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珍
[摘要]社會史觀倡導自下而上地看待歷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史觀,讓抽象的政治史教學生動化、平民化,讓最底層的百姓也能切身體會到政治的變化給他們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以《祖國統一大業》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淺談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
[關鍵詞]社會史觀 祖國統一 歷史人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203-02
對高中歷史教師而言,政治史的教學并非易事。在學生眼中,政治史通常都是高大上的理論,枯燥無味,很少貼近學生的實際。如何讓束之高閣的政治史走下神壇,使其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政治的變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這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長期探索的問題。我認為,要改變政治史教學中的“無聲”氛圍,使政治史的課堂更加人性化,就要擺脫傳統政治史教學的范式,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用草根階層的歷史來反映國家的變遷,將社會史觀融入高中政治史的教學中,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歷史人物命運的變化是隨著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的,底層民眾的歷史就是國家歷史最直觀的反映。因此,在人教版必修一第22課《祖國統一大業》的教學中,我將社會史觀應用于政治史的教學中,決定用歷史人物來做點綴和渲染。通過社會史觀的運用,主要是想讓同學們感受歷史人物豐富的人生經歷,增強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政治史。
一、《祖國統一大業》教學設計節選
首先,我將教材內容重新進行了整理。經過歸納,教材內容分為四個部分:港澳臺問題的由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實踐;“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展望。在這里,我重點闡述第四部分,即“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展望的教學設計。
在講第四部分內容“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展望之前,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臺灣問題屬于中國的內政問題,也是目前仍然敏感的政治話題。政治性的敏感話題非常抽象,通常很難切入。如何將政治史上得生動,學生愿意聽并且積極參與進來呢?我想到了社會史觀。
鑒于這種思考,在講新中國成立后大陸與臺灣的關系軌跡時,我決定選取經歷過這一段歷史,并且目前生活在臺灣的人物。這一人物不是顯赫的政治人物,而是經歷過海峽兩岸分離的平凡人物。我在網上搜集資料,發現了高秉涵,找到了一些關于他的記載和報道。他被評為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用他的一生作為材料,反映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歷史再恰當不過了。經過整理后,初步形成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過渡:20世紀末,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回歸向世人證明了“一國兩制”的正確和中國人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一國兩制”的成功運用更為臺灣回歸提供了范例。臺灣回歸的條件越來越成熟!
接下來,我要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物。(展示PPT)高秉涵,他是一名臺灣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臺灣老兵經歷的坎坷和艱辛,同時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從隔絕到溝通的一段特殊歷史。他是201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的家國情懷感動了兩岸同胞。請同學們閱讀高秉涵的故事,回答問題。
材料五:
高秉涵:執著歸鄉的臺灣老兵
1936年出生于山東菏澤。
1948年,高秉涵的父親高金錫被槍斃。當國民政府所屬軍隊及地方各級政府開始陸續向長江以南撤退時,母親宋書玉將曾經參加過“三青團”的兒子送到國民政府在南京設立的“流亡學校”。
1949年,13歲的高秉涵用了6個月,穿越6個省份,足足走了2000多里地,擠上了由廈門開往金門的班船。這是離開大陸開往臺灣的最后一艘班船。
1979年,離家31年后,高秉涵寫的第一封家書,由臺灣至歐洲、經美國寄到中國,又經北京、廣州、遼源,歷時三個多月,于母親葬禮的當天抵達親人的手中。
1991年5月高秉涵終于回到故鄉探親,在村口,他一個人呆了半個小時,走不進去,因為他害怕。
如今,兩岸已經開通直航。高秉涵開始奔波于大陸和臺灣之間,義務為臺灣老兵尋親提供支持,20多年間,他先后抱回了54個老兵的骨灰罐,幫助他們完成遺愿,回歸故鄉的懷抱。
——根據《高秉涵:見證海峽滄桑的臺灣老兵》一文整理
根據這一材料,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海峽兩岸從隔絕到開放給下層民眾帶來的變化,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問題。
(1)高秉涵為什么在79年之前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山東菏澤呢?
生:1949年,蔣介石退踞臺灣,導致臺灣與大陸的分離。長期以來,海峽兩岸處于一種隔絕的狀態。
(2)1979年,為什么高秉涵的第一封家書輾轉3個多月能寄回老家山東?
生:1979年元旦,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兩岸30年來的真正停火。兩岸關系逐漸有好轉跡象。
(3)1991年,高秉涵為什么能夠回到故鄉探親?
生: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兩岸關系迎來一股暖流。1987年,臺灣當局迫于形勢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
總結:從高秉涵的故事當中,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一灣淺淺的海峽分隔的不只是大陸和臺灣,它還把親情、愛情、友情就此隔斷,它使千千萬萬個家庭陷入了思鄉之苦。兩岸關系的轉變惠及民眾,越來越多的親人、愛人、友人重逢。
思路分析:高秉涵的事例避免了單純講枯燥的大陸和臺灣相分離的史實,而是讓政治更加生活化,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同學們從高秉涵的故事中,體會到了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深情,更體會到了政治的變遷對下層民眾命運的影響。它有可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接下來,同學們結合高秉涵的故事和教材內容,梳理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兩岸關系的新進展。
1.打破兩岸長期隔絕狀態
(1)1979年元旦,兩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兩岸實行“三通”。
(2)1987年,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方面進行交流。
2.90年代兩岸關系的新氣象
(1)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2)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即“九二共識”。
(3)1993年,舉行“汪辜會談”。
(4)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
3.新世紀,新突破
(1)2005年3月,《反分裂國家法》頒布。
(2)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2005年5月親民黨宋楚瑜率團訪問大陸;2005年7月新黨主席郁慕明率團訪問大陸。
(3)2008年,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終于實現。
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切地感受兩岸“三通”之后帶給人民的福祉,我展示了四幅圖片。
第一幅圖是大陸市場上出售的香甜可口的臺灣水果。臺灣水果運往大陸免收農產品稅,即零關稅。大陸是臺灣最大的市場和貿易伙伴。第二幅圖是2013年7月海峽兩岸大學生荊楚文化之旅。目前,大陸和臺灣的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增強了兩岸大學生的情誼和共同的文化認同。第三幅圖是內地30所中學使用臺灣國學教材。臺灣是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得非常好的地方,尤其是國學方面,堪稱經典。第四幅圖是大陸居民赴臺灣旅游。大陸人民也可以去寶島臺灣看日月潭,欣賞寶島的美景,品嘗寶島的小吃了。這幾幅圖顯示了兩岸開放以來,不僅在經濟方面加強交流,而且在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兩岸民眾是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眼中的臺灣是什么樣子。我現場采訪了幾位去過臺灣旅游的學生。甲同學說道,臺灣非常干凈,墻上根本看不到小廣告。那里的人民特別文明。那里的政黨非常的親民。乙同學說道,臺灣民眾的生活節奏非常快,臺灣小吃也非常可口。丙同學說,臺灣的學生口才都非常好,非常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同學們的話語里,我感受到了臺灣的神秘,感受到了臺灣民眾的文明和高素質,這也是值得大陸民眾學習的地方。
思路分析:這里展示的四幅圖片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也是兩岸“三通”之后給兩岸民眾帶來的變化,尤其是開通大陸民眾赴臺灣旅游。有一部分同學去過臺灣,所以我直接設計了一個問題,就是問同學們去臺灣的感受。一是可以了解學生對臺灣的認識,二是體現政治的變化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
總結: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政治隔閡導致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離。這一分離,讓千千萬萬的大陸人遠離故土來到臺灣,與親人、朋友、愛人相分離。民眾不應該承受政治分離所帶來的痛苦,這對于他們來說顯然不公平。我們堅信,在黨和政府“一國兩制”英明政策的指導下,在港、澳地區順利回歸的實踐下,在祖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全世界所有華人、愛好和平的人們的推動下,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指日可待。
二、反思
《祖國統一大業》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只是社會史觀在高中政治史教學中的一種嘗試。我認為這種嘗試是有可操作性的。從這個教學實例中,我發現社會史可以彌補傳統政治史講授的不足,將高高在上的政治通俗化、簡單化、形象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政治史的色彩就煥發出來了。
關注史學前沿學術動態,將最新的史觀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一種實踐,一種探索。歷史教師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用學生的眼光來看待政治史,才能將政治史講的生動有趣。政治史的教學需要這樣嶄新的探索和實踐,高中歷史課堂也需要這樣新的史學理念。
【參考文獻】
[1]趙世瑜.中國民間文化探索:眼光向下的革命[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許愛華.社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時代教育,2015(16):198-199.
[3]鄭遠.讓政治貼近生活——《祖國統一大業》的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