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永朋
?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采用針刺結合藥物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
司永朋
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社會區衛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000)
摘要:目的分析針刺結合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方法將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5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5例)及治療組(40例),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治療組聯合藥物及針刺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50%及71.43%,VSA評分分別為(6.3±1.4)分及(2.1±0.3)分,組間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緩解患者的痛苦,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針刺;藥物;臨床療效
三叉神經是第五對腦神經,也是人類面部最粗大的神經之一,由上頜支、下頜支及眼支匯合而成[1]。作為臨床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呈反復發作的劇痛,給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中醫將該病歸為“面痛”的范疇,主要發病對象為中老年人[2]。西醫多采用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疼痛,但是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較大,遠期效果不佳。近年來,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為進一步分析該方式治療的臨床效果,我院對75例患者給予分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5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及治療組(40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為34~65歲,平均為(57.3±4.3)歲;病程為3月~9年,平均為(4.4±1.1)年。治療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33~67歲,平均為(57.5±4.1)歲;病程為個月~10年,平均為(4.2±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入選標準:疼痛為陣發性,可持續幾秒鐘;疼痛只限于三叉神經的分布區,為突然、尖銳的刺痛及燒灼疼,具有痙攣發作間歇期;出現神經系統損害;排除其他原因引發的面部疼痛,如壓痛、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等。排除標準:哺乳或妊娠期婦女;體質過敏者;經手術或電凝治療導致神經功能破壞的患者;合并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等疾病患者;依從性較差、資料不全者;暈針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組方:生地黃15 g,玄參15 g,川芎10 g,當歸10 g,麥冬25 g,白芷10 g,牛膝6 g。疼痛劇烈加用珍珠母20 g,肝陽上亢者加用全蝎、蔓荊子及鉤藤各10 g,風熱者加荊芥及防風各6 g,心慌意亂者加酸棗仁10 g、遠志6 g。用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用,即早餐前及晚餐后。服藥期間禁食刺激性食物[3]。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3.2治療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主穴為太沖、阿是及合谷穴,太沖穴采用補法進行針刺,阿是及合谷穴采用泄法進行。攢竹、頭維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痛,可采用頻次及泄法;迎香及顴髂為第二支,可采用斜刺及泄法;下關、頰車為第三支,可采用斜刺及泄法。采用直徑為0.35mm的針灸針,針尖方向指向陽性點,患者出現酸脹感后向半側顏面部擴散留針,可持續40分鐘[4]。共治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0天。
1.4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疼痛指數進行觀察,參考相關文獻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判定,顯效:疼痛消失,面部疼痛不再發作;有效:疼痛發生次數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顯著改變。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疼痛度進行評價,將疼痛度分為0~1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強烈[5]。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例,%)
2.2兩組患者VSA評分對比對照組患者VSA評分為(6.3±1.4)分,治療組VSA評分為(2.1±0.3)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4021,P=0.0000)。
三叉神經痛指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出現劇痛,目前醫學界對該病的病因研究尚未十分明確。臨床上通常認為,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兩點:第一,中樞性病因,即三叉神經痛的陣發性提示癲癇樣放電,三叉神經脊束核內或其他中樞部位為放電部位。突發的三叉神經痛持續時間較短,進行抗癲癇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疼痛發作時,中腦部分記錄的局部灶性癲癇樣放電對中樞性病因學說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該學說無法解釋其他臨床現象。第二,周圍性病因,即認為病因在橋腦及半月節之間。大部分三叉神經痛患者為中老年人,發病部位為右側多于左側。該病的主要特點為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發生閃電樣、燒灼樣的劇烈疼痛[6]。
傳統中醫認為經脈與臟腑相屬,外絡于肢節,三叉神經分布于面部,與手足部位的經脈具有密切關系,同時與胃、大小腸、膽等臟器相連[7]。如以上臟器受到邪侵則可誘發三叉神經部位疼痛。相關研究表明,針刺可有效疏通經絡,對臟腑進行調節,使得經氣調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8~10]。痰濁、瘀血及火瘀等均與靜脈及所屬臟腑相關,因此,在對該病進行治療時需先進行辨證分析,根據病因用針及用藥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組研究中,選穴的要點為:面頰及上下齒疼痛相應的臟腑為大腸及胃,經絡為手足陽明經;面頰及下頜痛相應的臟腑為小腸,經絡為手太陽經;目外眥及耳角相應的臟腑為膽,經絡為足少陽經。經脈辨證可對疾病進行定性,對病機進行把握。正方中醫合谷為原穴,可通過刺激此穴增強陽明經經氣;太沖為輸穴,可有效增強肝經經氣。另外,依據循經取穴的原則進行穴位的選取,對阿是、頭維、迎香等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止痛,緩解患者的痛苦。本研究所用的藥材均為滋陰、活血、通絡之藥,依據患者的不同辨證分型進行適當給藥,有利于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本組研究中,采用針刺聯合藥物治療的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VSA評分顯著較低,證實了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藥物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緩解患者的痛苦,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玲姝,羅守濱,李萍.下關穴治療三叉神經痛刺灸方法概述[J].河南中醫,2015,35(2):398-400.
[2]吳川杰,陳晨,謝南昌,等.經典三叉神經痛研究進展[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18(2):148-150.
[3]劉丹,趙小康.針刺神經節、神經孔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5(5):18-19.
[4]趙敬軍,付冬梅.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研究進展與思考[J].針灸臨床雜志,2014,26(2):74-78.
[5]郭爽,石學敏.石學敏原始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淺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4,35(1):48-49.
[6]楊軍雄,張建平,于建春,等.氣街電針干預結合脊柱調衡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8):763-768.
[7]李曦,王志平,劉江,等.托吡酯聯合針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25(5):186-187.
[8]孫永瀛.奧卡西平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及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J].中國藥業,2015,22(9):24-26.
[9]常宗范.丹紅注射液配合針刺治療美尼爾氏綜合癥的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5,30(7):1432-1433.
[10]邱東文.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術后胃癱60例[J].光明中醫,2014,29(1):139-14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1.045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1-1615-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楊靜2015-08-14)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SI Yongpeng
(Heping District, Xinxing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75 cases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5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40cases).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drug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accepted both acupuncture and drug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2.50% and 71.43%, respectively, the VSA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6.3 ± 1.4) points and (2.1 ± 0.3) point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Th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has remarkable effect.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reatment,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patients, it has good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 spreading.
Key words: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Acupuncture;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