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琳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能夠顯著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信息化的建設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信息化對我國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問題 對策
一、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農業信息化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我國農村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農業信息化加快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農業現代化需要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與多個環節、多個系統相互融合,整合和強化各方面的信息,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鏈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徑。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涉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環節。在產前,運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基礎供應;在產中,信息化技術推動信息的傳播,提供服務;在產后,通過構建平臺來保證農產品的流通和暢銷。農業信息化有利于社會化服務鏈條的形成,為整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支持。
二、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農村發展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基礎薄弱,人口素質較低、法律法規不健全,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步伐,造成農村信息化服務能力不高,農民對信息化陌生,信息化難以推行。
(一)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已初步建成省、市、縣三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但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多數地市和絕大多數縣、鄉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夠完備,網絡還沒有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基層鄉鎮,對生產的指導作用弱小,尚未真正發揮出網絡的優勢。同時,也沒有自己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不能及時發布和搜集信息,導致計算機通訊、網絡技術等得不到應用和普及。另一方面,就是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較落后。與農業信息化的需求相比,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夠。我國部分農村移動電話信號、網絡信號不好也是事實。
(二)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水平低,信息化服務能力較弱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已全面開始信息化建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重視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我國的信息化建設與其他農業大國相比,起步較晚,導致我國在農業信息化資源建設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建設水平低,信息化服務能力弱等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我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采集制度,在采集信息時缺乏權威性和科學性。除此之外,信息采集完畢后,未能對信息進行分類和匯總。第二,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種類少、供給不足。在很多地區,農業信息資源很少涉及土壤、天氣和氣候等方面。部分國內外的關于農業的政策、市場和科技信息還不夠完善。第三,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分布的不平衡,結構不合理,在發展比較快的地區,信息資源比較豐富,而在落后的地區,資源就比較匱乏。另外,在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的結構也不合理,一些專業性的和實用性的信息比較缺乏,而大家都熟悉的信息比較多。這就導致信息資源不能為農民提供指導。
(三)農民對農業信息化認識存在偏差
目前,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沒有自覺的意識去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這也就導致了農業信息的利用率不高。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存在偏差,僅僅認為只要有了技術人員、網絡、計算機和傳真機就實現了農業信息化。體現出農民對信息主體、信息服務和信息法制等缺乏認識。另外,一些農民認為我國的農業比較落后,高科技技術距離農村還比較遙遠,還不具備發展農業信息化的條件。
(四)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法規制度
在農業信息化過程中,雖然各部門也都積極建設農業數據庫及相應的系統,但是各部門之間缺乏交流和規劃,造成資源的重復。在對農業數據信息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依據相應的標準和法規。然而,在我國關鍵技術、信息的存儲以及信息的描述和命名等缺乏相應的標準,造成數據的累積,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
三、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探究
(一)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是以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進行的。信息之間的傳遞,離不開網絡技術,它是政府和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可以通過網絡來對農民進行遠程教育,指導農民的選種、種植、合理施肥、防止病蟲害等。通過通訊技術,及時解答農民遇到的難題。通過通信技術平臺,將農業技術、市場行情、致富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農民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反映遇到的問題,使政府的政策得到實際應用。因此,要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二)完善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增強信息化服務能力
近年來,我國的計算機網絡建設發展很快,但是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發展緩慢,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因此,我國的相關部門必須增強農業信息建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提升我國農業發展的能力,提升農業信息的利用率,為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努力改變當前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落后的現狀。具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推進我國農業信息標準化,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第二,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建設,改變農業發展落后現狀;第三,促進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滿足不同層次農業信息用戶的需求。
(三)大力宣傳,增強農民信息意識
很多農民由于對信息科技陌生,無法認識到信息化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改變,甚至因為陌生而抵觸信息化,缺少信息化的動力,因此需要增加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信息化意識。一方面,要積極宣傳農業信息化取得的成果,使農民逐漸認識農業信息化,逐漸認可農業信息化,對信息化和農業的關系有進一步的了解,進而關注農業信息化;另一方面,對農業信息化的宣傳活動要持續進行,對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部分農民進行培訓,增強農業信息化的意識,增加他們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使其對農業信息化充滿期待,滿懷熱情投入到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中去。另外,通過對農業信息化的宣傳,可以在各級政府、相關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和農民之間形成一個關心、關注農業信息化的氛圍。從而使農業信息化的開展更易進行。
(四)制定農業信息化相應法規制度,促進農業化快速發展
信息的采集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農業信息化的整體建設。因此,農業信息化的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督工作,共同制定出一套信息采集的標準,對數據格式、數據質量、信息的存儲等都要有統一的標準,確保信息采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信息的使用率,促進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另外,對歷史數據也要充分利用,健全數據分析機制,對數據進行充分利用。
四、結語
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也是農業信息化的時代,農業信息化勢在必行。農業信息化對未來農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要想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使農業效率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就應當建立新的農業信息觀。加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選擇適應中國實際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并與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信息市場培育、農業信息人才建設等結合起來,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整個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人才,制定農業科技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戰略和實施規劃,強化農業科技、教育、經濟信息網絡建設,用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以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大學)
參考文獻
[1]韓天甲.淺議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本途徑與策略[J].現代化農業,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