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軼
摘要:《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代表著我國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主要是對三國故事所蘊含的思想以及文化意義的研究和對男性英雄的關注,對于書中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女性形象則關注得少之又少。孫尚香是《三國演義》中比較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可以說是歷經了幾個世紀的跨越,在這個跨越過程中不是漸行漸遠,而是越發(fā)具有鮮明色彩。
關鍵詞:三國演義;孫尚香;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74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097-02
在小說《三國演義》之前,《三國志》只對孫尚香這個形象進行了簡單的勾勒和交代;到了由民間藝人創(chuàng)作的《三國志平話》階段,孫尚香形象逐漸飽滿起來;在元雜劇“三國戲”中,不僅孫尚香形象更加具體、鮮明,性格也更加復雜、豐滿;明代,羅貫中在借鑒前兩者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小說《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多面角色的孫尚香形象。
一、平話、戲曲中的孫尚香形象
《三國演義》遵循“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宗旨,生動地描繪了三國風起云涌的時代特征,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極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孫尚香是《三國演義》中比較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她的性格特點從總體來說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外剛內柔,但她的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
《三國志平話》記載,在赤壁之戰(zhàn)之后,劉備一方逐漸強盛,并且占據(jù)荊州等要地,東吳孫權一方費盡周折想要回荊州但都被諸葛亮用錦囊妙計一一給擋了回來。周瑜因此更加仇恨諸葛亮等,一心想除掉劉備后奪回荊州,于是乎便提出“討虜之妹遠嫁劉備,陰殺之!” 孫尚香這個人物便隨著這場政治婚姻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多次討還荊州均以失敗告終后,對于周瑜要玉劉備聯(lián)姻的計策使得東吳自上而下都群情激奮,更取得了東吳掌權人物的一致意見。作為東吳霸主孫權以東吳利益為主,自然不會有意見,孫尚香的母親太夫人更認為劉備乃是大漢皇叔,也說的上門當戶對,更說出“與皇叔為親,有何不可”的意見,可以說東吳一方無論是重權的大人物還是主要干將對這次“婚姻”都是持贊同態(tài)度的。另一方面,作為這場政治婚姻的女主角孫尚香更是知大理, 識大體。即將嫁與劉備的孫尚香,雖內心并不十分情愿嫁給劉備,但出于東吳討還荊州數(shù)次未果,此次聯(lián)姻是收復荊州的最好時機的思量,她還是同意了。孫尚香是東吳郡主,對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她是有所了解的,她甘愿為國家利益來處理自己的婚姻大事,認為自己的婚姻必須要帶給東吳一定的價值才有意義,她考慮再三后,終于作出“今嫁劉備,暗殺皇叔,圖名于后”的決定。可以說,孫尚香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嫁給劉備的,是她在東吳生死存亡之時,為了父兄未來偉大基業(yè)所做出的舍生取義的決定。他認為,作為東吳的一份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是應當?shù)摹1M管孫尚香尚處豆蔻年華,但是受社會環(huán)境有所感染影響,對國家大事和民族大義也是以以為郡主的角度考慮問題。正因為這兩個主客觀原因,東吳郡主孫尚香不僅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東吳,選擇了這場陰謀婚姻。
但是到了荊州之后,孫尚香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首先是張飛夾道迎接,她在與張飛見面之前就對張飛的人品了解一二,見到真人更感覺到傳言的真實,在心里就稱贊其“此乃壯士也”。隨后受到趙云的迎接,趙云的英氣也讓他感受到非同凡響,從心里油生欽佩之意。當諸葛亮親自來接她時,孫尚香不假思索說:“乃良將也!”孫尚香對劉備一方的幾位主要大將均產生好感,面對劉備極盡奢華的歡迎,使得孫尚香答應這場陰謀婚姻的堅定決心有所動搖,她之前抱以舍生取義的堅定信念開始動搖了,她開始思考要不要殺劉備。
經過第二天的婚禮酒宴,孫尚香開始逐漸改變對劉備的態(tài)度,心里也由矛盾糾結改變到認可劉備。孫尚香本在婚禮酒宴上就要刺殺劉備的,但是當她見到劉備有“金蛇盤于胸上”時,便知道劉備有上天保護,殺他是大逆不道的,孫尚香因此在心理矛盾中糾結。此次,孫尚香雖沒有刺殺劉備,但她還沒有改變到真正對劉備產生好感的心態(tài)。待孫尚香回東吳后,她也曾讓孫權想辦法刺殺劉備。但此時太夫人考慮到女兒的未來,打消了孫權刺殺劉備的決心,孫權見劉備后也稱贊“相貌堂堂,后比為君”,面對母親以及哥哥對劉備的肯定,原本還矛盾的孫尚香也逐漸看到劉備“仁慈”的一面,在此后便沒有顧慮的幫助劉備。
二、《三國演義》中的孫尚香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主要通過英雄對忠義精神進行頌揚,表達中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羅貫中接受了《三國志平話》和元雜曲三國戲的精華,將孫尚香的形象傳播的更淋漓盡致,塑造了為蜀吳兩國長遠政治利益,先是將自己婚姻大事作為籌碼,后是最后獻出自己年輕生命,一個豐富而復雜的孫尚香形象。
(一)從女中豪杰轉變成政治斗爭的工具
孫尚香因為陰謀原因嫁給劉備,劉備也同樣有目的的取孫尚香,劉備并不是為了給自己在找位正妻,而是為了保住荊州——自己立錐之地,也為了進一步圖謀西川,所以這場以婚姻為基礎的政治斗爭,不管東吳勝利還是蜀漢勝利最后失敗都只有孫尚香——政治的犧牲品。劉孫的婚姻開始之前就因為荊州使兩國政治團體有了摩擦,也給劉孫夫妻關系帶來了一定的惡劣影響。小說《三國演義》寫他倆的洞房花燭夜“劍槍刀簇滿,侍婢皆佩劍懸刀”,嚇得劉備魂不附體;《法正傳》也記載諸葛亮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時劉備與孫尚香的關系岌岌可危,孫尚香對未來的憧憬以及美好的向往還未努力實現(xiàn)就已經破滅,她的青春、愛情也因為政治需要,淪為政治的陪葬品。作為哥哥的孫權不顧及骨肉親情,將妹妹當成政治斗爭的工具置于東吳蜀漢兩國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使孫尚香失去了一切,不僅僅是青春,還有愛情與幸福;作為丈夫的劉備不念及夫妻之情,任由孫尚香在這場政治漩渦中被利用,最終使孫尚香“致其一生都生活在騙局的悲劇之中”。面對哥哥孫權、謀士周瑜利用她使美人計對劉備實施陰謀婚姻,自己作為事件的主人公卻不知情,還天真以為真心為自己的幸福、未來著想;嫁給劉備之后,又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打破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短暫的一生因為政治一次次被當作棋子利用,被劉備騙:助他脫離東吳,回到荊州;后來劉備攻打益州,孫權又用書信騙她吳國太病危,被騙回東吳與劉備隔江相望,從此不得相見。孫夫人的一生就是“典型政治婚姻的祭品”。
(二)從政治斗爭的工具轉變成倫理道德的載體
在三國時代,戰(zhàn)亂紛飛且時局瞬息萬變,婚姻不再是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選擇聯(lián)姻,從而拉取同盟者幫助自己解決某種危機或者聯(lián)合同盟者壯大自己的勢力。孫權希望孫尚香嫁給劉備能討回荊州為目的,劉備則希望憑借孫尚香東吳郡主的身份借東吳的勢力,好一起抗擊曹操為目的,因此孫劉的婚姻一開始就有政治色彩,孫尚香也間接的變成劉備與孫權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較好的工具。
雖然孫尚香在東吳有“女中丈夫”之稱,但是她的存在也是為了突出“興劉扶漢”這一小說的中心思想。孫夫人在當時兩國關系僵化的背景情況嫁給劉備,不僅作為吳蜀兩國的政治籌碼,也淪為吳國留在蜀國的人質。盡管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明知道作為政治誘餌嫁給劉備,孫尚香沒有對婚姻失望,也沒有逃避,反而欣然接受,并在劉備危難時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孫夫人瞞母抗兄,不僅因為她是劉備的妻子,這是她的責任義務,也是羅貫中賦予了孫尚香“興劉扶漢”的重任,所以她在小說中一系列“反常”的行為得以闡釋。
參考文獻:
[1]李福清.中國小說與民間文學關系[J].民族術,1999(04):76-95.
[2]三國志平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3]康俊平.論元雜劇《隔江斗智》中孫夫人形象的文化內涵[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01):41-44.
[4]陳抱成.元代雜劇中的三國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2):66-77.
[5]藏晉叔.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