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秀 李立新 劉純旺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究其實質是對外語言文化的推廣,因而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一定要把文化放在首要地位。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非常豐富的各種文化資源。本文在分析陜西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探索如何充分利用陜西本地文化資源,開展更具地方特色、形式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資源 陜西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201-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提升及漢文化自身的巨大魅力,漢語在世界上的傳播與運用越來越廣泛。近些年,我國政府加強了對外文化、語言的推廣工作,截至2015年底,已在全球134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1000個孔子課堂和500所孔子學院。隨著“漢語熱”的進一步升溫,亟需大量對外漢語教師和文化交流人才。
我國對外漢語本科專業最早設立于1983年,主要目標是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當時,全國僅有4家高校設立了該專業,目前,已超過了100家。[1]陜西對外漢語專業教學起步較晚,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自2000年以后才相繼設立對外漢語專業開始本科招生,在教學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陜西對外漢語專業建設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表現為專業特色不明顯、師資不足,培養的學生在本專業就業、國家漢辦外派的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等方面都有劣勢。通常認為,一個地區的對外漢語教學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該地區的文化影響力和對外開放程度。[2]陜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近些年在經濟發展增速上顯示出較強的勢頭,陜西對外漢語的教學狀況與其省情已不太相符。因此,要大力提升陜西的對外漢語教學水平,為陜西進一步的國際交流、對外開放做好服務和支撐。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教學究其實質就是對外文化的推廣。[3]因而在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一定要把文化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學生的時間、精力有限,趣味不同,太泛太多的文化專題,學生是無法承受的。因此,文化的傳授絕不能包羅萬象,要突出重點。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總是從周邊開始,進而又因觀察視野的放大得以深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體會到,如果將本地的文化資源加以拓展,并利用其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國文化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本文在闡述陜西文化資源特性和類型的基礎上,論述如何利用陜西當地文化資源加強對外漢語專業教學。
一、陜西歷史文化資源分析
(一)古文物遺址資源
渭河流域良好的地理環境使陜西成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藍田猿人和半坡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再加上炎帝、黃帝、伏羲、倉頡、女媧等人文先祖的傳說遺跡,組成了遠古時期文化資源。其中,坐落在陜北黃陵縣的黃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朝代在這里建都,是我國建都最長、歷經朝代最多的省份,為后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據統計,陜西省各類古文物點約5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超過100處,歷史博物館有100多座,館藏文物超過100萬件(組),其中,國寶級的文物大約100件(組),一級文物大約3000件(組)。
(二)宗教及名人文化資源
陜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種宗教先后在這里建立塔院寺廟,傳經布道。目前保存至今的佛教主要有:大慈恩寺、大興善寺、薦福寺、青龍寺、香積寺、扶風法門寺、大雁塔、小雁塔、藍田水陸庵、漢中凈明寺塔、涇陽崇文寺塔、山陽豐陽古塔等;道教宮觀主要有:戶縣重陽宮、周至樓觀臺、佳縣白云觀、西安八仙庵等;主要的伊斯蘭教寺院有大清真寺、西鄉鹿齡寺等。[4]
陜西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諸如西周的周公旦,漢代的司馬遷、班固,唐代的王維、白居易、杜牧等詩人,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閻立本、閻立德等畫家。其作品是對后世影響非凡,也備受后人尊敬。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傳統的表演藝術、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禮儀與節慶和民俗活動等內容。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眾多門類,內容豐富。目前,在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中,陜西省有41項。其中,傳統藝術類代表項目有27項,如陜北民歌、安塞腰鼓、秦腔等;傳統技藝類項目有2項,分別為蒲城桿火技藝和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其他民俗類項目有12項,如黃帝陵祭典、鳳翔泥塑、藥王山廟會等。[5]
(四)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遍布陜西的陜北、關中與陜南。20世紀30年代,就有鄂豫陜和川陜兩個革命根據地。隨后將兩個根據地連到一起組成了西北根據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進駐陜北,并在這里指揮了偉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培育了延安精神。目前,陜西省共有革命遺址2051個,其中,延安革命紀念館、銅川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渭南渭華起義紀念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西安事變紀念館等19個被確定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量名列全國前茅。[4]
二、陜西本地文化資源在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中的作用
(一)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彰顯專業個性特色
目前,開設對外漢語本科專業的高校已過百家,如何凸顯專業特色是本專業面臨的最大難題。陜西高校可利用本地文化資源來優化調整對外漢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從而彰顯專業個性特色。比如,可在對外漢語專業中增設陜西農耕文化、遺址文化、秦腔文化、陶瓷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特色課程,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二)運用本地文化資源,增設陜西文化體驗課,加強實踐環節,拓寬就業渠道
課堂上,教師雖然會根據授課內容講授一些陜西的文化,但教師上課主要以講解和觀看影像資料為主,學生缺乏親身體驗,沒有真正地了解和體會背后的文化精髓。因此,對外漢語專業應適當開設與本地文化資源相結合的文化體驗課,教師自己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將文化體驗與相關的課程內容進行合并,在學習了相關知識后安排文化體驗活動。如本專業學生可到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華山、法門寺等景區進行文化體驗和文化交流活動,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從而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此外,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景點背后的文化挖掘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這些當地文化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通過文化體驗課和課外實踐環節的鍛煉,可為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以后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陜西本地文化資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具體措施
(一)去粗取精,精挑細選,開發適宜的本土文化教材
若要將陜西的地方文化資源恰當地融入到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必須編寫具有濃厚的陜西地方特色的文化教材。但因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地方文化又多具多樣性,故此,在編寫教材時就應該去粗取精,精挑細選,將最具特色的部分傳輸給學生。除此之外,所編寫的文化教材要與現實有較密切的聯系,要以“實用、適用”為目標,吸收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的內容。
(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文化引導作用,提高教師運用地方文化資源的能力
在地方文化的教學中,主講教師對地方文化的態度及其知識面,及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靈活運用能力都會對教學效果有相當的影響。因而,教師必須掌握本地文化的精髓。此外,也可聘請精通本地特色文化的社會專業人才,開設講座,教授學生,以加強師資力量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三)積極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滲透陜西文化知識
在上文化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照片、錄像和互聯網等現代教學設施和手段,以生動有趣的方式給學生展示和介紹陜西的地理風貌和風土人情。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陜西的剪紙、版畫等民間傳統工藝;用視頻或動畫展示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課后在互聯網上搜集資料,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文化展示或文化對比。
(四)合理利用民俗、節慶活動,了解陜西的文化風情
陜西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其地區特色之一就是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和節慶活動。傳統的民俗有秦腔、皮影戲、戶縣農民畫、陜北剪紙、鳳翔木板年畫和彩繪泥塑、面花等;影響較大的節慶活動有漢中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延安過大年秧歌節、藥王山廟會、鳳翔社火節、安康漢陰油菜花節、安康龍舟節、西安兵馬俑石榴節、西安古文化藝術節、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等。可以安排或組織學生參加這些民俗和節慶活動,在活動中更加深刻地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實現課內與課外互通有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動參與歸來,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互相交換各自參加不同活動的心得感受,然后收集相關資料,以藥王山廟會為例,可收集藥王孫思邈的歷史故事、藥王山廟會舉辦的歷史淵源、社會各界對藥王山廟會的態度等。之后以論文的形式,將所見所聞和所感表達出來供其他同學學習。
(五)舉辦陜西文化系列專題活動
學校和教師可以結合所學的課程或者學生的興趣需要,有計劃地開展與本地社會生活有關的文化主題活動。例如,民族服飾欣賞、秦腔學唱、方言與普通話的區別講座、民族樂器欣賞、顏真卿與柳公權書法臨摹活動、陜西文化知識競賽、秦食文化節等,讓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多做,直觀的感受陜西的風土人情,既學到了更多的知識,也能培養他們更廣泛的興趣愛好。對于學生參與度較高的活動,可以其為主題拓展成綜合性學習活動,如以“祭祀與文化”為主題開展綜合性學習,安排學生將他們當地的祭祀活動和習俗以及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祭祀活動進行一個梳理,進行對比學習。
四、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既是教導學生如何使用漢語進行交際,也是引導他們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將語言教學與陜西當地文化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即完成了應有的教學目標,又弘揚了陜西和中華特色文化,充分發揮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推廣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姜紅.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安徽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05):91-94.
[2]邵華.黑龍江文化資源與對外漢語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07(05):150-152.
[3]袁慧玲,侯桃.江西文化資源與來贛留學生教育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04):79-82.
[4]趙東.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性與類型[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27(06):101-104.
[5]游學民.陜西本土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