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紅
票據貼現業務原本屬于商業銀行的低風險業務,多年來風險較低。但是隨著實體經濟的下行、商業銀行員工薪酬水平的下降,銀行員工與外部人員違規參與票據貼現案件逐漸開始浮現。在此類案件中,因銀行員工涉及職務犯罪或違規操作往往被法院認定為銀行管理不善存在過錯,判定銀行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典型案例介紹
2007年1月21日,A煤運公司因煤炭交易從B鋼鐵公司受讓一張銀行承兌匯票(票面記載事項為:出票日期2006年12月30日;出票人某鋼鐵集團公司;收款人B鋼鐵公司;付款行甲支行;出票金額壹仟萬元;匯票到期日2007年6月29日)。原煤運公司財務部長原某(2006年12月21日原某被任命為某煤業公司副經理,原工作未進行交接)于2007年1月23日從煤運公司駐H地辦事處主任處取走該支承兌匯票,并將該承兌匯票交給乙分行的李某某,李某某找他人私刻煤運公司的財務和法人名章進行匯票背書,后將該匯票交給乙分行某分理處的黃某某,黃某某聯系C公司會計王某某,言明利用其所在公司的帳戶辦理貼現,王某某同意并給黃某某提供一份空白工業品買賣合同,黃某某對合同內容進行虛假填寫,后黃某某持虛假合同、承兌匯票及相關手續提交到乙分行申請貼現,2007年1月30日乙分行的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申請審批表上標明:經辦為黃某某,乙分行的營業部主任、客戶經理、公司業務部主任、分管行長、行長均在該審批表上簽字同意。同日C公司與乙分行簽訂銀行承兌匯票貼現協議并予以貼現。本案承兌匯票的流轉過程為:出票人為某鋼鐵集團公司,收款人為B鋼鐵公司,B鋼鐵公司背書給A煤運公司,A煤運公司背書給D公司(A煤運公司公章及法人名章為李某某找人私刻,刑事案件另查明D公司的公章及法人章亦為偽造),D公司背書給C公司。
2007年6月27日,A煤運公司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判令:第一,依法確認乙分行不是涉案銀行承兌匯票的票據權利人而A煤運公司是該匯票的權利人;第二,乙分行依法向A煤運公司返還涉案銀行承兌匯票;第三,本案訴訟費用由乙分行承擔。訴訟中,A煤運公司提起財產保全申請,一審法院于2007年6月27日做出民事裁定,凍結了爭議匯票。乙分行提供擔保,一審法院于2007年6月28日下裁定解除了對該匯票的凍結,乙分行于2007年7月4日申請該匯票出票行解付,取得票據款1000萬元。同月,A煤運公司以本案相關證據涉及刑事案件的偵查尚不能對外公開、相關人員被立案偵查為由,申請中止審理,一審法院于2007年8月3日裁定本案中止審理。后原某因犯挪用資金罪、行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零六個月,李某某因挪用資金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黃某某被免于刑事處罰,本案所涉100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無法歸還。
2010年4月22日本案恢復審理。一審法院判決:A煤運公司為涉案銀行承兌匯票的權利人;乙分行于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返還A煤運公司1000萬元。乙分行不服一審判決,向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定,A煤運公司系涉案銀行承兌匯票的權利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乙分行不服省高級人民法院上述民事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最高院再審查明,李某某于2007年1月30日將本案所涉匯票貼現得款986.4萬元后,分兩次將17支共計790萬元銀行承兌匯票和1支10萬元承兌匯票交予原某,用于歸還此前挪用A煤運公司所形成的800萬元欠款。A煤運公司收到上述800萬元匯票。刑事判決所記載的原某挪用A煤運公司2917.8萬元至案發未追回的1000萬元中不包括上述800萬元款項。2009年6月26日,A煤運公司收到檢察院涉案暫扣款151.2萬元。
最高院再審認為,本案原一審判決和二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應予糾正。乙分行、A煤運公司對本案A煤運公司的損失均有過錯,應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乙分行的部分訴訟請求及理由成立,應予支持。判決:第一,撤銷一審和二審民事判決。第二,乙分行于本判決生效后10日內給付A煤運公司84.88萬元及其利息。
法律焦點分析
本案是一筆典型的銀行內外部人員勾結作案形成的票據貼現糾紛,該案的爭議焦點問題主要包括:A煤運公司是否是票據權利人、案由如何確定、本案A煤運公司的損失范圍如何確定、雙方當事人責任如何分擔等問題。分析如下。
A煤運公司是否是票據權利人問題
根據《貸款通則》第九條規定,票據貼現,系指貸款人以購買借款人未到期商業票據的方式發放的貸款。中國人民銀行《商業匯票承兌、貼現與再貼現管理暫行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貼現系指商業匯票的持票人在匯票到期日前,為了取得資金貼付一定利息將票據權利轉讓給金融機構的票據行為,是金融機構向持票人融通資金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票據貼現實質是金融機構與持票人之間融通資金買賣票據的交易關系,這是貼現人與持票人之間形成的票據基礎關系。貼現人支付了貼現款后享有票據權利,可以要求付款人付款,原票據權利人喪失票據權利。
本案中,A煤運公司根據合法交易成為涉案票據的原權利人,但該票據在A煤運公司原工作人員原某挪用資金犯罪過程中已從該公司轉移至李某某手中,后李某某采取私刻印章等手段將該票據連續背書轉讓給D公司、C公司,并在乙分行辦理了貼現業務。至此,A煤運公司已成為形式上的票據背書前手而不是持票人。
案由如何確定問題
A煤運公司訴請依法確認其是涉案匯票的權利人,并要求乙分行依法向其返還該匯票,其訴請內容包括確認之訴和給付之訴。本案所涉票據在訴訟數月前已經貼現完成,在此情況下,A煤運公司關于要求乙分行返還票據的訴請已無法實現,解決相關爭議的辦法只能是損害賠償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中“票據損害責任糾紛”案由是“票據糾紛”案由的子案由,票據損害賠償請求權是普通的民事債權和票據權利都具有的侵權救濟方式,本案在確定票據返還已不可能的情況下,應根據A煤運公司的實際損失和綜合考慮當事人的過錯情況,以“票據損害責任糾紛”為案由確定其應承擔的相關民事責任。
A煤運公司的損失范圍問題
本案A煤運公司的實際損失應為其喪失的1000萬元匯票金額在扣除其已收回的800萬元匯票金額及檢察機關退回贓款部分金額后所得的余額,即169.76萬元。理由如下:第一,本案中,原某將涉案匯票交給李某某的目的,就為了是讓李某某將該匯票換成多個小額承兌票據并返還A煤運公司,以彌補其之前挪用的800萬元匯票所形成的欠款。李某某在得到本案票據貼現款后如約購買了18支共計800萬元的小額承兌票據,并通過原某返還給了A煤運公司。A煤運公司喪失1000萬元匯票后又收回了800萬元,其實際損失為200萬元。第二,在2006年由原某挪用資金向李某某出借一張800萬元的匯票未能歸還的情況下,A煤運公司已經發生了800萬元的損失。盡管A煤運公司稱以本案收回的800萬元彌補了2006年的損失,但因A煤運公司2006年損失的800萬元與乙分行沒有關系,故本案1000萬元匯票項下的損失金額不包括此前800萬元的損失。第三,A煤運公司因原某犯挪用資金罪至案發有1000萬元資金未追回,其中包括本案中A煤運公司的實際損失200萬元。現檢察機關追回贓款151.2萬元已發還A煤運公司,即收回贓款部分占全案損失的15.12%。鑒于該贓款具體屬于哪一筆被挪用資金的事實已無法核實,本院依照公平原則,按上述比例計算,得出本案A煤運公司200萬元損失應分攤的已追回贓款數額為30.24萬元。故應認定本案中A煤運公司所受的實際損失是169.76萬元。
雙方當事人責任如何分擔問題
本案中,A煤運公司和乙分行均存在一定過錯,應公平地各半承擔本案所涉票據損害賠償責任。理由如下:第一,乙分行在辦理本案票據貼現業務中具有一定過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十五條關于“依照票據法第一百零五條的規定,由于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票據業務中玩忽職守,對違反票據法規定的票據予以承兌、付款、貼現或者保證,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該金融機構與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承擔連帶責任”。李某某將該匯票交給乙分行職員黃某某后,黃某某在無相關交易合同、增值稅發票的情況下,為編造票據貼現業務所需資料提供幫助,并通過了該行相關業務部門的審核,致使該票據最終順利貼現。乙分行辦理貼現業務時,在貼現申請表上載明黃某某為經辦人,黃某某的犯罪行為雖屬個人行為,但因其作為乙分行下屬部門的工作人員,違反規定辦理本案票據貼現業務,亦因乙分行未能盡到嚴格審查義務,在業務辦理及管理上存在一定過錯,故乙分行應就其在本案中的過錯行為對A煤運公司的損失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第二,關于A煤運公司的過錯責任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刑事判決已查明原某作為A煤運公司財務部長,與李某某共同、長期、多次挪用A煤運公司大量資金,A煤運公司對此失察、失控,存在過錯。在原某將本案匯票交予李某某時,A煤運公司發生資金損失的風險即已產生,A煤運公司在失票后長達數月的時間內,未能排查發現工作中的漏洞并及時辦理掛失止付或提起公示催告程序,致使失票風險轉化為實際損失,故其應自行承擔相應的損失。據此,基于本案的實際情況及過錯認定,最高院依據過錯相抵原則,確認A煤運公司和乙分行對本案169.76萬元損失應各承擔50%的責任。
案例啟示
加強票據貼現業務管理。本案發生風險的主要原因是票據貼現業務中審查和管理不嚴格,導致被個別員工利用,在無相關交易合同、增值稅發票的情況違規辦理貼現業務。根據《票據法》、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票據業務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相關規定,商業匯票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出票人(持票人)向銀行申請辦理承兌或貼現時,承兌行和貼現行應按照支付結算制度的相關規定,對商業匯票的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進行審核。因此,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應嚴格遵循“先審查后貼現”的原則,對票據基礎交易合同資料進行嚴格審查,應審查申請貼現企業與其直接前手間合同的真實性、合同期限及簽訂日期,審查增值稅發票的真偽及開票日期,合同的簽訂日期、匯票取得日期及增值稅發票的日期是否符合邏輯關系,免稅的貼現申請單位應審查相應的證明文件。
票據糾紛中應積極主張票據權利人的過錯。本案中,因票據權利人的員工發生了違法犯罪行為,法院判定票據權利人存在過錯,減輕了銀行的賠償責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在銀行員工存在違規行為票據權利人主張損害賠償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積極調查票據權利人員工是否存在違法或違規行為,并以此作為主張票據權利人過錯的證據,力求以過錯原則減輕商業銀行賠付責任。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