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葉銀珍
摘要:網絡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消極附屬品,網癮便是其中之一,是網絡嗜好的一種變形,網絡偏好的不正常表現。因此,本文作者利用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對高校網癮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網癮的現狀,多途徑地分析網絡成癮的原因,針對網癮產生的一些不良后果,探索科學的閱讀療法,正確地引導學生閱讀,樹立正確的“三觀”,達到閱讀療法干預心理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療法;高校網癮;學生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8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58-02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信息技術持續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傳播媒體,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高效、快速、廣泛”是網絡的顯著特征,為大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網絡生活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部分學生對網絡工具并沒有正確的認識,生活、學習等方面反而受到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就網癮而言,是由于過度依賴、喜好網絡產生的一種心理疾病,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傷害。因觸網絡引發的網絡成癮癥、網絡交往障礙等已成為心理學、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干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性日漸顯現。為此,高校借助豐富的圖書館資料,優化利用閱讀療法,通過不同途徑,對網癮大學生進行了綜合干預,具有較高的效果。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
網絡成癮簡稱為“網癮”,國外被叫做互聯網成癮綜合癥(IAD)、病態網絡使用(PIU),屬于現代社會的一種心理疾病,和吸毒成癮類似。據2010年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數據顯示,玩網游人群中,24-30歲年齡段人群占 525%,文化水平分布中,本科占51%,研究生占83%,日均花費時間在3小時以內的用戶占567%,而在8小時以上的用戶占83%。由于長期沉溺于網絡世界,導致學生身體狀況欠佳、學習成績下降,因學習成績不良被留級、退學,上當受騙、自殺、被殺等現象普遍化,甚至影響家庭、社會的和諧。就學生網癮來說,其原因并不是單一的,體現在不同方面,比如,家庭、社會、個人。
1尋找精神慰藉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社會競爭日漸激烈,社會對人才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學生學業負擔日漸加重,心理上承受著重大的壓力。在壓力面前,一些學生缺乏面對的勇氣,想要逃避現實,而隱匿性、開放性等是網絡的重要特點,網絡成為他們傾訴、宣泄自己不良情緒的重要地方,被他們稱之為“精神家園”。這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遭受著各種挫折,精神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網絡便成為他們尋求寄托、宣泄、超脫,尋求精神慰藉的場所,可以緩解他們的壓力,獲取內心的平衡。一旦網絡虛擬世界滿足了他們的心理訴求,便會強烈依賴網絡,沉溺于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和現實生活產生隔閡。隨之,網絡便成為他們新的精神支柱。
2尋找交流傾訴
就新時期大學生來說,獨生子女特別多,上大學之前基本沒有離開父母,加上父母過分呵護,生活鍛煉的機會特別少,獨立生活能力較低。但在大學里,很多事情都需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很多問題都要自己解決,大大增加了他們的壓力,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并不愿意向身邊的同學傾訴,網絡便成為他們尋找心理慰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一些性格內向、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的學生,經常和所謂“網友”聊天,在虛擬的世界中學生總能找到互相傾訴的對象。長此下去,學生就對網絡產生了依賴心理。
3.尋求自我實現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借助網絡,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加上虛擬世界中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游戲,可以實現身份轉換,可以實現他們潛意識中很難實現的愿望,成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成為的人,獲取現實中無法獲取的東西,將給他們帶來無法比擬的快樂。但一旦離開網絡世界,這種快樂也就隨之小時,導致很多學生沉溺于網絡中,不愿意回到現實生活中,逐漸成癮。
二、閱讀療法對網癮學生心理干預的重要性
俄國文藝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凡是好書,必定會在讀者心中喚起對真、善、美的向往。”法國作家雨果也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作為一種精神動力、道德源泉,好書有著深沉的內涵,極大的穿透力、感召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特別是人文素養。閱讀療法可以幫助網癮學生樹立“自尊、自重、自愛”的生命價值觀,正視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種挫折,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充分展現生命的價值。閱讀療法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引導他們走進科學的生命教育天地,認真閱讀相關方面的期刊,比如,感恩、法制、責任,在閱讀的世界中不斷探索生命的“真諦”,正確認識人生百態、時勢萬變,積極、樂觀地生活。此外,閱讀療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他們的認知、實踐、社會適應等能力,有利于社會和諧,幫助網癮學生擁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更好地融入到家庭、社會中。
三、閱讀療法對網癮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
1.閱讀療法和心理咨詢結合
高校可以在圖書館中設置網癮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每周定期到圖書館坐診,也可以優化利用先進的技術,借助圖書館數字化平臺,在網上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咨詢活動,加上網上心理咨詢具有其匿名性,可以讓網癮學生更好地表露自己,信任咨詢人員,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咨詢人員也能全方位了解網癮學生,開具具有針對性的“圖書處方”,排除他們心中的淤結。如果屬于交際困難而沉溺網絡,咨詢人員可以推薦他們閱讀這些類型的圖書,《八分鐘交友》《演講與口才》,如果是因為失戀、考試發揮失常,可以閱讀這些類型的圖書,《極限人生》《老人與海》,如果因缺乏正確的人生目標,可以閱讀這些書籍,《哲學與人生》《誰動了我的奶酪》。借助科學的導讀服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拓他們的知識面,陶冶情操,逐漸緩解他們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2.閱讀療法和文體活動融合
一般來說,大部分網癮學生都不具備較高的自我約束能力、時間控制能力,孤僻、不合群,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為此,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構建多樣化的社團,比如,文學社、傳統文化協會,吸引網癮學生注意力,參與其中,對其展開針對性的分類導讀,網癮學生只需要點擊進入,便能閱讀這些社團所提供的各類書籍。高校還要定期優化調整讀書方案,比如,針對喜歡古典詩詞的學生,設立《唐詩宋詞》周日讀,還可以聘請專業的教師定期到圖書館講解經典古詩詞,讓網癮學生相互討論,并將討論結果發布到圖書館等網頁中,吸引讀者與之互動,活動結束后,還可以講他們的討論文整理成冊,成為圖書館中的藏書。此外,構建的社團可以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文體活動,比如,征文比賽、讀書節,改善網癮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人際關系等。
3.閱讀療法和社會實踐融合
圖書館可以豐富網癮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幫助他們逐漸遠離網癮。作為一種心理體驗,閱讀可以促使網癮學生和不同類型的作品產生共鳴,幫助他們重塑“三觀”,而這正是閱讀療法的魅力所在。高校可以對網癮學生實行館員制,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圖書館一系列實踐活動、各項業務工作,比如,模擬實驗軟件、協助開發網頁,逐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他們的獨立、創造意識等,逐漸遠離網絡,學會自我導讀,有效解決遇到的心理問題,擁有健康的心理。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網癮學生心理干預方面,閱讀療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走出自我,融入社會,學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有效解決情感、意志等方面問題。在心理干預過程中,高校要全方位分析網癮學生特點,優化利用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將閱讀療法和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閱讀療法的作用,幫助網癮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三觀”,擁有更多優秀的品質,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艷,黃曉鸝.基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閱讀療法研究進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04):154-157+163.
[2]肖紅琳.我國圖書館界閱讀療法研究評述與展望[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04):25-28.
[3]黃曉鸝.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3(09):30-33.
[4]王麗艷.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對網癮大學生綜合干預的探討[J].高教論壇,2010(10):126-129.
[5]方敏.論高校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干預[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72-7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