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峰
日前,中國與不丹在京舉行兩國第24輪邊界會談,這個被譽為“最后一塊香格里拉”的山麓王國再度進入國人視野。
不丹可謂中國外交一個令人稱奇的特例。奇特之一:“不劃界”。不丹既是中國陸上14個鄰國中,除印度之外迄仍與中國尚未劃定邊界的國家。兩國圍繞約1200平方公里的爭議領土,持續32年、歷經24輪會談與友好協商仍未最終解決。奇特之二:“不建交”。不丹是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鄰國,在全亞洲也是“獨此一國”。奇特之三:“不對抗”。不丹投票支持我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在聯合國人權會議和世界衛生大會上連續支持中國挫敗反華、涉臺提案,在涉藏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立場。
這“三不”狀態是歷史人文、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交織而成的產物,與背后的“印度因素”休戚相關。1910年1月,英國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外交接受英國“指導”。印度獨立后繼承了英國的衣缽,將不丹、尼泊爾等喜馬拉雅山南麓國家視為其謀求地緣優勢的戰略緩沖區。1949年8月,印不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外交接受印度“指導”,甚至購買軍火也要印度許可。在印度“指導”下,不丹僅同印度等53個國家建交,與聯合國“五常”都沒建立外交關系。尼泊爾國內一直有“加德滿都空氣中都彌漫著新德里味道”的調侃之言。行走在不丹,城鄉道路上隨處可見印度筑路官兵的身影。筆者在當年辦理赴不丹簽證時,曾驚奇發現——不丹駐印度使館內,除去大使和為數不多 的幾名外交官,全部都是印方工作人員,乍看還以為進入了新德里某處政府辦公樓!
2007年2月,印不重修《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可自主決定外交,并能從他國購買非殺傷性武器。這雖從表面上廢止“霸王條款”,結束兩國“控制與被控制”的不平等、不正常關系,但新約同時規定不丹的行為不能損害印方的戰略利益。但何謂“損害印度利益”?解釋權卻不在不丹。不僅如此,不丹財政收入一半源自向印輸出水電,軍費與裝備均來自印度援助,加之不丹身處內陸,印又是其最大貿易伙伴、援助國和債權國。可見,不丹現階段把兩國關系只是提升到印度與尼泊爾關系的位置,今后仍需顧忌印方“臉色”。
中不邊界長約600公里,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但存在傳統習慣線,邊境地區形勢基本穩定。一段時期,中不邊界曾與中印邊界問題一起捆綁談判,受困于揮之不去的“印度因素”以及中印關系的跌宕起伏,長期推進緩慢,多次出現反復,兩國建交也遙遙無期。1984年,中不開始單獨舉行會談并于1998年簽署相關友好協定,為最終解決邊界問題創造良好條件。近年來,中不兩國各領域交往不斷擴大,兩國邊界會談進一步達成指導性意見,并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順利完成對爭議區的聯合勘察工作。更為重要的是,不丹王室和政府多次公開表達了建交意愿。不少媒體猜測,這些表態背后離不開印度的“默許”。
睦鄰友好,大勢所趨。可以預見,隨著不丹外交獨立性的不斷提高,中國地區、全球影響力的大幅躍升——特別是中印關系持續向好,政治互信繼續增強,中不兩國建交與劃界將只是時間問題。這不僅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與南亞地區國家的戰略互信與經濟合作,同時也將是中印關系一個新的利好。▲
(作者是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
環球時報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