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貴
朗讀作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自古以來就受到了重視。明代教育家朱熹曾經說過:“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保ㄖ祆洹吨熳蛹矣枴罚┩砬逯爻荚鴩诮o其子曾紀澤的信中提到:“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家訓·字渝紀澤》)朗讀受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同樣高度重視朗讀教學。在吸收前人論述的基礎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作了更深刻的闡述,把朗讀教學提到更高的地位。在“課程目標”、“實施建議”、“評價建議”部分都作了相應的表述。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提出了“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和“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出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標。這些表述表明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學生朗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朗讀教學的作用給予充分認可。
反觀當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我們發現朗讀教學受到嚴重的輕視,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朗讀教學目標。我們聽到的不是以往課堂上瑯瑯的書聲,而是教師此起彼伏的講授聲音。教師以講代讀,以練代讀;學生聽而不讀,練而不讀。盡管教師講得津津有味,而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其結果是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非但沒有得到提高,反而下降了。此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筆者試圖從朗讀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方面進行探討,以喚起對朗讀教學的重視。
一、用“心”:眼腦口耳四者并用
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朱子家訓》)可見,朗讀最關鍵的就是要“用心”。
用心的首先應當是教師。
教師用心則要在思想上要重視朗讀,持之以恒;今天想到了朗讀的重要性,便要求學生整堂課朗讀;明天忘記或者沒有興趣了,便又重新回到以講代讀、以練代讀的老路子上來,這是沒有效果的。因此,教師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要落實到位。
當然,用心的不僅是教師,更應當是學生。
現代心理學表明,朗讀的心理活動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其程序是眼——腦——口——耳——腦。學生在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腦的中樞神經,增加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大大強化對語感對象——課文的理解。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只有多種感官都被積極調動起來,才能取得非同尋常的效果。
二、激“趣”: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巴甫洛夫心理學觀點認為“青少年學習目的、意志與興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實際教學中,中學生對語文課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其癥結就在于教師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朗讀教學也是一樣的,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如孔子所說那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熂ぐl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對朗讀產生“好之”、“樂之”的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才能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
三、悟“情”:感悟詩文潛在的情感
教師要求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僅要自己朗讀得有感情,還要讀出詩文本身蘊含的情感,將作者的喜怒哀樂充分地表達出來。
一位著名作家在回憶他讀中學時語文老師上林覺民的《與妻書》時寫道:“她在簡要地介紹了作者和解釋了‘絕命書一詞后,對課文內容未作任何分析講解,就開始用她沉靜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我們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一片唏噓,竟至‘放聲哭泣”。這就是朗讀教學“悟”情的魅力所在。
在教授《琵琶行》的時候,我播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雅坤的配樂朗誦錄音。雅坤聲情并茂的朗誦,很好地將那秋風瑟瑟的江邊的送別的感傷、琵琶女彈奏的音樂傳達的聲聲悲情、音樂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訴說的凄慘、音樂引起的詩人同病相憐的悲傷傳達出來,深深地感染了學生。
實際上,聲情并茂的朗讀,要遠勝于枯燥乏味的講解。朗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使得學生不用等老師的講解,就能夠很好地體悟了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在朗讀中,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四、賞“美”:領略詩文蘊含的美感
俄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感是和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笨梢?,朗讀可以引領學生領略詩文蘊含的美感的。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更加明確地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倍鴮徝澜逃齽t要借助于形象思維。美和形象不可分離,離開了具體形象,美就談不上。
在教授《荷塘月色》時,在學生自讀之后,我播放錄音給學生聽,并且,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想象,將聽到的抽象語言變成自己直觀的形象,最好通過自己的語言將想象到的畫面復述出來。如此反復,學生就會漸入佳境,仿佛置身于如詩如畫的荷塘邊,看到了如“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荷葉和那零星點綴的荷花,聞到了縷縷的荷香以及荷塘里浮起的薄薄青霧……面對如此美不勝收的荷塘景色,學生自然能夠深深地感受到自然美了。
在教授諸如《再別康橋》一類的課文,教師更應當將朗讀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感受詩歌的語言本身所具有的音樂美,進而領略其中的意境美。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從朗讀中欣賞課文中藝術形象的優美,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妙,進而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五、議“評”:評價激勵學生朗讀
在課堂朗讀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忽視議評這一環節,對議評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往往只是簡單的一概而論地評價說“你讀得不錯!”“你讀得有感情!”“你讀得真流利!”諸如此類。教師這一做法,非但沒有收到議評應有的效果,反而會挫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實際上,議評能夠很好地激勵學生有熱情地朗讀,當然,更能提高學生的朗讀的水平。不過,我所說的議評絕不是這種簡單地區分朗讀者的高低優劣,而是要突出議評的檢查功能和反饋調節、展示激勵、反思總結、積極導向的功能。比如我們讓一名學生朗讀《赤壁賦》第二段“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如果學生讀得很好,我們就可以這樣評價“讀得真好,我能夠感覺到簫的音調悲涼、幽怨”,此種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思考理解文本的深層的含義,更對其他學生學會評價別人朗讀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果學生朗讀失敗,教師也不能一口否定,要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引導,維護學生的自尊,避免傷害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引導學生相互議評,讓朗讀失敗的學生明白自己何處出現錯誤,應當如何改正;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并且,盡可能地讓該生第二次朗讀,使其能夠領略到朗讀成功的喜悅,進而提高朗讀的信心,不斷地提高朗讀的水平。
所以,學生讀后,教師要及時地給予明確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并且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哪個地方讀得好,哪個地方還需改進?!澳阕x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達出來”諸如此類的評價語,對朗讀技巧作了精確的分析,學生朗讀起來也會有章可依,朗讀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我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大膽地大聲朗讀,讓瑯瑯書生滿課堂。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樂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