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歌
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摒棄單打獨斗的行為,強調合作,并考慮更長期的影響,“新的技術開發需要長期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只有長期的前瞻性觀點才能幫助我們。”
通過眼睛辨別物體顏色和形狀,用不同方式抓取物品并將其歸類,是韓國人形機器人Mybot的拿手好戲;像蜜蜂一樣扇動翅膀,只有幾粒大米重、2~3厘米高的蜂性機器人,已經可以應用到現實領域;仿真美女機器人“佳佳”身著漢裝,吸引了不少人與其“對話”。
這些都是不久前2016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在名為“流動的創意”的展區中發生的事情。嘉賓可以直接與這些機器人們進行交互體驗,并與這些機器人的創作者們提問溝通。
人工智能,是2016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屆新領軍者年會)的關鍵詞之一。本屆論壇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為主題,論壇公布的2016年度十大新興技術中,開放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入選。
讓人工智能服務人類,是人類的美好愿望。然而已有人關注到,未來人類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可能性。比如就在本屆論壇上,世界級圍棋選手李世石現身說法,對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表示折服,連連發出“再也不想跟阿爾法狗(AlphaGo)下棋”的感慨。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所說,“物理、數字與生物世界的融合,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人工智能已力圖逼真模擬人類的思考、行動,從而影響著人類生活與工作。
從機器人到人工智能,新興技術的商業化正在重新定義各行各業并重塑社會準則。然而生產力數據卻顯示,當前世界經濟處于停滯狀態。各經濟體如何才能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增長與發展潛力?對此,加拿大創新、科學和經濟發展部長納維蒂普(Navdeep Bains)給出的答案是“包容”:
“如果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人們的參與度、財富分配、機會創造上不具備包容性的話,那么這將是巨大的挑戰。”
“我再也不想跟阿爾法狗(Alpha Go)下棋了。”李世石在本屆論壇“人機大戰:阿爾法狗的意義”的討論會上多次感慨道。
這場討論吸引了大量的嘉賓前往。早在會議開場前1個小時,就有人排隊候場,只為一睹李世石真容。雖然他表現比較靦腆,但在整個討論中,他有問必答,十分誠懇。一散會,李世石即被護送離場,沒人要到他的簽名。
2016年3月9日起,李世石與谷歌開發的計算機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進行“人機大戰”。前三局連敗后,李世石在第四局扳回一城,但第五局又輸了。截至3月15日,李世石不敵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以總比分1:4落敗。
“對1:4這個結果,我非常驚訝。”李世石說,“我一直以為,圍棋的不可預測性非常強,需要直觀和計算,但通過這次比賽,我才知道,原來可以通過精確計算實現勝利。”
當第一局開場時,當阿爾法狗出第一二招時,李世石略顯吃驚。“你有情感上的表露,阿爾法狗并沒有,他沒有表情,這會影響到你嗎?”面對主持人的問題,李世石坦言,“人跟機器的對弈,人是非常不利的。”
機器的絕對理性,讓李世石認為是對弈中最難之處。李世石指出,人畢竟會有心理上的動搖,即便人知道正確答案,也可能會選擇另一條路,還要考慮到整個布局,所以會有動搖;但阿爾法狗不會有任何動搖。“如果一個人連下三局,他的每一局(打法)是不一樣的;但阿爾法狗心情沒有任何變化,不會意識到這下到第幾局了。”
“所以我非常驚訝,我真的再也不想跟阿爾法狗下了。”李世石說。“因為他(指阿爾法狗)毫無感情。和沒有感情的人對弈,是非常困難的。”
與阿爾法狗對弈之前,李世石是驕傲的。“其實和阿爾法狗比賽前,我看了他和樊麾的五場比賽。對于深度學習這個領域,我了解不是很深入,也沒有把他放在心上。我覺得阿爾法狗達不到頂級棋手的程度。”
因此,李世石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于對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認識不足。“我覺得不是實力的問題。當時是因為我判斷失誤,我對深度的學習沒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判斷失誤所以才失敗的。”
未來人類可能戰勝阿爾法狗嗎?對此,李世石表示,“其實阿爾法狗也有很多的問題,它在執白子的時候,我覺得勝算還是很大的,但是它在短短6個月之內,它的實力進展得非常迅速;現在又已經過去3個月了,它又有了多大的進步,這個是無法預知的,因為它在不斷的發展,所以在現在的情況下人就很難戰勝它了。如果阿爾法狗一直在當時和我比賽的水平的話,人是有可能戰勝它的。”
李世石認為,10到15年之后,人工智能的時代會到來,圍棋的根基也會動搖。但人與人的博弈是重要的,這是機器不可比擬的。
在電影《機械姬》中,智能機器人具備了自我意識,并最終殺害了人類。這一對人工智能的悲觀預警,實則也是本屆論壇的討論要點之一。
人工智能是否具備自我意識?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跨學科中心學者文德爾(Wendell Wallach)指出,需要研究的是,人機大戰中,在機器策略的背后,是對成千上萬模型進行學習的計算能力,還是真正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涌現。
李世石在對弈阿爾法狗時就有此感覺。他認為,事實上人工智能下出了一種出其不意的招數。“他(指阿爾法狗)不會以為自己在下圍棋,如果人的創造性是學習的過程的話,那么機器的創造性該怎么來理解呢?”
美國人工智能公司Vicarious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德利普Dileep George認為,所謂智能,就是學習、適應的過程。經過不同的模式來適應、調整生活中的一切,這是一般智能;人工智能則是這些智能模式在一起,拓展了智能的邊界。因此,機器的學習不僅僅是有很多的數據和計算能力,人工智能還包括不斷適應的能力。
Vicarious成立于2010年,主要開放為機器人和計算機研發圖片與視頻識別系統,模擬大腦識別圖像。“人機大戰是為了進一步改進我們,使我們從中獲益,使我們的技能進一步提升。”德利普認為,雖然人工智能通過數據和計算進行學習,但人工智能目前解決不了的反而是常識問題。“大部分的人工智能沒有常識。”
“目前的計算機還不能達到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德利普還認為,在很多問題上,人工智能還無法代替人類做出決定,比如無法解決道德問題。“當無人駕駛汽車遇到危險情況的時候,它到底應該挽救乘客生命還是路人的生命,一些人說要在車上安裝編程,通過計算去挽救最多的生命。然而也有人表示并不會買這樣編程的車,因此很難界定要如何去編程運算。”
“我們都在想,未來有多少工作機會被機器所代替,現在只有7%的工作會被替代。”文德爾說,更重要的是,人類如何與技術一起合作,這樣才能超越機器,也許這會產生超級智力,這才是核心所在。“我們不應該總是在不停比較人和機器,而是應好好考慮人和機器互相適應,讓人類的能力得到機器的能力,互相促進。”
事實上,人工智能已連續兩年成為達沃斯論壇公布的“年度十大新興技術”。在2015年,“自然發生的人工智能”入選。“一個能設計自己的網頁,一輛能駕駛自己的車,一臺自學語言的電腦,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已經實現的應用。而此項技術的發展讓我們不可避免想到:科幻片里機器人反抗人類的情境離現實有多遠?我們的未來是否需要和有獨立意識的機器人共存?”論壇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一年過去,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技術迭代,但并不是孤立的技術應用,第四次工業革命瞄準的是“開放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達沃斯官方表示,開放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意味著不同科技領域之間的協作,新興技術與傳統行業的協作,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協作。隨著國內外領先的技術公司紛紛布局深度學習、圖像語言識別等技術,未來人機交互將深度嵌入人們生活中,而科幻電影中關于機器人的描述將不再只是虛構。
這意味著,只有“協作”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才有可能影響未來經濟發展。
已經有企業家意識到協作經濟的重要性。在本屆論壇的另一場討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中,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CEO兼管理委員會主席謝白曼(Feike Sijbesma)就指出,“我們要轉向合作的模式,當然不要光走精英路線。你會越來越看到,人們集體的開發技術、分享、合作,分享他們的信息,這是和過去完全不同的。”
“講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主要側重于工業的討論,并沒有側重于它的驅動力。什么是新的東西?技術嗎?新技術嗎?沒有什么太新的。”作為傳統但又創新的企業CEO,謝白曼認為,較過去三次工業革命而言,第四次工業革命呈現出三個維度的不同,這包括機遇與挑戰,短期與長期,合作與單打獨斗。
具體而言,前三次工業革命主要都是機會驅動,而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挑戰驅動的,“那時候還沒有氣候變化、大規模的星球上的資源破壞,我們尋找機會來改變我們的生活。目前人類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但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機會。”
同時,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摒棄單打獨斗的行為,強調合作,并考慮更長期的影響,“新的技術開發需要長期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只有長期的前瞻性觀點才能幫助我們。”
納維蒂普則認為,要通過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包容性的增長,并且實現造福多人的可能性。作為政府官員的他,思考政府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以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速度和范圍。“政府在設計上本身不夠敏捷,政府所有機構有很多過去遺留下來的系統和機制,很難趕上變化的速度。”他指出,加拿大為了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發揮的是“召集”的作用。“政府有出面召集的能力,向學術界、公民社會,召集在一起要具有包容性,有共同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幫助我們應對多種問題,比如說氣候變化。”“為接下來下一輪的顛覆性的技術的發展,我們一定確保它(指第四次工業革命)能帶來包容性的發展,否則會有很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