與受眾“離心離德”的風險。
3)如不及時疏導大學生思想問題,極易誘發高校輿情事件。隨著信息流動性十分頻繁,高校已不是一個封閉的領地,而是與社會緊密相連。一些個別人的言論,如在互聯網上進行放大,可能演變成一個網絡輿論的焦點。如北京大學孔慶東罵人事件,可能由一個特殊語境下的個案,演變成一個影響到學校形象的輿論事件。一些在大學生群體中醞釀的不滿情緒,如得不到釋放和及時疏導,也可能誘發為一場輿論風波。這些因個案引發的高校輿論事件,對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極大的挑戰。
1)在不斷創新和改進工作方法的同時,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來指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在爭奪思想陣地和樹立大學生正確思想意識形態過程中,要善于利用科學理論來解釋和指導當前工作,用科學理論來武裝大學生頭腦,用科學理論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做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轉化為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內容,并契合大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有效傳播。多種方式打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辦好校園網絡、校史館、主題文化園、學生社團等文化傳播平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活化到各種校園生活中去。
2)善于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形成師生共同話語體系。針對多元化的輿論環境,要不斷深入學習和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研究傳播效用和有效渠道,不斷改進傳播渠道和方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渠道工具具有更新升級快、轉移性強、受眾年輕化等特點,從最初的博客到后來的微博,再到現在微信的火爆,每當出現一款具有顛覆性的傳播平臺之后,都可能引發一場傳播渠道的演變。但不管這些平臺如何變化,都符合互聯網大眾傳播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想工作者們要及時掌握互聯網技術發展進程,及時占領新媒體的輿論陣地,形成與大學生群體一樣的話語體系,才能既做到對新興輿論工具的監控和管理,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引導,提高思想宣傳工作的傳播效率。
3)建立和完善“學校+輔導員+學生干部”的輿情應對機制。為應對一些可能出現的突發性輿情事件,應逐步構建一套“學校+輔導員+學生干部”的校園輿情應對機制。充分利用黨員學生干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加強對大學生群體中的思想意識問題進行及時的了解和反饋;輔導員是在大學生思想工作上最直接的一線管理人員,應通過分布在各班級的學生干部及時掌握學生動向,對可能發生的輿情事件的第一手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學校管理部門對輔導員上報的輿情動態,應及時進行反應,并果斷出臺處理意見,通過正式渠道和權威主流媒體發聲,平息或降低輿情事件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
4)緊抓主流媒體傳播渠道,弘揚社會正能量,加強思想正面引導。盡管傳統的報刊、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宣傳渠道的傳播效率有所下降,但沒有改變其權威性和主流媒體地位,在弘揚正能量、樹立良好風氣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媒體中刊播正面報道,樹立正面典型,倡導良好風尚,會對大學生群體產生十分積極而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宣傳思想工作部門要強化傳統主流媒體的地位,通過正面獎勵激勵機制,引導大學生形成主動接收主流聲音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
[2]夏軍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宣傳文化創新和傳播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2(7):185-187.
作者簡介:劉 俊,南方日報社援疆干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研究方向為媒介經營管理。周映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務。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年度廣東省級學校德育創新重點資助項目“高校網絡輿論生態中宣傳思想工作影響機制”(2015DYZZ020)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4-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