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含 唐海龍
摘要:議論文的篇章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比較綜合的一項活動,它需要語言、思維、邏輯合為一體。由于它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在語文教學中變得日趨重要。其中,在寫作教學中出現的篇章銜接詞對于高中生來說尤為重要,往往學生在結構、素材和語言三方面出現寫作困惑,都來源于一個共同點銜接問題。本文以詞語銜接詞為研究對象,在議論文的片段式訓練中,對學生的銜接詞的結構-解構-建構進行策略研究。盡量使銜接詞能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幫助學生的文章一氣呵成、層層遞進。
關鍵詞:銜接詞;片段式議論文;語文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73-02
寫作正如一座要建立的大廈,很多教師在教學生如何構思,如何建立框架,而對學生最感困惑的“怎么寫”,教師卻很少顧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導。[1]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建立框架,而且要幫助學生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語言脈絡,從而打開寫作之門的鑰匙。
一、議論文現實寫作困惑的反思
近期在學生寫作困惑的調查中,面對98名學生的寫作問題進行分類整理,我們從中能發現問題并不在宏觀框架上,而是集中在微觀的結構問題。問題大致分為四類:審題立意、結構、素材和語言。其中,除了審題立意以外,其他三類都涉及到微觀問題。
1.議論文寫作結構銜接的缺失
在議論文寫作中,結構問題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宏觀上文章的結構框架,另一種是微觀上片段詞語和句子的銜接結構。其實,教師常常教授學生寫作思路框架的方法,而寫作微觀的結構問題沒有有效解決。從調查中,整理出兩個問題,問題一:不會寫過渡和銜接性的句子或詞語。問題二:結構不清晰,論述沒有重點。由于結構銜接的缺失,學生缺少微觀寫作的方法,從而使寫作難以進行。
2.議論文寫作素材銜接的缺失
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看似觀點與材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學生在兩者之間的聯系上出現了困惑。問題一:積累很多素材,但是無法把素材與觀點相結合,且靈活運用。問題二:無法把素材寫深刻,不具思辨性。由于缺少有效的銜接,致使素材與觀點出現脫節,學生對素材理解不深刻,出現套用等現象,制約著文章脈絡的連貫性。
3.議論文寫作語言銜接的缺失
在議論文寫作中,語言奠定文章的基調。呂叔湘認為:寫作是言語活動,既然言語是交際的工具,那么,寫作就是作者和讀者“雙方的事情”。寫作是傳情達意的活動,情意只有被對方接收才算是通達。[2]然而,語言看似簡單易行,對于學生來說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問題集中在三個上:一,語言錘煉不夠精美;二,語言組織不好、表達不清;三,文采不夠,語言平民化、大眾化。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語言常常出現無法教,而學生也出現無從下手、無話可說,[3]它本應該是水到渠成:心由事所思,情由事所感,但是事實上事情的描述與情感的體會,學生是可以表達出來,就是說不清楚,常常出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從而語言變得貧乏。
4.片段式寫作銜接要素斷裂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比較綜合的一項活動,語言、思維、邏輯看似是三個個體,但是要想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需要把三者共生共榮、同步發展[4],從多方面去考察學生寫作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有難度的活動,但是更為艱難的是,讓讀者能看懂自己寫的文章,并且條理清晰,結構清楚,這就需要重新審視三者的關系。
二、片段式寫作銜接詞的構建
銜接詞的出現是在本世紀六七年代。60年代,話語語言學崛起,同時作為語言研究方法的“話語分析(篇章分析)”也隨之興起。70年代,語篇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5]然而,使它真正走進人們視野的是來自韓禮德和哈森的《語篇的銜接》,越來越多人對語篇的銜接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使銜接體系逐步完整化。但是在中國研究此問題主要集中在近半個世紀中,雖然人們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卻很少研究中國語言銜接問題,多數是外語的語篇銜接,這就需要人們進一步深化與研究。通過學生的寫作困惑,我們發現結構、素材和語言是學生面臨的三座大山,但是這三大類問題卻有個共通點,就是銜接問題。由此,為了解決此問題,對片段式寫作銜接詞進行構建。
1.片段式寫作銜接詞的結構
銜接詞在議論文中的應用有很多,其中提取文章結構銜接詞與片段轉折銜接詞。在心理學上,教師至少要教授學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師給予學生作文結構,讓學生通過仿寫的方式,尋找自己的結構與語言脈絡,從而通向獨立創作之路。
首先,教師在選取五篇文章,讓學生尋找去尋找寫作銜接詞。分別為《探索一種優雅的網絡寫作》《美的奧秘》《行合乎心》《視界決定境界》《傷痕孕育成長》。例如:桫欏《探索一種優雅的網絡寫作》第二自然段中,學生找出文章結構銜接詞:“也有此一說、怕不盡然”和片段轉折銜接詞“究竟是……還是……、則、為什么、不是…….也不是……、但……又、或者……或、甚至、同時”。從中我們能找出銜接詞。文章層層遞進,銜接詞靈活運用,讓學生感受銜接詞的重要性。
表1五篇議論文銜接詞統計表
結構式銜接詞轉折式銜接詞五篇文章2657其次,教師拿出往屆的優秀范文,讓學生進行學習,從而掌握銜接詞的運用。例如,在學生習作中《態度——樂觀》的片段:
這一敘例語段,采用了總分的結構。其中列舉陳一冰例子來證明論點。第一部分以小標題形式簡要開頭,運用到銜接詞“卻和仍”;然后用一句話進行簡要概括,通過銜接詞引出論點,涉及到“只因……但……、不但……而且……”。第二部分由于例子和論點之間缺少分析語言,需要展開議論,引出分論點,對于“陳一冰為什么能樂觀、堅強”進行原因探究,從而架起事例與觀點的橋梁,運用到“使、就、而是”。第三部分,點明片段中心,進行總結,涉及“的確”這個結構銜接詞。第四部分,通過論點和論據的論述,對事例進行反思,由表及里地進行深刻探究,從而揭示論點,使文章更具說理性,涉及到“反觀當下、由于、難道、可能”。通過銜接詞使看似不相關的個體,卻在銜接詞的作用下變得相關。四個部分的結構邏輯順暢,層層遞進,不斷深入。議論文再也不是論點加素材,而是通過銜接詞進行定向轉述,有序地進行文章表達。
其實,如果文章通過銜接詞使微觀結構調整好,就能看得出語篇的邏輯,結構邏輯順暢,文章片段就如行云流水;如果文章通過銜接詞使素材與主旨做好恰當的連接,并且做好了定向轉述,素材再也不是人物介紹般枯燥。同時,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出現語序不順、說理不清以及出現好詞好句的堆砌等問題都是缺少銜接詞的調控。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銜接詞就會使整篇文章讀來既有思想、又有文采,思路自然是非常清晰的。[6]
2.片段式寫作銜接詞的解構
當仿寫已經進入一段時間后,需要學生從中取其需要,用于自己的文章,從而形成自己的語言脈絡。例如,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作文訓練后,開始發現學生出現作文解構現象,從而以一位學生進行統計,尋找個人寫作特點,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自己的作文結構。
下面以學生的作文《人生似水,萬物生長》為例,來看看如何把銜接詞用到作文中,從而形成片段建構。“仙人球不會因為缺水而死去。正如少年時期的季羨林,當時的他條件艱苦,卻不甘愿貧苦一生,牛棚讀書,只為追求知識,渴望文學的他直到生命終結那天。
依然甘之如粟,是什么讓他克服障礙?我想是他的勤勉之心吧。對文學,對知識的熱愛超越一切,他用自然完美的詮釋了他的一生,直到離開時,他都在讀書。學習是無止境的,他的成長沒有依靠任何人與事物,完全靠著自己走到今天。正如仙人球一般,沒有水生長在炎熱的沙漠中,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縷綠光照亮人生的路,是頑強不屈的信念,引導著他的生長,是愛結束了它的生長、是炙熱的心延續了他的生命,他并沒有離開我們。相反,他一直陪伴著我們每個人生長。”
第一句開篇用比喻論證的方式引出話題,確認觀點:用仙人球暗示著第二句論據中人物的精神品質。然后第二句用一句話概括人物的主要事件。一般情況下,在這個部分學生會把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全部“脫口而出”,這樣的文章顯現出平白如水,無波瀾起伏。這個部分用一句話概括使文章似乎戛然而止,但是事實上通過銜接詞和疑問句使文章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第三句通過銜接詞使片段進入細節論述中,從而表現小論點中心。第四句把小論點與主論點相結合從而形成文章片段。這樣,文章其實是有四個部分組合而成,每個部分由明顯的銜接詞分隔開,內容又層層遞進,使文章更有可讀性。學生在結構式的仿寫中,已經開始脫離出來,取自己需要,用于自己。其中可以清晰看出學生著重描述第一層與第二層,而從中舍棄第三層與第四層。
利用銜接詞可以很好地使文章看出脈絡、層次。這又有別于模板作文機械地照搬照抄,出現論點與素材的脫離,語言和思維分離,然而層層語言都是作者自己搭建形成的,使觀點逐漸深入,深入人心、觸動心靈,不會出現詞不達意、邏輯混亂等現象。這種思維法的建構調整原有的結構,就會使文章呈現條理性和邏輯性。這樣結構式的文章能使學生在短時間里寫出一篇不錯的作文。
3.片段式寫作銜接詞的建構
通過五次習作后,對各個學生寫作中銜接詞的情況進行了逐人列表統計,以分析學生銜接詞掌握情況。這里以一位于同學的統計結果為例,發現在結構式銜接詞中習慣用“我想是他……”“不得不說”“的確”“顯然”“可見”。在轉折式銜接詞中習慣用“因而”“如果……又……”“而是”“也許……只是……”“使”以上詞語在五篇習作中都有出現,可以認為這就是這位學生的語言脈絡的建立。
表2于同學五篇習作銜接詞統計表
名稱結構式銜接詞轉折式銜接詞銜接詞重復頻率56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常用的語言脈絡,在習作的訓練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自己常用的銜接詞,并且形成自己的語言邏輯。
通過銜接詞的構建,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在結構、素材和語言方面的寫作困惑。同時,作文是語言、思維、邏輯的融合,它是一篇議論文的出發點,也是議論文的落腳點。在片段式寫作過程中銜接詞是建構作品的筋骨,使人讀起來不但感到言之有物、有理、有嚼頭,同時使人讀起來在不知不覺中明辨是非,催人奮進。片段式寫作用好了銜接詞,就會使文章邏輯性強,千萬別求大、求多。這個過程是螺旋式上升,又是質的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四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3]秦志敏.作文教學中怎樣使學生有話可寫[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0):34-35.
[4]張亞兵.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中學語文旬刊,2013(02):26-28.
[5]向瓊.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研究淺析[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0(01) :75-79.
[6]朱玲.名句的疊構與解構——例談“太極思維法”作文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4(09):56-57.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