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煒宏 楊健松
?
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的療效分析
鄭煒宏楊健松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骨三科(中山 528400)
摘要:目的評估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自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患者16例,其中A2型10例,B2型2例,B3型2例,C1型1例,C2型1例。Colles骨折6例,Smith骨折4例,背側Barton骨折3例,掌側Barton骨折3例,均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威楓骨科外洗散進行治療。結果經3~18個月的隨訪,骨折均愈合良好。按Gartland and Werley腕關節評分表進行評估:優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為81.25%。結論手法復位聯合威楓骨科外洗散治療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療效明確。
關鍵詞:手法復位;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臨床療效
橈骨遠端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發生率約為人群的125/10000[1]。新鮮的骨折通過手法整復或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效果。但新鮮的骨折延誤治療或通過手法復位后,出現骨折端再次移位卻未能及時糾正者,往往發展為陳舊性骨折,進而出現畸形愈合、疼痛、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日后生活[2]。自2013年6月—2014年9月,我科收治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患者16例,均采用手法復位聯合威楓骨科外洗散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齡11~65歲,平均39.8歲,均為單側骨折,左側12例,右側4例。其中行走不慎跌倒6例,騎單車跌倒4例,從樓梯上跌倒3例,打球時跌倒2例,溜輪滑跌倒1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單純骨折,就診時表現為腕部腫脹、畸形、活動受限。其中有3例患者為受傷后未就診導致,5例為固定方式不當導致,8例為骨折端再次移位導致。就診時間最短為16天,最長為32天,平均(22.69±5.71)天。骨折按AO分型:A2型10例,B2型2例,B3型2例,C1型1例,C2型1例。Colles骨折6例,Smith骨折4例,背側Barton骨折3例,掌側Barton骨折3例。
1.2治療方法
1.2.1手法復位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側,以Colles骨折為例,患肢肩關節外展約70°~80°,肘關節屈曲90°,前臂旋前,一助手以雙手緊握患肢肘關節處,另一助手以雙手緊握腕關節處,術者先以拇指觸摸骨折端,感受成角、移位,再以輕柔法松解骨折處肌肉,隨后兩助手逐漸用力反方向牽引。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術者以雙手拇指按住骨折遠端背側,其余四指緊扣骨折近端掌側,或以雙手拇指頂住骨折近端掌側,其余四指緊扣骨折遠端背側,拇指與其余四指作用力相對,緩慢、持續用力,必要時握住腕關節的助手輕微抖動,隨后緩慢掌傾、尺偏,以整復骨折端。而對于Smith骨折,患肢肩關節前伸約30°,外旋30°,肘關節屈曲約45°,前臂旋后,兩助手緊握之處與Colles骨折相同,術者整復動作與Colles骨折相同,但持腕關節的助手需配合使腕關節背伸、尺偏。
1.2.2小夾板外固定整復之后,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局部予大黃油紗外敷(本院制劑,以大黃、黃連、赤芍等熬制而成,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以前臂夾板(河北省安平縣河漕醫療器械廠出產)及棉墊進行固定。Smith骨折于掌側放置“L”型背伸夾板,使腕關節維持于背伸大于60°。
1.2.3定期復診本組病人復位后前半個月內5天復診1次,調整小夾板松緊度,觸摸骨折端,必要時再次復位。每次復診均需復查X光片,明確骨折端移位情況,及時調整棉墊位置。半個月后每周復查1次,位置穩定者于復位后1個月復查X光片,骨折端模糊、有骨痂生長、局部壓痛不明顯者,解除橈、尺側夾板。復位后5~6周解除全部夾板。
1.2.4功能鍛煉復位后前半個月,患肢手指指間關節進行主動活動,Colles骨折者以握拳、撐掌為主,Smith骨折者以指間關節微屈、腕關節主動加大背伸為主。半個月后,Colles骨折者在原鍛煉的基礎上,增加腕關節背伸、掌屈動作,Smith骨折鍛煉動作不變,可加大鍛煉力度及次數。解除全部夾板后,在原鍛煉基礎上,再增加握力鍛煉,直至康復。整個過程中,必要配合肩、肘關節的主動活動,防止關節粘連。
1.2.5后期治療解除夾板后,每天以威楓骨科外洗散進行浸泡、熏洗。并依據患處局部癥狀進行加減:局部仍有疼痛者,加延胡索、川芎、海桐皮、片姜黃等;局部仍有腫脹者,加路路通、桑白皮、絡石藤等;局部仍有麻痹者,加地龍、尋骨風、雞血藤等。

1.3療效評定標準采用Gartland and Werley腕關節評分表[3]進行評分,優: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
本組16例患者治療后,經3~18個月的隨訪,骨折均愈合良好。按上述療效評定標準,優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為81.25%。
橈骨遠端骨折新鮮受傷之時,通過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多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若就診未及時、或復位后固定方式不當、或治療過程中骨折端再次移位,均可發展為陳舊性骨折。雖從本組的療效分析可知,可達到較好的優良率,但治療時間延長、需多次整復、治療費用增加,從而增加了患者的負擔。
對于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的手法整復,復位難度大,需多名熟練助手配合。整復過程中動作需持久、緩慢用力,這有別于新鮮骨折時的整復手法。并且,經持續用力后,局部軟組織腫脹明顯,必要時需待局部軟組織消腫后,再次整復。本組中就診時間最長為32天,從骨折的愈合過程來看,尚處于原始骨痂形成期[4],骨折端不完全穩定,因此尚存在手法整復的可能。對于超過8周的骨折,通過手法折骨進行整復,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手術治療[5]。
功能鍛煉及后期治療對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的患者腕關節功能的恢復至關重要[6]。因陳舊性骨折本身因骨折端對線對位差,局部粘連,可導致腕關節功能差,加上多次整復、延長固定時間等,均可使腕關節功能受限加重。在小夾板的保護下,輕柔、緩慢、到位的早期功能鍛煉,可減少組織的粘連。后期配合使用威楓骨科外洗散,起舒筋通絡,祛風止痛的作用。
威楓骨科外洗散是本院制劑, 由我院骨科前輩經驗總結而得。 組成有薄荷、防風、豆豉姜、桂枝、威靈仙、半楓荷、獨活、乳香、羌活、川五加皮等。方中的威靈仙可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獨活祛風濕、通痹止痛,兩者共為君藥;羌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半楓荷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桂枝取其溫通經脈,三者共為臣藥;乳香活血止痛,川五加皮祛風濕、通關節、強筋骨,兩者為佐藥;薄荷、防風、豆豉姜三者取其疏風消散的功效,共為使藥。全方起舒筋通絡、祛風止痛之功。
本組中有3例療效不滿意,為年齡大于55歲的患者,經治療后均出現中度關節炎、腕關節功能受限的并發癥。其原因除復位不尚理想外,可能為合并有骨質疏松、關節退變等因素,但需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Neidenbach P, Audige L, Wilhelmi-Mock M, et al. The efficacy of closed reduction in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 Injury, 2010, 41(6): 592-598.
[2]侯春林. 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現狀[J]. 中華手外科雜志, 2006, 22:1-2.
[3]Gartland Jr, Werley CW. 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 fractures[J]. J Bone Joint Surg(Am), 1951, 33:895-907.
[4]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等. 實用骨科學[M]. 3版.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 330-335.
[5]楊澤晉, 張衛紅, 路敏, 等. 陳舊性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J]. 中國骨傷, 2006, 19(2): 107.
[6]鄭潤杰, 王瑞旻, 胡豐村, 等. 手法復位治療陳舊性老年橈骨遠端C1、C2型骨折[J]. 中醫正骨, 2006, 18(6): 43-44.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43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9-1293-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王康振201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