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個追求學術的圣地還是一個為社會培養就業人才的場所?現在的大學很難回答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希望大學里能夠學到專業技巧,畢業后能夠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大學自身的要求又使得它不能放棄自己的學術追求。自己當初不幸或者幸運地被調劑到了某高校的歷史系,在大學中確實體會到了很多教授學術追求與人格的魅力,青年教師對于學生也十分認真負責。但是大家卻都因為歷史是一個低就業率的冷門專業而敬而遠之。如果不是當初的調劑,自己也絕對不會報歷史系的吧。
—陌上人如玉(讀第15期《大學,理想主義遠去之后》)
英國脫歐,在我國造成的輿論熱潮,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無論是公投前,還是脫歐已成定局后,彌漫在英國人民心頭揮之不去的沮喪與懊悔,遠隔千萬里也能被我們清晰地感應到。這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震撼。除了關注英國形勢及人民生活會受到何種影響,我們當然更關心此事對我們有何影響,會帶來什么啟示。對于前者,仍需時間見證;對于后者,我們應當有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即認清世界發展趨勢,順應和利用好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潮流,內外兼修,強大自己,這才是正途,而不是相反。
—甘如飴(讀第15期《英國公投之后,沒有出路的出路》)
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自身的學術追求,而且要有社會責任感,敢于發聲。而社會也應該要有能容納各方聲音的氣度。倘若學者的發聲,在周圍人眼中逐漸變成一個另類,那是這個社會的包容性還不夠。不過發聲一定要慎重,要講究事情真相的掌握程度,講究說話藝術。如果沒有深入了解事情始末就輕易發聲,或者言語過于尖銳,將對方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都很容易對其他人造成傷害。
—吳潔(讀第15期《陳偉:在說與不說之間》)
人們對于社會,傳統的認知是在生活實踐和媒體報道的社會事件、公共政策中不斷形成的。但是現在網絡對人們對現實的認知形成了一定的沖擊。首先網絡信息的把關與傳統媒體的把關差異巨大,以至于什么奇葩、真假不定的信息都能出現,再通過數據分析的聚合,APP社區的再整合,使得我們對于現實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以至于會有“某一時期某某案件層出不窮”的假象等等。網絡的虛擬不僅僅在技術層面上,“網絡事件”構成的擬態環境則是對社會的虛擬呈現。有的人已經開始逃離互聯網,逃離這個無奇不有的世界,怕的是年輕一代的認知是直接從網絡起步,他們如果把這種非常態的世界理解為常態,一旦三觀形成,則不是課堂上可以輕易糾正的。
—Respect(讀第15期《網絡時代已無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