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濤
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浙江銀行業積極推進“互聯網+”創新,牢牢抓住建設中國(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轄內電商業務需求旺盛、配套完善的優勢,探索自建電商平臺,著力提升業務協同、大數據應用、客戶綜合服務等方面水平。
浙江銀行業自建電商平臺,形成“三類平臺,四大品牌”
2014年以來,轄內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銀行、杭州銀行和省農信聯社四家機構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探索自建電商平臺。截至2016年3月末,已擁有客戶近60萬人,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初步形成“三類平臺,四大品牌”。
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杭州銀行跨境電商平臺。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抓住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的機遇,于2015年8月推出“融e購”國際頻道,并入駐杭州跨境電商產業園。采取“海外分行營銷、國內平臺銷售”的模式,目前已經上線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館,計劃于G20峰會前達到20家;累計銷售金額近700萬元。配套建設上,專門開發并上線杭州跨境電商金融支持平臺,將“融e購”與外管局、浙江電子口岸等監管部門以及物流、倉儲企業等服務機構對接,達到訂單、支付單、物流單的實時在線保 管,優化了跨境電商業務流程。
杭州銀行于2014年推出“e+生活圈”網上商城,與寧波跨境電商綜合平臺合作,重點推進“社區+跨境購”業務,滿足社區居民對海外商品需求。截至2016年3月末,擁有注冊客戶5.1萬人,跨境商戶152家,累計銷售額200余萬元。
浙商銀行B2B電商平臺。浙商銀行于2014年3月推出B2B電子商務特色平臺,包括“購銷e網”和“購銷通”,目前,已有電商客戶1.3萬戶,中國誠商網、網盛生意寶等合作電商平臺36家。其中,“購銷e網”為企業客戶信息發布、交易撮合搭建平臺。“購銷通”為電商平臺提供金融綜合服務解決方案,包括支付結算、監管支付、票據支付等服務。
省農信聯社農村電商平臺。借助在農村地區渠道多、客戶廣優勢,省農信聯社于2015年6月上線農村電商平臺“豐收購”,采取省、縣兩級運營模式,為農戶銷售農產品以及購買生活用品提供平臺。截至2016年3月末,平臺注冊用戶51.2萬人,入駐商戶2998家,實現交易2411萬元。
自建電商平臺是銀行業探索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發展模式契合從工業時代向云時代轉變的浪潮。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深刻改變了傳統發展模式和管理理念,當下的商業模式正從工業時代向云時代轉變,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趨勢顯現。工業時代的商業運作具有線性控制、標準化、封閉化的特征;而云時代更強調商業模式的網狀協同,著眼于構建更多元、多向的生態系統。如,互聯網巨頭積極收購各類跨業跨界企業,構建商業生態系統。推進自建電商平臺是傳統銀行機構適應“互聯網+”和綜合化經營大趨勢、發揮各業務板塊協同效應的重要途徑。
客戶偏好契合從“二八效應”向“長尾效應”轉變的趨勢。傳統的商業銀行服務理念體現了“二八效應”的思想,即服務“頭部客戶”——帶來80%利潤的20%客戶。而隨著互聯網這一工具的日益普及,對海量用戶服務的單位成本快速下降,拓展長尾客戶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長尾效應”更加顯著。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機構更加重視個人和小微企業客戶。而建立銀行業電商平臺,正是獲取這類“長尾客戶”的重要渠道。
風險管理契合從定性判斷向定量分析轉變的需求。國內外實踐表明,數據已經成為金融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銀行業要推動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須高度重視大數據的應用,提高風險量化能力,完善基于大數據的風險模型。但在實踐中,銀行業數據有不對稱性,表現在數據積累多、應用分析少,金融數據多、行為數據少。借助自身的電商平臺,銀行業金融機構能夠補足這塊短板,獲取客戶的消費習慣、支付能力、支付偏好等數據,完善風險管理所需的數據體系。
銀行業自建電商平臺兼有三個長處和三個短板
一方面,銀行業推進電商業務有自身優勢:一是擁有良好的客戶基礎。以工商銀行“融e購”平臺為例,擁有超過5億的銀行客戶可以成為潛在用戶。二是線上線下互動基礎較好。如,省農信聯社在農村地區有大量網點和便民服務店,有利于業務宣傳推廣、提供產品展示、產品集中采購等。三是金融服務配套好。銀行電商平臺可以充分借助自身消費信貸、支付結算等金融服務優勢,為消費者提供綜合化購物體驗。但是,銀行業自建電商平臺仍處于起步階段。據統計,2015年,浙江省網絡零售總額7610億元,相比較,銀行業電商平臺業務量占比很少。業務發展主要存在三個短板。
定位于對傳統業務的補充,獲得資源相對有限。對于中小法人銀行機構,發展電商業務主要是為了更好服務現有客戶,增加客戶黏性。在組織推進上缺乏獨立性,如,杭州銀行的電商業務由電子銀行部負責推進,現有的客戶主要為銀行自身客戶。與獨立電商平臺相比,獲得的資源相對有限,在營銷推廣、考核激勵、人才儲備、系統建設等方面差距較大,制約業務發展。
配套體系未跟上,用戶體驗有待提升。電商平臺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具備健全的配套體系,才能形成競爭力,吸引和留住消費者。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直接“用腳投票”,是檢驗銀行業“互聯網基因”和綜合服務水平的重要標準。一方面,銀行電商在物流、倉儲、信息科技、售后服務等方面相對欠缺,存在網頁更新和維護滯后、對第三方商戶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與大型電商平臺服務體驗仍存在顯著差距。另一方面,銀行電商平臺多處于發展初期,規模經濟不夠,客戶補貼力度有限,在價格競爭、商品種類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電商產業集中程度高,銀行業“突圍”難度大。我國的電商產業從2000年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相對集中的產業格局和封閉完整的生態圈,消費者、零售商的購物和銷售推廣主要圍繞淘寶、京東等幾大電商平臺,銀行業要進入電商領域既是對原有電商平臺的挑戰,也是對消費者、經營者習慣的“再造”。如淘寶網于2003年就上線運營,已經發展形成注冊用戶5億人,注冊經營戶700余萬,占據整個C2C市場95%的份額。京東在自營B2C電商市場的份額達56%。銀行電商平臺在這一領域“突圍”,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引導銀行業以電商業務為契機,實現轉型發展
整體來看,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電商業務有所起步,但與大型電商平臺在配套體系、資源支持、業務基礎等方面還存在全方位的差距,如何提升業務開展可持續性、協同性還有待探索。下一步,需要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進一步推動銀行業完善內部管理。銀行業自建電商處于發展起步期,需要密切跟蹤和關注發展情況、存在問題以及風險因素。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度先行,建立配套的內部制度體系,充分了解可能出現的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因素,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業務。
進一步引導銀行業結合自身定位開展業務。銀行電商平臺的定位要更加清晰,應當“跳出電商做電商”,借助電商平臺獲得金融場景入口,整合金融消費者、電商平臺、生產制造企業等上下游資源。引導銀行業綜合分析自身優勢和制約因素,防止盲目跟進和同質化競爭。推動銀行業充分發揮在消費信貸、支付結算、自身信譽、客戶資源、線下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揚長避短,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
進一步推動銀行業深化與電商平臺和企業合作。對不具備足夠資源發展電商業務的中小銀行機構,鼓勵其探索與細分領域電商平臺和電商企業合作,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積極支持創業型電商平臺和電商企業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逐步探索適應“互聯網+”的發展新模式。
(作者系浙江銀監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