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倩
[摘要]傳統文化作為優秀的文化資源在新時期逐漸衍生出傳統文化旅游項目,在經濟推動及文化繁榮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新時期如何做好區域的傳統文化旅游引導是做好西部扶貧與開發的重點項目。本文以旅游資源豐富的新疆為例,探討新時期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現實瓶頸并提出對應的破解指導策略,在總結分析優劣勢的基礎上為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指導,以期更好地實現以新疆為代表的西部地區的崛起與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旅游業 機遇與挑戰 新疆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038-02
自古以來,新疆就是旅游資源大省。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促進了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的豐富積累,而以傳統文化資源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也在改革春風的帶動下獲得新的發展,如何借助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帶動成為新疆少數民族開發建設的關注焦點。新疆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日成規模的今天也引發了旅游管理方面的思考,如何做好制約因素的規避,實現瓶頸問題的破解,是做好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一、新疆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解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核心地帶,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總面積在1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新疆地處我國邊境,與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接壤,因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而聞名中外。其三山夾兩盆的獨特地形與戈壁沙漠縱橫的地貌使其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古文化、傳統古建筑、古代文化節日習俗等都豐富了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內涵。近年來,新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對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走旅游產業經濟帶動發展之路。綜合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產業旅游資源,合理布局,因勢利導實現了各方面資源的整合開發,實現了當地經濟的迅猛增長。數據顯示,2015年新疆總待國內游客1500.58萬人,創國內旅游收入187億元人民幣。傳統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當地交通、餐飲、娛樂、服務等多領域的發展,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其中烏魯木齊、吐魯番、克拉瑪依等六城市相繼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而阿克蘇市、伊寧市等相繼完成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驗收工作,新疆已經初步形成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喀納斯湖生態旅游區、吐魯番古文化遺址旅游區、喀什民俗風情旅游區為重點支撐的旅游發展格局。可以說在改革春風的帶動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倡導下,新疆逐漸走上了傳統文化產業旅游發展之路。
二、新疆少數民族發展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意義分析
(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居民經濟收入
旅游產業作為新興的服務產業,以其低成本投入、無污染優勢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立足當前新疆當地的產業結構,傳統文化旅游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客觀上帶動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完善,在擴大就業的同時緩解沉重的就業壓力,實現良好經濟效益的轉化。新疆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起到的示范效應十分明顯,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新疆當地的產業優勢更為明顯,經濟創收更為可觀。而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娛樂、餐飲、住宿等方面的影響最為明顯,以當地為飲食特色的農家樂為當地農村產業創收提供了突破口,以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為依托,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實現了當地產業結構優化基礎上的經濟促進與騰飛。
(二)實現傳統文化傳播,帶動當地文化繁榮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主站點,借助絲綢之路打破了當地文化的局限性,自由開放的文化空間為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契機,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興盛也使得當地的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國際,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通過對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發展,當地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得以繼承與發展,實現了不同區域的傳播交流,而多元化的文化也在開放共融的文化背景下實現了與當地傳統文化產業的融合,當地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實現了自身的創新改進,實現了與不同區域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對外打開知名度,促進當地民族文化的繁榮,實現了當地文化成功的全球共享,文化產業作為軟實力,必然對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引導當地文化保護,做好歷史遺跡傳承
新疆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在促進文化競爭力提升,帶動當地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歷史遺跡的保護與保存。伴隨當地傳統文化產業旅游魅力的彰顯,其經濟帶動優勢帶來的可觀收益使得當地政府與個人加大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關注意識,更多的人參與到當地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及旅游資源的保護中,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對當地文化傳統旅游遺產價值的研究與分析,使得更多的優秀文化遺產與優秀文化作品得以被關注與保護,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與歷史的傳承保護工作,而由此帶來的積極影響往往是深遠而持久的。
三、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足分析
(一)缺乏有效完善的旅游產業發展鏈條
傳統旅游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慢,因此缺乏對應的發展鏈條,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鏈條的斷層引發產業發展后力不足。新疆傳統旅游文化產業主要為自然景觀,并沒有實現向真正文化旅游產業的轉化,傳統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的斷裂使得兩者難以實現雙輪驅動效應,部分旅游經營單位受資金限制不愿意對傳統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二次開發,文化傳統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力不足,也難以突出自身的文化品牌特色,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基于表層,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產業靈魂與核心的關注,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度成為制約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障礙。
(二)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營銷層次水平低
對傳統文化旅游產業認識上的不足使得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缺乏對應的品牌與精品意識,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種類相對有限,基于民族特色的忽視引發旅游者體驗上的不滿,當地的文化傳統旅游產業始終沒有擺脫低層次的營銷局限,調查顯示新疆只是針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幾個少數民族開發了文化旅游產品,而圍繞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旅游精品相對缺乏。
(三)文化旅游產業管理方面缺失并混亂
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要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做好管理上的服務跟進。但新疆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管理服務的改進,專業人才的缺乏與服務水平的不足成為制約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旅游景點服務人員服務技能低,輔助餐飲娛樂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差都對當地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本質上說是基于管理不到位引發的惡性問題。
(四)新疆文化產業旅游包裝與宣傳不到位
“好酒也怕巷子深”,而新疆傳統文化產業旅游離不開必要的包裝與宣傳。當前新疆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政府存在較大的依賴性,旅游企業自身缺乏產品宣傳與包裝意識,難以借助現代網絡的傳播功能進行產品宣傳,加上策劃水平低也限制了其宣傳,產品推廣流于形式,起不到實效。此外宣傳方面視野較為局限,缺乏國際眼光,新疆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始終在小范圍內開展。
四、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業瓶頸破解途徑
(一)政府規范引導管理,帶動資源效益轉化
政府應加大正面引導與協調管理,實現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業文化效益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轉化。政府應立足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基礎,不斷提升傳統文化旅游業發展的軟實力,借助傳統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的開發增加當地的居民收入。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加強對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努力向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改革與重組的目標靠攏,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通過旅游收益的積累為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提供雄厚的資金。此外,政府應引導發揮新疆少數民族傳統觀文化旅游的社會效益。借助旅游產業實現了當地居民的安置再就業,緩解當地沉重的就業壓力。通過旅游產業的增收創收提升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不安定因素減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加強產品包裝宣傳,塑造當地特色品牌
建國以來制約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傳播渠道的狹窄、信息宣傳的不到位。而新時期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并列發展為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宣傳提供了便利。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在媒體的宣傳與介紹下,逐漸擺脫地區限制,走向國際,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文化網絡媒體的宣傳與包裝使得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旅游業形成自身的文化名片與品牌,在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為少數民族居民創收的同時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通過打造當地的旅游特色品牌,發揮品牌優勢實現游客體驗的豐富,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加強旅游資源整合,構建完整產業鏈條
新時期市場改革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也為多種區域資源的整合提供可能。新疆少數民族發展傳統文化旅游產業必須基于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資源,在綜合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區域產業的融合,走創新發展之路。以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為核心,實現住宿、餐飲、購物、交通等多個服務項目的輻射發展。借助產業鏈條的完善完成傳統文化旅游資源與其他優勢資源的整合,實現區域旅游產業優勢的深層次凸顯。
(四)提升接待服務質量,營造舒適的服務體驗
新時期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將傳統文化旅游的開發與新疆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特色節日、風味小吃等結合起來,實現傳統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的多元化與深入性,讓游客在欣賞當地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感受到當地的濃郁文化氣息,感受到貼心周到的生活服務。此外,應針對游客的消費需求,確定國內游客與國外游客區別對待的旅游指導方案,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旅游消費需求。當地政府也通過鼓勵引導實現了當地其他產業的帶動發展,以傳統文化旅游業為出發點,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最大限度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為游客提供良好舒適的消費環境。
五、結束語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當地新興產業類型之一,以其低投入、高回報、無污染、可持續的發展優勢在當地經濟推動及文化繁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以新疆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為切入點,從其現狀、意義、既存問題及解決策略四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與闡述,相信將對新疆當地傳統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金璐,劉會強.新疆文化旅游發展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79-85.
[2]庫爾班江·乃依木.新疆文化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4(03):66-67.
[3]阿爾斯朗·馬木提.新疆文化旅游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中國地理學會:2011:1.
[4]米娜娃·托合提.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以維吾爾族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3):52.
[5]郭風蘭,古麗帕麗·阿不都拉.發展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1):3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