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托馬斯
78歲的帕特·凱恩抱著貝爾,一只安科納雞。
這是一個對抗晚年孤獨的養殖項目——“母雞的力量”。
一個周三上午,在英國西北部蓋茨黑德大鎮一家養老院的公共活動室中,幾個男人在玩臺球,女人們則在閑聊,或是吃新烤出的用草莓和摜奶油裝飾的小圓面包。這些面包是琳恩·沃爾克帶來的,她是由65棟小別墅組成的伍德格林養老院的負責人。
所有人都因剛剛孵化出的小雞而來。伍德格林養老院是“母雞的力量”項目的誕生地,這個項目告訴我們,養雞能對老年人的生活產生怎樣令人吃驚的影響。沒有什么比小雞的孵化更令人興奮的了。
“您看過小雞了嗎?”89歲的多琳·雷爾通說,“現在已經有5只了。”
“它們像嬰兒一樣。”多琳的朋友,78歲的帕特·凱恩說。確實,在孵化箱中,5只毛茸茸的小雞正笨拙地邁出自己的小爪子。
“昨天它們第一次啄開了蛋殼。”85歲的退休工程師奧文·圖恩布爾說,“琳恩整晚都守候著孵化箱,凌晨5點孵化箱中的空氣濕度有下降的危險時也在一旁。我是7點左右到的。”
奧文對這些母雞負責,他的朋友阿爾伯特·赫伯特是他的助手。目前養老院一共有40只母雞,以前曾一度達到約60只。“我是奧文的學徒。”阿爾伯特微笑著說,“他每天早上將這些雞從雞圈中放出來,我給它們喂食,提供干凈的水。奧文是個好老板,所有的雞屎都由他親自來清理。”
在我們交談的時候,奧文將一張DVD碟片放進活動室的影碟機中。“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母雞除虱。”奧文說,“那天很冷,所有女士都用吹風機為母雞吹干羽毛。”
在屏幕上,可以看到一群伍德格林的女居民坐在活動室的桌子邊。如同一家時尚沙龍店里的理發師一樣,每位女士都正在吹干一只濕漉漉的母雞,而那些母雞顯然非常享受這種待遇。
“我想,它們喜歡吹風機的溫暖。”多琳評價說,“它們會時不時扇起翅膀,仿佛想告訴我們,哪兒的羽毛還是濕的。”
“母雞的力量”項目
如今,隨著“母雞的力量”項目的不斷發展、推進,奧文、多琳、帕特和她們的母雞朋友們已經小有名氣,開始在不同的養老院應邀做客。
“上周一位女士說:‘但是我喜歡吃煎乳雞肉!”帕特回憶道,“當時房間里突然變得無比安靜。然后我們說:‘我們不吃我們的母雞。它們是我們的朋友!”
這個項目知名度越高,人們在電視、廣播或是文化節上看到或聽到這群帶著母雞亮相的老年人的機會也就越頻繁。他們還會出現在大學的會議上,或是出席為護理專業的學生們開展的以“老年病人的需求和經驗世界”為主題的信息交流活動。
他們也經常拜訪附近的中小學。“看到孩子們的笑臉,我們都很開心。”奧文說。學生們將母雞抱在懷中,畫出它們的樣子,提出很多問題。“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問題我答不上來。”來自“母雞的力量”項目的退休出租車司機阿蘭·理查茲說,“一個男孩想知道:‘一只母雞到底有多少根羽毛?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多虧了這些母雞,我現在擁有了從4歲到94歲的朋友。”2015年3月榮獲“光點”獎項的阿蘭說。該獎項是英國政府為社會榮譽工作設立的。
在約130萬歐元英國國家博彩津貼的幫助下,“母雞的力量”項目目前已經在英國的很多其他養老院開展起來。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第一批實驗項目。慈善組織“平等藝術”負責人道格拉斯·亨特爾是“母雞的力量”項目的發起人,他驕傲地說,法蘭克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也對此感興趣,想在德國的幾個養老院中試行這一理念。
一切開始于2012年春。英格蘭北部泰恩賽德的“謝登之家”養老院的一位老年癡呆住戶總是念叨著女人的名字,并說他想念她們。一段時間后,護理人員才明白,原來這位老人說的是他曾經飼養過的母雞。養老院員工們思考著,是否該購買一些母雞回來。
恰巧這個養老院和“平等藝術”慈善組織有長期合作關系。這個組織致力于將音樂、美術和其他藝術形式帶入老年人的生活。“一眼看去,這個主意很瘋狂,但是我們想試試看。”“平等藝術”負責人道格拉斯·亨特爾說,“最初我們只計劃實驗6個月,發現效果非常顯著后,我們決定將這個項目長期進行下去。這些母雞給所有人都帶來了快樂,就連老人家屬和訪客也能從中受益。”
母雞為晚年生活帶來的改變
2012年9月,“平等藝術”為蓋茨黑德大鎮的其他8所養老院籌集到了資助金。來自伍德格林養老院的琳恩·沃爾克和其他很多養老院的負責人一樣熟知這一問題:老奶奶一般都不難結交新朋友,老爺爺則大多習慣獨來獨往。
例如阿蘭·理查茲,他已經30年沒有與自己的前妻和孩子聯系了。“我在自己的房子中度過大部分時間,主要是在看電視。”他回憶道。或是89歲的奧西·克雷斯維爾,他只能稱得上勉強維持著悲涼的晚年生活。“我老婆17年前去世了,自那以后,我一直一個人生活。只有電視能給我陪伴。我有時候會去花園,不過也僅止于此。”
然而那之后,琳恩·沃爾克聽說了“謝登之家”通過養雞帶來的積極改變。她認為,伍德格林的老爺爺們可以照顧母雞,這樣他們就有事可做了。
幾個居民對此抱有疑慮。“最開始,我拒絕接受這個計劃。”阿蘭·理查德承認,“對我來說,這簡直太可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的鄰居養了一群羅德島紅雞,我以為所有的雞都長那樣,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雜志中讀到,一共有400種不同的雞。我開始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相反,奧西·克雷斯維爾沒有考慮太久。“第一天下午我去看那些母雞時,就覺得它們很有趣。那里還圍著另一些人,我見過他們,但從沒和他們說過一句話。沒多久我們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每周都見面,很快我就開始期待和他們見面。”
如同阿蘭和奧西這樣長年不再和別人交談的男人們,如今成為了好朋友。然后,小組里的女士們也加入了進來。不久,附近的養老院和中小學開始邀請他們來介紹這個項目。慢慢地,他們開始在全英國巡回活動。
“我們拜訪老年癡呆癥患者,護理人員對我們的到來非常感激。”奧西說,“我們帶著我們的母雞,老年癡呆癥患者可以撫摸它們。有的老年人甚至開始開口說話,盡管他們平時總是一個人坐在那里,盯著墻壁發呆。”
現在,這些母雞已經成為一個個小明星了。“還有比這只更漂亮的嗎?”奧文指著有一塊專門活動場地的一群矮腳雞問道,“矮腳雞性格溫順,但是好奇心非常重。”他指著其中一只說道:“這只淺色的可狡猾了!”然后他眨了眨眼睛:“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就娶了只矮腳雞,我老婆才1米52。”
奧文和貝爾·圖恩布爾已經結婚60年了。很多母雞都以住在伍德格林養老院的老奶奶的名字命名。奧文指著貝爾,那是一只安科納雞。“在我們的巡回旅行上,它表現得非常喜歡獲得關注。但是它很懶,因此太胖太重了。”他停頓了一會兒,微笑著說:“我說的是這只母雞,可不是說我老婆!”
每個參與了“母雞的力量”項目的人,都能講幾個小軼事,引得聽眾大笑。例如隔壁市市長的故事。他想抱著一只母雞合影。他拒絕了為他準備的保護他精美西裝的手帕。當他放下那只母雞時,發現衣服上留下了雞屎。
有些故事則非常感人,例如一位中風老人的故事。據說他已經很久不能說話了。“我們給他一只雞,他開始一遍遍地撫摸它的羽毛,滿臉笑容。”“平等藝術”的員工、“母雞的力量”項目的負責人喬斯·佛瑞斯特-梅爾維爾說,“半小時后,我想從他手里抱走母雞,但是他不肯放手。然后,他露出燦爛的笑容說道:‘我喜歡!他的女兒落下淚來,因為她的父親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開過口了。第二天她給我們打了個電話,告訴我們她的父親去世的消息。她說:‘好幾個月以來,他一直都憎惡自己的生命,但是昨天他很開心。”
養老院的老人們一再宣稱,母雞重新給了他們生活的快樂。奧西·克雷斯維爾說:“這件事情中最美好的部分在于,它使我不再陷入消沉和抑郁。獨自一人的時候,沒有什么值得人一活。但是當我能給其他人帶來快樂時,我的生活就有了意義。”
[譯自德國版《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