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艷

[摘要]在生態學基礎上闡述云南省林下經濟的四種模式,分析四種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對各模式的發展做出建議。
[關鍵詞]生態安全 林下經濟模式 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044-02
一、生態林下經濟的相關政策
201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意見主要內容指出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林下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2013年國家林業局制訂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年—2020年)》。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把發展林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的要求,圍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為核心。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該意見仍然堅持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
二、云南林下經濟的發展和林下經濟模式
(一)云南林下經濟發展
云南省在20世紀基本是國有林場,林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采伐創收,90年代末國有林場經過不斷深入改革,從林業采伐創收轉變為林業資源保護,經過改革后的林業企業制定了雙重目標,不僅要維持自身發展創造經濟效益,同時兼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所有經過改革的林業企業在發展林下經濟時確保林業企業能夠繼續生存,林業中林下經濟的生態安全問題則是發展中的重點。
我國幅員遼闊,林業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造就各地區林下經濟模式各不相同,首先要了解林下經濟的概念和林下經濟的模式,然后對不同地域不同模式進行分析對生態安全的影響。林下經濟是指以林業用地為范圍,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為理論基礎,以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的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模式。林下經濟主要以生態系統為主,但也具有經濟系統的特性,因此在選擇林下經濟的產品時一定要注重適宜的不違背生態系統的物種,然后再看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否與生態效益平衡發展。
(二)云南林下經濟模式
林下經濟模式在我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適宜類型,在云南林地覆蓋率達49.91%的優勢下,其經濟模式主要有林下種植、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林下養殖、森林生態旅游等形式,即林菌、林藥、野生菌采集、林下動物養殖、林下休閑的經營方式。云南省存在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物種,但是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又具有脆弱性的特點,因此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利用發揮生物豐富多樣的優勢,還要考慮其脆弱性采取措施注重來保護。以下通過對比法分析云南省林下經濟四種模式中的生態安全存在的問題和做出相應的建議。
三、云南林下經濟各種模式的生態安全問題
(一)云南林下種植模式的生態安全問題
林下種植是最常見的林下經濟模式,一般種植選取的都是矮小型、喜陰的經濟作物。云南鎮沅縣依托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林業資源和林權改革實踐,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形成上層核桃樹,中間種茶葉,底下種三七、重樓等藥材。其中重樓的種植需要長時間的生長周期,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比較大,因而如何滿足林下種植的藥材、林菜生長的養分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大部分農戶采取的都是施化肥,但是對于生態林來說,施化肥在短時間內有良好的效果,時間長了影響土壤內結構,也會形成板結或燒死一些不適宜化肥的植物。當然還有病蟲害的防治,難免會用到農藥來防治,而噴灑農藥對空氣、水源都有影響,采用高濃度農藥一定要遠離人畜居住區,避免人畜中毒,同時注意高濃度農藥是否對林區內所有植物都有殺蟲效果,而是部分植物的“毒藥”。云南部分地區為了增加林業經濟快速發展,選擇種植大片桉樹作為速豐林,由于桉樹的“排他”性,很難在林下再發展其他作物種植,因此桉樹的種植對云南的植物多樣性存在很大隱患。
對發展林下種植的模式在考慮生態安全問題時,注意研究區域范圍內各生態特性的相克,對物種發展的影響和對土壤的影響,避免發展一種林下種植作物而影響其他林中生物的生長發展。
(二)云南林下經濟養殖模式的生態安全問題
林下養殖在云南省林下經濟中的動物種類豐富,有梅花鹿、生態雞、烏骨雞、瓢雞、孔雀、黃牛、鴕鳥、中華蜂等。楚雄武定縣的畜牧部門在扶貧政策帶動下鼓勵農民在林下養殖黑山羊,大部分農戶為了便于管理直接將黑山羊養殖在距人居住的附近,而羊會產生大量的膻味,羊產生的排泄物,比如二氧化碳和氨氣,部分是可以被森林吸收掉,但是仍有很大氣味,如果養殖時距離人居住的地方太近,難聞的氣味使人生活會受到影響。同時,羊專注于吃林下的草,即不能在林下再種植其他植物,甚至有時候羊的食物出現匱乏就會出現啃食樹木的情況。山東臨沂市發展的林下養雞模式在養殖過程中就出現了雞啄食水杉樹皮的情況。破壞森林的林下養殖就只僅僅能實現部分經濟效益,其中影響森林生態平衡的這種模式屬于不可取。
林下養殖過程中注重動物對森林樹木和地表植被的踐踏、啃食,注意不能因動物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氣,產生病菌和疫情,防止因養了動物發展經濟而破壞了森林的完整性。
(三)云南林下經濟林菌模式的生態安全問題
云南省林下經濟的林菌模式與國內其他省份不大相同,因為云南特殊的氣候環境,林菌基本都是野生菌,不像其他地區屬于人工在林下種植。人工種植菌子需要在樹木根系附近取土,取土數量過多會傷害到樹木的根系,從而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同樣會破壞森林的基本生態平衡。但是在云南夏秋季節的野生菌則全部都是天然生長、人工采集的,在采集、加工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是通過人工進行,每年采集完后第二年還是會繼續長出菌子,對森林生態環境基本沒有影響,并且野生菌的生長說明生態保持了一個正常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體現。
林下野生菌的采集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將整個山區林地內的所有野生菌菌盤全部挖掉,注意保護地表的稀有物種,避免人在采集過程中踐踏。云南大部分野生菌是純天然生長,采集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最小的。
(四)云南林下經濟休閑旅游模式的生態安全問題
云南省森林覆蓋率高出我國其他大部分省份,通過森林發展林下休閑旅游業是較早形成系統的。特別是云南利用天然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形成以林業為主的休閑旅游,如版納原始熱帶雨林、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梅里雪山,在昆明周邊的林下休閑旅游地有西山森林公園、金殿國家森林公園、易門龍泉森林公園等,這些公園基本憑借大面積的森林形成,特別是離城區近的金殿公園和西山公園都是昆明市區人周末生態休閑的首選,同時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廢氣,調節小范圍的氣候環境。對林下休閑旅游存在的大部分問題出現在人為因素上,主要是生態意識薄弱、管理體制不夠和生態設計薄弱。比如在森林旅游區內游客和管理人員對垃圾的處理依然是隨處亂扔,特別是在山坳、樹叢、草地里,不方便清潔,大部分屬于難以降解的塑料制品,這些塑料制品不及時清掃易造成纏繞樹木,影響地表植被生長,改變土壤品質,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對林下休閑旅游的林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是保護該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破壞起來非常容易,但是重新建立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在發展林下休閑旅游模式時,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保護制度,建立有效的防護機制和制定合適的規劃,保障對森林的破壞最小化,從而為生態破壞較小的林下休閑旅游提供更和諧的發展。
四、總結
云南2015年的森林覆蓋率基本已達到50%,因此十分重視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林下經濟模式需要結合每個地區當地的特點進行,不能一概而論,特別是十三五規劃中對林下經濟規劃發展中特別強調了生態林業的發展,因此要選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進行。綜上所述,云南的林下經濟模式中,林下休閑旅游和林下野生菌采集加工屬于最生態環保的模式,其次是林下養殖、林下種植,因此在有利于發展林下野生菌采集加工和林下休閑旅游的區域要重點開發利用,或者將四種模式混合進行,形成立體的三維林下經濟生態發展模式。從而打造一個生態系統可承受范圍內的,遵循“3R”原則的可持續發展的林下經濟最佳模式,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目標。
【參考文獻】
[1]徐陽.管好森林要先養好職工——陜北、隴東國有林改采訪手記[J].綠色中國,2015(19):28-33.
[2]張東升,于小飛.基于生態經濟學的林下經濟探究[J].林業工業,2011,38(03):50-52.
[3]陳波,李雄光,李婭.云南省林下經濟主要發展模式探析——基于對云南省典型案例的調查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3(06):510-518.
[4]李若愚,候明明,魏艷,卿華.云南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形勢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05):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