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貞國
《化學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為五個一級主題中的第一位,貫穿于所有的單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然而,實現這一轉變,對任教多年的教師來說,可以說是經歷一場不小的變革。雖然教師們多次參加學科培訓,但真正實施起來仍然很難扭轉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束縛,一時還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教學的實施,由開始嘗試到初步運用,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筆者認為探究性教學首先應從創造性處理教材、設計出有效的探究性活動開始。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想法,談談化學課堂探究性教學的有效設計:
一、合理選擇探究內容
從教學內容中選擇出符合科學探究學習目標要求的、適合學生探究的探究對象。為促進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學生用原有的知識回答不了他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同時探究內容還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如:學習完酸和堿的性質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同學們可知道酸溶液中的哪種粒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呢?學生肯定能答出是氫離子。我們如何通過一個探究性實驗驗證你的結論呢?為學生準備稀鹽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試液、氯化鈉溶液、蒸餾水及部分儀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該探究性實驗。
二、合理制定探究目標
探究目標是探究性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在教學中起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結合課程標準制定出符合教學內容、符合學情的教學目標,設置好梯度,讓學生拾級而上,體驗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上述實驗中可將目標制定為:
知識目標:知道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會設計實驗驗證酸中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粒子是氫離子。
能力目標:通過實驗驗證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團隊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培養學生熱愛集體、敢于創新的美好情感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科學設計探究活動
在化學教學中實施科學探究學習的關鍵,是要有好的探究活動設計,學習不存在一個普遍適用的固定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設計的活動符合科學探究的本質,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更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猜想——解決問題遷移創新”,這樣才能使整個探究活動更有效果。
如:在上述探究活動中,先提出問題:稀鹽酸中哪種粒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呢?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稀鹽酸中一共有幾種粒子,把他們一一列舉出來,學生不難得出稀鹽酸中存在的粒子是:H+、Cl-和H2O;建立猜想:是稀鹽酸中的氫離子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這三種粒子同時存在于稀鹽酸中,我們又如何排除掉其它粒子,而確定是H+呢?通過這樣的設問,學生很快便能想到用排除法,把其它粒子排除掉,會設計出這樣的實驗:
這樣可以通過三個小實驗可以驗證出稀鹽酸中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粒子是H+。探究完成后,可以再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還能想到其它的實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讓學生再動腦思考,還有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師提供必要指導
教師不是探究性課堂教學的旁觀者,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是激發、鼓勵、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在探究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探究活動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讓學生思維更開闊、興趣更高昂,以保證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通過上述探究性實驗設計看出:探究性學習可以改變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學生情感交流和個性發展,通過體驗探究活動成功的喜悅,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具體策略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運用中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
【參考資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源縣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