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鴻
摘要:預期違約制度發源于英美法系,19世紀的英美法中開始出現預期違約制度,它是英美法系的特有制度。我國在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中正式引入了預期違約制度。從預期違約制度的性質來說,它充分體現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則,即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此制度能有效保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筆者從預期違約制度的起源、發展及我國預期違約制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入手,對我國預期違約制度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預期違約;明示預期違約;默示預期違約;不安抗辯權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一)預期違約的概念
預期違約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前,一方當事人明確地向另一方當事人明示將不按約定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另一方當事人的自身行為或者客觀事實默示其將不能依照約定履行合同義務。預期違約包括明示違約和默示違約。預期違約制度是合同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對于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另外,預期違約制度的設計目的主要在于盡量避免或者減少當事人之間因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對于合同當事人能夠及時解決合同糾紛;對于社會能夠盡最大可能的節約社會資源;對于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預期違約的特點
因為預期違約行為發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到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所以預期違約制度有以下特點:
(1)預期違約行為表現為將來不履行義務。在時間上,預期違約行為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
(2)預期違約侵犯的是期待權而不是現實的債權,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預期違約行為侵犯的是守約當事人的期待債權而不是現實的債權。
(3)預期違約是一種可以選擇的救濟手段,是因為在發生預期違約的時候,受害方能夠采取通過預期違約制度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其次也能夠等候合同履行期限的到來,此時違約當事人的行為就構成實際違約,受害方就可以選擇要求其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
(4)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都可以主張預期違約。在簽訂合同的當事人之間,無論哪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發現對方將不會履行合同義務,都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
訂立合同的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如果發生預期違約的情形,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有以下幾種情形:
(1)履行合同,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零九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預期違約的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其合同義務。
(2)賠償損失,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違約當事人應當賠償的損失應是因其違約而造成的損失。合同受害方的實際損失必須是因違約方違約所造成的、如果履行合同就不會發生的費用。
(3)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根據約定或者法律的直接規定,在一方當事人發生違約情形時,應當向對方當事人支付一定的金錢。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在發生預期違約的情形下,受害方可以依據合同約定或者法律的直接規定請求違約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
(4)中止履行,《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了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的具體情形。第六十八條規定了中止履行的行使方式、何時恢復履行以及解除合同的具體情形。
(5)解除合同,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當事人基于協商、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而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一種法律行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之間還不存在履行合同的義務,還不存在違約問題,但是如果在此期限內如果發生預期違約的行為,則受害方的權益就得不到即時的救濟,無益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所以在此情況下,應當允許受害方解除合同,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我國合同法中預期違約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國《合同法》在1999年開始引進預期違約制度,并在吸收國外關于預期違約制度的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了預期違約制度。但是與法律文化相對先進英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預期違約制度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許多足之處。
(一)在我國《合同法》中對預期違約行為的認定不清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了明示預期違約。而根據英美國家對預期違約的分析,預期違約有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兩種形式,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雖然規定的是明示預期違約,但是在內容上卻又包括了英美國家默示預期違約的情形,而且在我國合同法的其他條款中也并未對默示預期違約制度有規定。雖然《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了受害方有中止履行的權利,可是如果對方當事人提供了必要的擔保,就應當繼續履行合同,可見默示預期違約在我國《合同法》中并未明確規定。這就造成了對預期違約行為的認定困難,而且與不安抗辯權在適用上也容易產生混亂。
此外,從《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可以看出,我國合同法目前對預期違約制度的適用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表述含糊,與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未作區分,極易是兩條規定在適用上產生混亂。
(二)預期違約制度與不安抗辯權在適用上的競合
不安抗辯權是大陸法系中的概念,而預期違約制度則是從英美法系中發展形成的制度,兩者在基本含義、具體制度、適用范圍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是我國《合同法》條文對兩者的規定卻有重復、競合的地方。
不安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當事人一方根據合同約定應先向對方履行義務,但在合同成立之后,發現后履行義務方的財產顯著惡化或履行債務的能力明顯減弱,以致可能難以履行其對待給付義務時,可以暫時中止自己的履行,并有權要求后履行方提供必要的擔保,否則,該當事人可以拒絕履行自己的給付義務。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與英美法系的默示違約很相似,它們都發生在合同成立后到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而且受害人都需舉證證明對方當事人將不能按約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在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八、六十九條對不安抗辯權作了規定,第一百零八條對預期違約的條件及救濟方式作了規定。這幾條在內容上有著重復的地方。
(三)預期違約的救濟方式不夠完善
預期違約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本目的便是為了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如果守約當事人發現對方當事人有預期違約的行為,守約方就可以及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擴大化的損害。但是《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關于預期違約的救濟手段沒有具體規定。這樣必然會給預期違約制度的發展帶來限制,既不利于實現合同目的,又不利于保護交易安全。
(四)對明示拒絕履行的撤銷權未作規定
在實踐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甲乙簽訂了一份租賃合同,在合同成立有效到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出租人向承租人明確表示自己將無法履行合同義務,因此出租人的行為構成明示預期違約,承租人由此尋求法律救濟。但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出租人又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出租人是否可以撤回之前作出的明示拒絕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承租人是否可以接受出租人人的意思表示繼續履行合同義務?我國合同法并未對這樣的情形作出規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出現的可能性。
四、預期違約制度的完善
綜上所述,我國合同法中對于預期違約制度的規定依然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若是想要充分發揮預期違約制度的功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合同一方當事人的肢體行為以及履約能力上表現出來的明顯瑕疵,在法律上所引起作用不亞于用語言表示不履行合同的明示預期違約。我們還應當再接再厲對合同法中的預期違約制度作出更全面的規定,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從以下方面來完善預期違約制度。
(一)明確預期違約的適用范圍,將默示預期違約引入合同法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是明示預期違約,可是其實質上卻又包括了默示預期違約,因此,筆者建議,還應該將默示預期違約的內容獨自列出,在《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的內容中,應該將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分別作明確的規定,將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的內容用不同的條文分開,分別確定其各自的適用范圍和法律后果,以及救濟方式等。這樣才能使預期違約制度在合同法領域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維護交易安全。
(二)解決預期違約和不安抗辯權在適用上的混亂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規定和第六十八條第二項的內容重疊,兩者在內容上的重復就會引起司法實踐中兩者在適用上的混亂。于是筆者認為,通過對不安抗辯權和默示預期違約兩者進行具體的了解,我們就可以發現兩者在解決雙務合同中一方當事人有不能履行合同義務而對受害方造成損失等問題上具有相同的機能,默示預期違約不僅包括了不安抗辯權的內容,并且完全可以將不安抗辯權歸入到預期違約制度之中,以默示預期違約將不安抗辯權取而代之。這樣設置的話就能解決我國現存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重疊問題。
(三)完善預期違約的救濟方式
根據合同法一百零八條的規定,沒有具體規定違約方應當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怎樣承擔責任。這就使得在司法實踐中發生預期違約的情形下,受害人應當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其次,由于預期違約的行為發生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之前,如果受害方要求違約人繼續履行合同,也只能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后要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而不能立即要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這樣明顯不利于保護受害方的利益。因此,筆者認為,對預期違約的違約責任的形式、承擔以及救濟方法應做出具體的規定。
(四)將明示拒絕履行撤銷權納入合同法的領域
我國合同法目前雖然沒有將明示拒絕履行撤銷權納入現行合同法之中,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有大量的案例存在,這類行為無法得到法律的認可,在實踐中,如果當事人之間出現了這樣的行為,應當如何來認定,就需要法律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將明示拒絕履行撤銷權納入合同法中,以完善我國的預期違約制度。
綜上所述,自從我國合同法在1999年正式引進預期違約制度后,預期違約制度的加入使得我國合同違約體系得到完善。預期違約制度的產生是由于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促成的,是復雜的經濟關系的產物。不是單純的法律邏輯產物,它與傳統的合同法有著不盡相同的地方。傳統的違約責任違反的是到期的合同義務,而預期違約違反的則是還未到期的合同義務,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因此,預期違約制度在傳統的合同法難以調整到的領域充分發揮了作用,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但是就我國目前合同法的規定和實施來看,我國預期違約制度仍然存在許多的不完善的地方,應當及時解決缺陷,以使得預期違約制度的作用能夠發揮的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