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泉
摘要:本文以元代最具盛名、作品最多的兩位女詩人鄭允端、孫淑的詩歌為文本,探求具有代表性的元代女性的人格理想。鄭允端前期崇尚隱士,追求閑適隱逸的生活,后期頗具名利意識,希望自己的詩詞能夠教化后人。孫淑是傳統女性的代表,詩詞題材多涉閨閣,希望家庭美滿、子孫滿堂、遵循三從四德,是古代傳統女性的代表。
關鍵詞:元代;鄭允端;孫淑;人格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05-02
女性文學發展到元代,蒙漢文化的融合促進了它的發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出現了像鄭允端、孫淑等眾多才情出眾的女性。本文以鄭允端和孫淑兩位女性文人為代表,不僅因為她們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元代女性文人,更是因為她們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人格理想:鄭允端希望通過自己的詩詞流傳后世,教化后人;孫淑則常自毀詩稿,不愿顯才。
鄭允端,字正淑,元末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她的家族可謂是吳中士族,人丁興旺。父兄都擅長詩詞,精修經學,因以經學教授諸生,聞名于吳下。鄭允端也在耳濡目染下,對作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允端及笄之時,眾英年才俊蜂擁而至,然允端最后選擇了與她趣意相投的施伯仁。伯仁乃賢雅之士,出身名門,兩人情投意合,相敬如賓、然造化弄人,命途多舛,一十六年因禍事家破人亡,允端年僅三十。鄭允端死后,施伯仁將她的詩詞編輯成書,題名《肅雍集》,后幾經戰亂波折,亡者過半,僅存詩150首。
遍讀允端詩詞會發現其文風與陶翁極其相似,受其影響頗深。如她的古體詩《陶令歸來圖》,其中“我愛陶彭澤,放浪形骸外。賦辭歸去來,此中有深意”兩句表達了允端對陶翁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的推崇,對陶淵明能不圖名利,安于閑適隱逸生活態度的贊揚,中語言雖然簡潔,但一目了然,看出詩人尚慕高潔隱士。允端的詩歌創作不拘于自娛,而是滿懷利名意識,“懼湮沒而無聞,用寫別楮,詮次成帙,藏諸家塾,以示子孫。”她的詩歌與時代背景、社會大環境相關聯。女子喜好風花雪月是亙古不變的,因此詩作中也常常有體現。鄭允端是不屑一顧的,她堅信詩詞絕不僅僅如此,而需鞭辟時政、療救人心。她十分重視詩歌的教育性,如《肅雍集·題詞》中寫道:“今抱病彌年,垂亡有日。懼湮沒而無聞,用寫別楮,詮次成帙,藏諸家塾,以示子孫。”這倒是允端值得稱道之處。她的《擬搗衣曲》中也有表明了元代婦女深明大義、支援邊防的崇高品質的詩句:“封裹重重寄邊使 ,為與夫君奮忠義。好將勛業立邊睡,要使功名垂史記。”詩中的婦人不辭辛苦地為從軍邊陲的丈夫縫制寒衣,詩文著重描寫了制寒衣的過程,婦女不辭辛苦,只為了激勵丈夫斬將立功,名垂青史。詩人寫這首詩,有多個方面的意圖:一方面,這是作者對國家大事的關心,對于保家衛國的人將士及其家屬的行為的贊揚;另一方面,也寄寓了鄭允端渴望參與社會生活并有所作為的意圖。《將軍出獵圖》寫景高遠廣闊,詩中所描寫的將軍也是氣宇不凡,虛懷若谷:“八月霜風野草枯,將軍較獵過灤。短衣疋馬非吾事,坐對晴空看畫圖。”詩文視野開闊,立意高遠,沒有一般女性詩人的脂粉氣。
鄭允端作品中也不乏體現她心思細膩,觀察入微的一面,在《哀李處女》中,以“燕子不來春自老,一庭風雨又黃昏”兩句描寫日夜變換、春秋輪轉等自然景象來感嘆時光亦逝、光陰荏苒的憂愁。還有《傷春》《落花》等閨閣之作,但是我們從她的詩作中能感悟最深的仍是她能夠用冷靜淡然的目光來審視人生、對時政的關注、對戰亂的擔憂不安,同時又對陶淵明安逸閑適的隱逸生活追求向往。鄭允端也有描寫閨閣日常生活的詩詞,但她少寫閨閣幽怨、憂思,她往往能夠寫出別具一格的詩詞,如《贊豆腐》,詩著重描寫了生活日常見的豆腐,用詞精致,角度新穎,用典恰如其分。此詩將豆腐的主要制作流程交代清楚明白,從原料的摘種、磨漿的經過、煮漿的注意事項,到豆腐的定型,一應俱全,并用典故寫出豆腐的顏色、味道、口感,從而凸出它的色鮮味美。鄭允端寫這類寫物寫景的詩詞,用詞典雅,用典精妙,文風與陶淵明的閑適灑脫十分相似,她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烽煙四起的戰爭,身為一個女子,她無法上戰場殺敵,也無法改變現狀。在無奈與失望之下,她想效仿陶淵明,隱居山野,過閑適安逸的生活,吟詩作畫,種田織布,不問俗世。這是她的人格理想在她的詩詞中一方面理想的體現,因為人的思想是復雜而多方面的。鄭允端時常會寫記憶中的故鄉情景,這些詩中寫的是美景,抒的是樂情,記憶中的故鄉始終是美好沒有憂愁的。生活中的不如意,家庭生活上的壓力,社會動蕩帶來的不安,使允端身處困境,難以解脫。她希望能夠回到過去安定美好的生活,希望戰爭沒有發生,希望自己能夠回到年少時無憂無慮的生活。
鄭允端能夠成為元代女性詩人中的大家,其獨具特色的教化詩功不可沒,《吳人嫁女辭》就是其中的佳作:“花落色衰情變更,離鸞破鏡終分張。 不如嫁與田舍郎,白首相看不下堂。”
當時吳中一代尋常百姓嫁女,紛紛攀結達官顯貴,一時形成風氣,允端認為此風不可長,并認識到這樣做“雖夸耀于一時,而終不得偕老。”于是寫了這首詩來勸解他人,發人深省。
鄭允端的詩體現了她曠達的心境以及清醒深刻的歷史觀,她的詩詞既有傳統女性詩歌的特征,更多的體現的是對傳統詩歌題材的改革。她的詩風不同于其他人的哀怨婉轉,總透著女學士的大局觀,詩詞立意深遠,不拘一格。當然,這也與她提出的“鏟除舊習,脫棄凡近” [1]的詩歌主張相印證。
孫淑,字蕙蘭,她是元代后期著名詩人傅若金的妻子。自小熟習琴棋書畫,茶藝女工,常幫助諸母準備飲食,對父母十分孝順。他的父親大多讓孫淑習讀孝經、烈女等書籍。孫淑詩僅存一卷,名《綠窗遺稿》,存詩數量為18首,斷句26則。傅若金于泰定五年創作的《故妻孫碩人殯志》,寫孫淑在23歲時不幸早逝,當時他們結婚還不足半年。等到她長大成人之時,慕名而來的青年才俊眾多,其父不應允,最后將她許配給了傅若金。
孫淑自幼喪母,自身不曾學過詩詞,只是在其弟學習時取了書本自學,卻能詩,所作詩往往耐人品讀。她不常寫詩,也時常自毀其稿,家人只得偷偷收取保存。孫淑深以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不愿在詩詞上下功夫,她的才情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她自身限制了。當然也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女子足不出戶者甚多,做不到見多識廣,這也是孫淑詩詞立意不夠深遠的一個主要因素。
從總體上看,孫淑流傳下來的詩詞與傳統女性詩詞一般無二,多寫感閨怨愁思、多寫感春傷秋,這是她的寫作風格,如:“昨日翠帷新病起,滿簾飛絮正愁人。”描寫了殘春的寂寞,寫了她晚春的慵懶,不直寫殘春的冷寂,自己的春愁,只寫自己生病剛好,看什么都帶著一絲愁緒。她善寫春愁,她的這一詩風與她晚婚,且婚后不足半年就去世不無關系。同時孫淑的身上幾乎具備了傳統女性的一切特點,賢良淑德、感春傷秋、藏于深閨,以及因為三綱五常對女子的束縛,使孫淑的視野只局限于后院那一小片天地,詩詞題材便顯得單一,同時無法做到立意深遠,她的人格理想也因此深受束縛。雖然孫淑詩詞與傳統女性的詩詞題材一般無二,然而她的詩風雋永、用詞典雅、用典新穎。
從孫淑作品看,首先她熱衷追求閑適安逸的生活,但寫得新穎脫俗,別具一格。如“小妹方才習孝經,可憐嬌怯性偏靈。自尋女誡窗前讀,嗔道家人不與聽。”全詩寫閨閣內院的趣事,所寫小妹性格可愛,面露嬌羞,性情靈動,生動的描繪了一位傳統環境下的閨閣女子,她的日常生活的場景也被描繪的生動活潑。可以看出描寫的生活場景趣味橫生,人物生動可人,或許是追憶過往的美好回憶、或許是期盼未來的安逸生活,因此寫作這首詩來寄托追求閑適安逸生活的渴望之情。
其次,她向往美滿夫妻生活。孫淑的許多詩詞都是寫景抒情,和其他女子一般,詩中常寫孤寂、落寞之情,因夫妻生活。或許孫淑婚后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并不像原先作為少女那般的自由自在,因時常獨自一人,無人慰藉,日積月累,心中難免幽怨感傷。故詩人常幻想美滿的家庭生活,夫妻和睦,妯娌融洽,相夫教子,安享百年。這便是她主要的人格理想。孫淑很多詩詞大都寫日常所見所感,用所見之景和所感之情,來抒發深閨女子的孤寂、哀怨之情。如《綠窗遺稿其九》:“小窗今日繡針閑,坐對銀蟾整翠鬟。凡世何曾到天上,月宮依舊似人間。”本詩雖缺乏創新,題材還很老套,但終究在女子所做詩詞中也算出眾的了。求而不得謂之苦,出嫁的女子自古以來都是希望家庭美滿,兒女成群,夫妻和睦的。而孫淑作為傳統教育下生存的女性,對丈夫的不滿是無法埋怨的,心中的苦楚無處宣泄,因此以詩抒情,一瀉心中苦悶,一寫對美滿夫妻生活的向往。這也是傳統女性普遍通有的理想。
同時也可以看出,孫淑詩詞風格的單一性,皆為女子閑愁。雖然文詞清新脫俗,但立意不夠深遠。孫淑同時也是當時絕大部分元代女性的代表典型,她們接受了元代理學思想的教育,深諳傳統女子的為人處世。她們由于對外界接觸很少,受教育程度不高,視野不夠寬廣,對社會大環境接觸關注不夠等諸多缺陷,她們的詩詞往往可供寫的素材就很少,立意也往往比較淺顯,她們所顯現的人格理想多安于生活,喜安逸閑適。
個人認為,鄭允端和孫淑人格理想的極大矛盾和差異源于元代婚姻開放風氣下的影響不同。鄭允端就是深受元代開放的風氣影響,她區別于一般的傳統女性,有感而發,希望自己能夠破除陋習,字字珠璣。確實振聾發聵,令人警醒。而孫淑則受傳統的理學思想影響,因此她常毀棄自己的詩稿,仆人勸她,她說:“偶適情耳,女子當理家,以致其孝敬,辭翰非所事也。”
孫允端三十而亡,孫淑二十三歲而亡,可謂紅顏薄命,這是她們的不幸,但她們又是幸運的,她們用詩作使后人記住了她們。明清時期,她們的名字和作品常出現在評價女性的著作中,《宮閨氏籍藝文考略》中還有對二者異同的比較:“昔濟尼云,謝夫人有林下之風,顧家婦乃閨房之秀。比擬孫鄭二媛,淑殆猶顧,鄭乃如謝云。”[2]其實,不難看出,孫淑雖堅守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并不迂腐,時常能從她的詩詞中看出她的小女兒情態。鄭允端則更像現代的新時代女性,敢想敢做,又充滿著智慧,她作品文風多變,作品題材多樣,不難看出她豐富的人格理想,她追求閑適安逸的生活,她批判社會的不良之風,她追憶過去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偉.元代題畫詞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04):66-82.
[2]渣洪德.元代文學文獻與元代文學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2011(04):52-66.
[3]程麗. 元代女性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