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俊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運載火箭14日再次實現火箭第一級的成功回收,外界普遍認為這證明該公司的火箭回收相關技術已經趨于成熟。不過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要實現可重復利用火箭的最終夢想,仍面臨諸多難題。
美聯社14日稱,“獵鷹9”運載火箭
成功把一顆日本通信衛星發射至目標軌道,火箭第一級再次在大西洋中一艘無人船上成功軟著陸。據稱,這次火箭回收的難度相當高,因為這顆日本衛星是運行在距離地球表面2萬英里的橢圓形同步轉移軌道上,鑒于此軌道的高度,著陸時火箭第一級將承受極高速度與高溫,而且留給火箭著陸的燃料也所剩無幾,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著陸嘗試。報道稱,到目前為止,SpaceX成功回收火箭的次數已多于失敗的次數。過去兩年,該公司總共試圖11次回收火箭,其中6次宣告成功。
隨著回收火箭的數量越來越多,利用這些火箭重復發射的嘗試也提上日程。該公司創始人馬斯克表示:“今年秋天可能會首次發射一枚今年4月成功回收的火箭,發射的時間窗口可能是9月或者10月。”
龐之浩介紹說,可重復利用的火箭一直是航天界的夢想。在克服了火箭第一級的回收難題后,SpaceX面臨的下一難關是如何對這些回收火箭進行低成本的維修。“必須吸取美國航天飛機的教訓。當初美國航天局設想航天飛機只需要簡單維修后就能重新升空,成本不超過3000萬美元,但維修工作超乎想象,實際發射成本超過15億”。
此外,SpaceX需要攻克的另一個難關是保證重復發射火箭的可靠性,畢竟此前大部分運載火箭發動機都是一次性的,各國都缺乏火箭發動機的重復使用經驗。龐之浩說,不久前,同樣旨在可重復使用的美國“藍色起源”火箭已經率先實現了回收火箭的再次發射,但它的發射高度低,技術難度遠沒有“獵鷹9”那么大。不過“獵鷹9”使用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重復發射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這個問題的難度。
SpaceX宣稱,由于火箭燃料的費用只占發射成本的很小部分,綜合考慮維護和發射成本之后,若未來每枚運載火箭能重復使用10次,可將發射費用降低到原來的1/10。▲
環球時報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