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里約奧運賽程過半,從競技項目安排來看,中國最主要的奪金和奪牌項目已大多賽完,這次中國代表團很可能面臨2000年以來的最差成績。自1988年兵敗漢城后,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的成績一直持續攀升,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達到頂峰。雖然倫敦奧運會成績比2008北京奧運會時有所下降,但大家對此可以理解,因為所有國家的運動隊在自己國家主場通常都有超常表現。而如果今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成績最終真的下滑,那它應該引起中國體育界的反思。
從1984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開始,很多中國人都對金牌和獎牌總數抱以極高期待,將之與國家榮譽聯系在一起,有人把這種情感稱為“唯金牌論”。現在,由于中國運動員中獲得金牌的人越來越多,國人對一塊金牌的得失已不像過去那樣看重,更多人坦然接受了中國運動員的一些失誤或失敗。但不在乎一塊金牌的得失,不等于中國體育可以整體看淡金牌和獎牌總數。中國體育目前總體上仍施行舉國體制,國家對各奧運項目都有大量財力投入。基層的體校、各省的體育技術學院再到各項目的國家隊,形成一個金字塔型架構。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奧運成績不斷提高,它的保障就是這個舉國體系。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沒有舉國體制或政府其他形式的補貼,它們很難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比如,印度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量與其國家人口數量嚴重不匹配,原因就在于此。另一有說服力的案例是古巴。最開始時古巴實施舉國體制,其在1976年以后的幾屆奧運會中金牌數一直名列前8,1992年奧運會更是以14金、6銀和11銅位居金牌和獎牌榜第5位。對于一個人口僅1100萬、職業體育一片空白的國家,這個成績堪稱奇跡。用古巴人自己的話說,按人口計算,古巴人均金牌和獎牌數均居世界第一。但因經濟負擔太重,此后古巴放棄了體育上的舉國體制。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古巴成績一落千丈,僅獲2金。
目前來看,財政投入規模與中國體育項目的競技成績總體上是正相關關系。在此背景下,如果運動員的總體成績未達預期,奧運成績下滑,那么我們的體育領導機構和體育界還是理應有所反思。
當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是否需要將舉國體制持續下去或如何對其適當調整,也一直是值得討論的議題。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越來越多中產家庭愿意送他們的孩子進行體育訓練,愿意為此付出更多財力和物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更容易進行商業運作的項目可以逐漸退出舉國體制,讓市場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對一些在商業上沒有太多價值、不太可能獲得社會資源支持的項目,國家恐怕還要進行支持。正因如此,對于這些項目運動員的成績考核就應一直存在,而在奧運會上獲得獎牌或其他名次永遠是這種考核的最重要指標。▲
(作者是央視財經頻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