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華
“一帶一路”是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開展內政外交的一個重大地緣政治經濟戰略。通過推進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發揮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以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紐帶,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的有效聯接,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探索中國版經濟全球化新模式,實現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繁榮。從我國已經和30多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來看,主要是以多重雙邊伙伴關系為基礎,運用邊境區位的獨特性挖掘邊境區位優勢開展示范基礎設施合作項目,并以此帶動跨境經濟合作,從而將邊境區由一個國家內部的邊緣區轉化為具有發展潛力的核心區,增進其空間可達性與輻射力,達到雙方或多方共贏的目標。
一、呼倫貝爾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之一;是蒙古國最大貿易對象國、出口國及投資來源國;俄羅斯是蒙古國的第二大貿易國和投資伙伴,中俄蒙友好關系從經濟層面得到鞏固和發展。近年來,隨著中俄蒙三國政治互信度進一步提高,經貿合作不斷擴大,相互投資,技術合作,貿易額穩步發展,經濟互補性加強,合作空間潛力巨大。目前中國與俄蒙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三國在國際政治經濟合作上的話語權影響力日益彰顯。中蒙俄經濟走廊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政治空間和經濟前景。呼倫貝爾市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處,地緣戰略位置突出,區位優勢明顯。在“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背景下,呼倫貝爾地區對外開放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把握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將呼倫貝爾市打造成“陸上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是關系到整個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地緣經濟是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和支配下,國家與區域之間圍繞商品市場、資源供應、資金技術流向等形成的競爭、合作與結盟關系;另一方面,國家之間的政治穩定友好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經濟上的相互投資、貿易往來、人文交往以及國家之間相互開放的程度,密切的地緣經濟可以起到政治關系的“穩定器”作用,有利于地緣政治的穩定。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深化呼倫貝爾的對外開放,不僅僅是呼倫貝爾地區地緣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的需求。如果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呼倫貝爾的對外開放沒有重大突破,不僅會弱化區域地緣戰略地位,也會影響到區域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參與者,呼倫貝爾面臨的迫切任務是如何抓住發展機遇,促進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更好置身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來。
二、呼倫貝爾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比較優勢
(一)區位發展優勢
呼倫貝爾市總面積達26.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土地管轄面積最大的市級地區。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為中蒙俄三國的交界地帶,邊境線長達1733.32公里。從地理位置上看,呼倫貝爾地區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北線直接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有大量邊境線接壤的重要位置。中蒙兩國于2014年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中俄兩國也于2013年將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升到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俄蒙兩國也一直保持傳統友好關系。作為我國唯一一個與俄蒙兩國接壤地級市的呼倫貝爾,在區位輻射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口岸交通優勢
目前,呼倫貝爾市有8個國家級一類、二類通商口岸,擁有滿洲里(含鐵路口岸)、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黑山頭、室韋等5個國家一類陸路口岸和海拉爾、滿洲里兩個國際航空港。其中,滿洲里是我國最大的沿邊陸路通商口岸;阿日哈沙特、額布都格是對蒙口岸。2015 年呼倫貝爾外貿進出口總額為 29.8億美元(出口12.2億,進口17.6億),占自治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的23%。交通上,2014年海拉爾航空口岸開通了海拉爾、烏蘭烏德、伊爾庫茨克等國際航線,同時以包機的形式開通了韓國、臺灣的旅游包機。
(三)民族人文優勢
呼倫貝爾市是多民族聚居區,全市有41個民族。其中,境內的蒙古族、俄羅斯族少數民族與蒙古、俄羅斯以及鄰近的一些獨聯體國家有著較為緊密的血緣關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使得呼倫貝爾地區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及旅游資源豐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擁有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俄羅斯族巴斯克節與鄂溫克族瑟賓節、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使鹿部落文化節、中俄蒙巴爾虎文化節、三國交界地區藝術節等眾多民族文化風情資源,使呼倫貝爾摘得“中國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
三 、呼倫貝爾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對外開放構想
(一)明確總體目標,整合和拓展開放載體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 呼倫貝爾應明確對外開放的總體目標,著力打造中俄蒙自由貿易區,即將中國呼倫貝爾市、俄羅斯后貝加爾邊疆區、蒙古國東方省打造成區域經濟共同體。第一,在滿洲里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動海拉爾—赤塔—喬巴山為中心的中俄蒙三角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經濟為紐帶在政治上形成堅強的周邊命運共同體。第二,加大國際航空港國際化力度。要加強中俄蒙自由貿易區對外輻射,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經濟、資源等各種要素重組的能力,還應積極加大與日本、韓國開通航線力度,并與已經開通的俄羅斯、蒙古國及國內航線形成巨大的空中優勢,徹底改變呼倫貝爾地域的邊緣劣勢而成為中心優勢,使之成為東北亞中心之一。
(二)抓緊“一帶一路”布局規劃,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第一,打造“四路”、“五支點”。 布局互聯互通,重點加快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網絡建設。“四路”即新巴爾虎左旗至蒙古國、新巴爾虎右旗至蒙古國、滿洲里至俄羅斯、額爾古納至俄羅斯,“五支點”即海拉爾、滿洲里、額爾古納、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第二,制定人才培養、儲備和使用規劃;組建研究機構,形成自己的智庫。一方面,以呼倫貝爾學院為平臺積極培養和儲備人才,發揮其在“大俄語”和“新蒙語”專業培養相結合上的優勢。另一方面,整合智力資源,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形成智庫。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力量對“一帶一路”戰略與內蒙古及呼倫貝爾的關聯度進行專題研究,打造專業智庫平臺。第三,加大與俄蒙人文交流學習,深化與俄蒙多領域合作。加大引導力度,選擇部分中學恢復俄語課教學,加大計劃與俄蒙互派教師、留學生的名額及資助力度。另外,加強與俄蒙方的經濟、文化等交流合作。第四,在俄蒙境內建立呼倫貝爾商會,充分發揮民間團體和個人的作用。以工商聯、商會為依托在俄蒙境內籌建呼倫貝爾商會并積極組建專門的商業仲裁談判機構,加強招商引資的同時保護中方在俄蒙投資利益。第五,抓緊做好產業規劃,引導優勢企業迅速實踐走出去并形成一批適銷對路的產業和產品。
(三)構建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形成推進合力
樹立大外事觀,成立專門高級別外事機構,著力解決對等洽談權問題,充分發揮外事機構在對外交往中的核心作用。成立自治區政府一級的對外開放小組,自治區分管主席任組長,盟市分管副職任副組長,自治區授權盟市以自治區名義進行對外洽談。此外,對外交往不能一切從經濟利益考量,要從國家政治的高度從事對外開放工作,積極展開一系列人文交流等,如文化論壇、文藝演出、體育合作等一攬子活動。對鄰國鄰地區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案,建立大外事機構和制度。可以考慮借鑒俄羅斯后貝爾邊疆區的做法,成立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市長兼主席,整合外事、商事、旅游、口岸等部門職能為一體,便于協調和統一對外發力。一切經貿及其他外事活動都由外事委員會牽頭聯系,其他部門負責落實,一個口徑對外,避免不同部門不同口徑在外活動。加強外事力量,外事牽頭來做,才符合國際慣例。
(作者系呼倫貝爾市政協副主席)
責任編輯:楊再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