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聰(揚州市職業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江蘇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與對策
□ 李少聰(揚州市職業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是我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優秀人才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江蘇省普通高校在二十多年的高水平田徑運動隊建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取得優異運動成績背后大學生運動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尤其是對這個特殊群體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顯得尤為突出。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對江蘇省12所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從中提出發展對策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對策,為進一步搞好江蘇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借鑒。
普通高校 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 人文素質教育
江蘇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是我國競技體育強省之一,大學多,尤其名牌高校更多。隨著江蘇省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也有促進作用。無論是在招生院校的數量還是在校高水平運動員人數上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绑w教結合”、“競教結合”越加緊密,初步實現了教育資源與體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并且,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競技水平和運動隊的管理質量等方面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與發展。然而我們也清楚的發現,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改革與發展中,還有許多問題和欠缺,期待解決。特別近年來,由于大學生運動員文化總體素質不高,在人文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與時代的要求差距大,因而在多方面還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就業難、就業后發展空間小等一系列問題顯得尤為特出。
目前,江蘇省12所具有招收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資格的普通高校,在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教育方面,只是一定程度的培養了他們具備進入社會所需的基本能力與資格,或多或少的忽視了他們人文素質等綜合能力的教育與養成,從而造成部分大學生運動員后續發展空間小,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特殊的群體。近二十多年來,盡管許多學者、專家在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教育以及相關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也獲得了一些成效,但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運動員的精神狀態,與人們所期望的效果還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意欲對江蘇省大學生田徑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嘗試提出探索性的對策。
2.1、研究的內容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研究,分析江蘇省12所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際情況,找出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提出解決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以期對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有所幫助。
2.2、研究的方法
文獻資料法:根據研究的任務和需要,通過搜集、鑒別、整理、查閱相關著作和論文,并對國家教育部以及江蘇省教委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錄取、學籍管理、培養過程等方面的文件和資料相關文件進行了查詢和學習,了解當前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為確定研究的方向和內容以及為本文研究提供理論與方法學的依據。
問卷調查法: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抽取的調查對象為國家教育部2011年認可的江蘇省12所具有招收田徑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高校中的大學生運動員。

表1 江蘇省12所高校在籍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來源情況一覽表
本調查主要了解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的人文素質的現狀。調查主要包括幾方面:人文素質重要性的了解程度、文史知識的掌握、基本知識的了解以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等。本次調查的主要特點:一是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江蘇高校聚集,科技發達,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開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二是覆蓋面大。本次調查包含了2011年教育部認可的江蘇省具有招收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資格的所有高校。三是可信度高。由負責田徑訓練的教師在訓練中發放,并及時回收,保證了問卷內容準確、詳實。
3.1、江蘇省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存在的問題
3.1.1、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
近年來功利主義不僅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也滲入了高等學府,在市場經濟的功利驅動下江蘇不少高校為迎合市場需要而開設一些“短平快”的實用課程。這些課程完全是技術技能的傳授,缺少應有的體系等,但由于部分大學生運動員受“功利”思想的影響,他們對此類課程不亦樂乎,學習熱情遠勝于人文知識。他們把學習局限在過窄的專業之上,以獲取專業知識,拿到畢業文憑為目的。他們重視實用的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各種考級、拿證上,哪還有時間、更沒有心思去閱讀人文書刊。即使有業余時間借閱人文書刊,也多為消遣解悶,對其中是否有利于擴大知識視野、提高創造能力、積淀文化素養等問題,缺乏主動性思考。這種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還表現在用人單位的態度上。在社會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一些用人單位從眼前利益出發過分強調某些技能的重要性,忽視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對他們產生誤導。導致高校淪為社會的“服務站”,大學生運動員只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工匠”而己。
此外,大部分高校還難以對“人文素質教育”給予相當的重視。首先表現在管理者的理念上,尤其是教學管理人員對高校的概念都是實用性、技術性、專業性,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認識上還存在偏差。這些必然會影響他們的具體行動。其次,教師人文修養有待提高。教師的人文狀況直接制約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此外,高校人文師資缺乏。造成的原因,一是優秀的人文教師普遍認為進高校工作,專業不會受到重視,事業難以得到發展。二是高校的人文師資編制原本就十分有限。這對人文課程的開設、人文氛圍的營造等方面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3.1.2、人文教育內容單調、方法單一
多年以來,高校的培養目標一直定位于科技人才的培養,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而就這極少的人文教育課程,內容也顯得過分單薄,并呈現出較強的意識形態化傾向,此類課程一般都以公共政治理論課的形式出現。
現在多數高校基本上是把“兩課”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作為大學生運動員的公共必修課,這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長期以來,在這些課程中,還呈現出較強的意識形態化傾向。在個別教科書中,階級性較強的觀點還存在,理論說教空洞探討等傾向比較嚴重。因此,某種程度上也是造成隊員們對這些課程的淡漠的主要因素。而且,我們也知道,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對諸多問題的闡述也缺少一定的層次性和針對性,有有千篇一律、老生常談之感,對此學習興趣從何而來。人文教育是以培養人、完善人性為己任,其內容包含了諸多方面,同時還涉及哲學、語言文學、藝術、歷史、科學技術發展史等領域。然而傳統的人文教育內容實在是過分的單一,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受教育者個性發展的需求。
3.2、加強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3.2.1、探尋適合高水平田徑運動員要求的人文素質教育
當今國內外研究者均已認識到: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運動員能夠掌握豐富的體育知識與技能,且能夠掌握其它的科學知識,從而使他們在知識結構上處于較高的水平,在訓練和比賽中能夠充分運用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充分利用先進的體育科技,克服訓練和比賽中的困難,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同時,作為大學生運動員,他們像其他大學生一樣,也能以其所學的專業知識去謀生,體育已不再是他們將來謀生的唯一職業。高校培養高水平田徑運動員,為運動員的前途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適應了國際體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體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產物。
因此,加強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精神的培育,觀念的轉變是根本。只有轉變觀念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基于高瞻遠矚之上的堅強決心,切中時弊的措施,以及實行措施的可靠保證。各高??梢杂胁煌霓k學理念和目標,但其共性的內容有兩方面。首先,擔負文化傳承與教育人的責任,促使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揚棄和發展。其次,擔負著培養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重任,其目標還在于培養出大批有個性、有創造精神、有判斷力與道德人格、有不斷學習與自我完善之能力的個體。因此要超越功利主義,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大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培養的人才不僅有齊備的通識和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社會責任感和超前眼光。這些是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是大學教育應有的教育理念。
3.2.2、開拓完善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普通高校大學生運動員相對普通大學生來講,其人文素質教育的起步較晚,且文化基礎較差,加之運動訓練、外出比賽等又會占用較多的在校學習時間,因此,我們必須從高校教學以及大學生運動員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科學、適用,針對性強、可操作的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體系。
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的養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全員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原則,通過課程、生活以及各類活動等來塑造大學生運動員良好的人文精神。他們在學校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過程。通常開拓完善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結合專業課堂教學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結合田徑運動訓練和隊員實際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在實踐性教學環節強化人文教育;著力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等等。
3.2.3、營造美好和諧的、人文的校園環境
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靠學習、實踐、感悟、內化和升華,同時也不可忽視環境的影響和熏陶。加強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利用環境育人,也是達到人文精神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學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和禮儀修養的養成也會受到濃郁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有益于人文精神內化于大學生運動員之中。
校園文化環境本質上就是一種“無形的課堂”,它對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精神的影響也是無時無刻的。若是校園的輿論氛圍和行為準則是和諧和健康向上的,那么個體生活在這一文化共同體中,將會受益無窮。校園環境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因此,改善大學生動員人文精神缺失的狀況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實體或活動載體,通過營造和形成特定的人文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來使之受益。大學生運動員通過良好校園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們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在不知不覺受到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人文教育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學術氣氛等重要途徑。具體的也可以通過動態方面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靜態方面的增設校園人文景觀來實現。
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基礎性的教育,對實現教育的整體優化,達到教書育人、環境育人的目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響,使人們更加關注于教育的經濟價值,而對教育的人文價值有所淡化;當今大部分人物質豐富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空虛和貧乏;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道德水平卻持續下降,且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包括個人主義膨脹、社會責任感消退等。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也出現在我國的相關教育部門。在大學生運動員的人文素質教育上,部分高校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尤其是人文素質培養上更為欠缺,從而造成少部分大學生運動員道德品質下降,且缺乏創造精神和進取心等。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幫助大學生運動員塑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健全人格,這樣才能培養出有用之才。
構建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并不是一項簡單的系統工程,雖然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進行了20多年,在競技水平、人才培養、豐富校園文化等諸多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大學生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等狀況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徑運動員人文素質教育等問題是當今重要的研究課題。
[1]高煥祥.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
[2]夏昌祥主編:人文素質教育探索與實務,上海交通出版社,2004年7月.
[3]廖志林.探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突出問題及對策,《教育與職業》,2006年第15期.
[4]李國林.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社會需求探析,《教育與職業》,2006年第2期.
[5]丁海勇等.《我國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3月.
[6]李莉,游戰瀾等:《體育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武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7]王愛民.《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年第5期.
[8]黃力艷.《體育教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載《體育科技》2002年第2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