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邢中有
我國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設想
楊明1,邢中有2
在《“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規劃》即將出臺,“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之際,社區體育需要對其發展模式進行新的定位和選擇,社區體育發展需要以促進“全民健康”和實現“健康中國夢”作為自身發展目標,由此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的結果。對社區健康營造這一概念進行闡述,同時借鑒發達國家及地區實施社區健康營造的經驗啟示,并經過邏輯分析、歸納和咨詢專家,對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概念進行分析。認為,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有多重特征,我國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難點在于:制度設計滯后,以“健康”為中心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治理結構尚未形成,社區健康教育及體育健康教育缺乏,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存在欠缺。提出建立健全制度,實施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完善社區健康教育及體育健康教育,采取多種保障措施推進模式實施及其長效運行等,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實施對策。
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體育;發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和維護全民健康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民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目標,由此衛生部等職能部門開始進行相關的頂層設計。2008年,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正式頒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2015年,《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2020年)》編制工作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發軔實施;在當前國家衛生計生委依據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所作出的“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規劃目標,開始著手研究編制《“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規劃》,標志著“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社區體育作為促進我國居民實現健康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應當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由此也要求社區體育在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對發展模式進行新的定位和選擇,推行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顯然是較為恰當的現實選擇,能夠促進“健康中國夢”的實現。
由于健康是人類自身生存及發展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而追求健康成為現代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標。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Alma-Ata宣言中指出,為使全球在2000年達到“Health for All”(全民健康)的目的,倡導世界各國能夠依據各自情況修改健康政策、健康服務的方向,強化社區組織的功能,以創造有益健康的環境。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是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經研究證實與缺乏身體活動有密切關系的“運動不足癥”型疾病[1]。有鑒于此,P.V. VAITKEVICIUS等[2]、S.JANE等[3]、R.PAZOKI等[4]國外學者進行運動介入社區的研究發現,運動確實能顯著提升社區居民健康。故而,運動對于社區居民的健康而言,是一種方便可行、成本低、效果好的生活方式介入。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推動運動健康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健康營造(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HD)就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如美國衛生教育暨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79)在發表的《Healthy People: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報告書中指出,以推動運動健康為主要內容之一的社區健康營造是開始于人們還是健康時,即能尋求社區發展與個人策略,以協助人們采取有助于維持及增進幸福安寧的生活型態。
本文對于世界衛生組織的《WHO Health Cities Project》,美國的《Healthy People: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Stanford Five-City Project》《Minnesota Heart Health Program》和《Healthy People 2010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Health》,日本的《Healthy Japan 21——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21st century》,以及臺灣地區的《社區健康營造計劃》等有關社區健康營造的計劃和戰略文本,依據前述的研究目的進行反復閱讀,尋找共同的類別或主題,并以宏觀的角度將類別或主題與有關社區健康營造的實際現象加以對照、比較或詮釋,認為所謂社區健康營造(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HD)是指,經由評估、社會調查等方式,量身打造符合社區的介入方案,以社區體育、社區衛生保健等多重策略方式,經由教育、社區組織、健康策略等多種組織、方式與渠道,協助社區推動大眾實現并維護健康的相關活動體系。
就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社區健康營造計劃、戰略及實踐所揭示的內容,本文認為,社區健康營造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特征。(1)創建公共衛生政策制度環境。社區健康營造作為一項圍繞廣大公民健康問題的系統工程,理應受到各級政府、各類非政府組織和廣大公民的關注,各級政府制定出各項公共衛生政策后,除了衛生部門,也需要體育部門來加以實施,其目的在于促使社會多元主體關注和實施社區健康營造。(2)營造健康支持環境體系。為有效實施社區健康營造,必須對社區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進行評估及改造,從而使社區居民獲得一個頤養身心、康健祥和的健康環境。(3)推進實施各類社區健康行動。社區健康營造工作的立足點在于社區,必須充分動員社區多元主體的積極性,發掘社區的各類健康營造資源,積極制定和實施各類健康營造的策略和計劃,幫助社區居民認識到自身的健康問題,并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社區健康營造過程中面臨的各項問題。(4)發展個人健康技能。社區健康營造提供各類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教育活動,幫助社區居民學習、掌握提高居民健康的各類知識及包括體育運動在內的各項技能,以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如此,能使得居民更好地控制自身健康行為,保護促進健康的社區環境,使人們不斷地學習健康知識與技能,以準備應對人生各個階段可能出現的各種健康問題。
本文依據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并借鑒發達國家及地區實施社區健康營造的經驗啟示,經過邏輯分析、歸納和專家咨詢,認為所謂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是指,在“健康中國”正式升級至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經由評估、社會調查等方式,量身打造符合社區居民健康狀況的、以體育為主要內容的介入方案,通過體質健康監測、體育健康知識宣教、體育技能傳授、運動處方介入等多重策略方式,經由社區體育組織、社區衛生組織、其他社區組織以及個人等多元主體,推動大眾實現并維護健康的方式、方法和路徑的統一體(見圖1)。

圖1 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示意圖
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有著多重特征。(1)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是一種行動策略和具體實施計劃,目的是促進并維護社區居民的健康,同時凝聚居民的健康意識、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將此健康理念落實并扎根于社區文化之中,促使居民實現健康并能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該發展模式其實是一種改變及塑造社區的過程,經由健康教育、體育活動、衛生保健、組織、環境及規范的改變,促使社區居民的意識、行為及生活方式實現全面健康。(2)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整合了政治、經濟、法律、衛生以及體育等多個部門的制度及健康資源,同時也對社區健康營造的資源籌集、組織、實施和評價等多個環節進行了有效的設計,從而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社區居民健康。該發展模式不僅是促進個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社會與政府的民生責任及社會發展目標,為此必須動員個人及社會的力量,強化社區行動,調整資源應用方向,擴充健康促進的范圍,才能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及養成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換言之,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不僅是打造一個健康的社區,也包括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為創建健康社區所推行的各種措施和活動,而這些行動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Promote)、保護(Protect)和維持(Preserve)該社區居民的身體、心理及社會3個層面的完全健康(All-round Health)。(3)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強調其實施的主體主要是社區居民。當前,健康被認定為個人生活方式與環境互動的產物,不再依賴于醫師或醫療服務,因而社區居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各項計劃與執行過程之中,并強調居民個人、家庭和社區應該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對于自身健康能夠履行應盡的責任。
3.1制度設計滯后
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社區健康營造實踐活動進行制度分析發現,有效推進社區健康營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與之相比,我國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存在制度設計滯后的難點。1966年,聯合國大會所通過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一般性意見)要求,締約國在其政治及法律制度中必須承認、保護公民的健康權,同時為實現公民的健康權最好制定和實施相關法律規定,頒布有關衛生政策及詳細的實施計劃方案[5]。(1)“健康中國2020”戰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的價值觀認識屬于制度的頂層設計層面,目前這些頂層設計對于公民的健康權利以及體育權利缺乏明確的表述。類似于“健康中國”與“全民健身”發展戰略的價值及總體發展目標,沒有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下來,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制定了《健康增進法》等相關法規,表明我國在制度的頂層設計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2)《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規劃》《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屬于制度的整體規劃層面,雖然《健康中國2020》戰略涵蓋了10個具體目標和95個分目標,但與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2010年頒布的第4代健康公民計劃——《健康公民2020:健康促進目標》所包含的42個健康領域、近600個健康目標相比[6],在目標的涵蓋領域、數量、量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3)社區體育以及社區體育的發展模式等屬于制度的布局設計層面,是頂層設計“在地化”的基層實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FRIEDRICHAUGUST HAYEK認為,社區發展所涉及到的具體事務決策知識具有鮮明的分散性和地方性特征,由此決定有關社區居民健康有效而適當的治理模式應為一種“地方自治”模式,需要當地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但目前,我國在布局設計層面仍然存在社會多元主體及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的問題。就體育領域而言,在當前“管辦不分”的體制之下,政府作為行政主體不管是辦體育、管體育抑或養體育,事實上都存在行為實體與程序法律制度的缺失[5]。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需要政治、經濟、法律、衛生以及體育等多個部門的協調、統籌及合作,但我國長期存在部門條塊分割,對多部門的協調、統籌及合作形成硬性約束。當前,衛生等部門與體育部門行政級別相當,但行政資源與行政權威當量不一致的非均衡格局將會導致該發展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各部門、各領域的制度難以整合。綜上,正是因為制度設計滯后,導致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缺乏相關行政程序限制及法律法規的硬性約束,政府部門對于健康以及體育資源的集權配置和部門分割領導導致社區體育服務缺乏多元主體供給,進而導致供給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等問題,由此本文認為,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若想成功實施,還需要有效的制度設計來加以支撐。
3.2以“健康”為中心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治理結構尚未形成
社區體育是公共體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完全或部分的非排他性(Non excludability)和非競爭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因而在性質上屬于滿足公眾體育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由此需要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以及公民參與。(1)非政府組織理論認為,在公民社會中,由于非政府組織與公民具有高效率的信息溝通渠道和資源募集能力,因而能夠及時響應公民的公共服務需求,成為供給公共物品的最佳機制。同時,由于非政府組織能夠有效凝聚社區成員有關健康等共同的愿景及理想,整合社區成員的力量實施互助合作,一起努力達成共同的目標,并且提供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且由于非政府組織成員重復性高,無形中增加了社會交流與互動的機會,由此使得社會交流和開放更為通暢。并且,非政府組織提供了更為便利和理性的輿情溝通渠道,即通過由下而上具有志愿基礎的非政府組織,是解決逐漸擴大的社會健康問題最適當,也是最具效率的方式。(2)依據公民參與理論,在我國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背景下,應在民主自治的理念牽引下,打破舊有的政府是供給公共服務的唯一主體的思想觀念束縛,認識到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甚至個人也可以是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主體。既存的各種跡象業已表明,自2008年我國開始推行“健康中國2020”戰略,但既往政府對于推進建設以“健康”為中心的多元主體社會治理結構并不具備強烈的意志及企圖心。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至十八大五中全則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由此“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從頂層設計層面,為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指引出新的發展邏輯主線,構建政府、非政府組織、公民以“健康”為中心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治理結構由此具有了現實必要性及可行性,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將會有多元化社會治理結構的組織支撐。
3.3社區健康教育及體育健康教育缺乏
社區健康教育是將基層社區視為實施健康教育的基本單元,社區居民以及其他人群作為教育對象,為實現社區居民健康,有組織、有計劃,并進行效果評估的健康教育活動及其過程[7]。由于社區健康教育能夠發動并引導社區居民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素養及行為,積極關注自身、家庭和社區的健康問題,自覺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因而社區健康教育在發達國家的社區健康營造過程中處于首要地位。與之相比,我國居民的社區健康教育活動普及率及成效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根據我國首次居民健康素養調查的有關數據,當前僅有6.48%的被調查居民具備“健康素養”,6.93%具備“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14.97%具備“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20.39%具備促成健康的“基本技能素養”。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健康素養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低齡及高齡人群健康素養水平較低等問題[8]。由此可以認為,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居民尚不具備基礎的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同時也缺乏基礎的健康行為及技能,從而導致健康生活方式缺失。事實上,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能否有效實施受到傾向、促成以及強化等3類因素的影響,這3類因素存在因果鏈的內在聯系。傾向因素是為體育健身行為產生提供理由或動因的先行首位因素,通過各類體育健身知識宣傳、講座、技能培訓等體育健康知識教育活動,能夠促使居民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健身觀、健康及健身知識,并能學習和掌握體育技能,從而使居民產生出強烈的運動需求感,進而激發產生參與體育健身的動機。但當前在我國,仍然普遍存在居民體育健身知識貧乏且教育薄弱的問題,如我國《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有關數據揭示,當前我國群眾的“健身”行為不一定導致“健康”的結果。其原因在于,當前我國社區體育參與者的健身科學化水平還較低,絕大多數參與者對于自身運動負荷的掌控尚停留在主觀感覺及判斷的層面,導致運動負荷普遍偏低,而且健身活動中缺乏力量和速度鍛煉,未向科學健身及醫務監督的層次及方向進行轉變[9-15]。
3.4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方面存在欠缺
當前,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在促成及強化因素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促成因素是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所需的各類資源,包括理論資源、人力資源、場地設施資源、經費資源和活動資源等。當前,以上資源匱乏造成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難以實施。(1)社區健康營造,作為在發達國家及地區已實踐運行多年的概念,在中國并未受到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及普遍接受,特別是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的引入、中國化的解釋和改造并不到位。由此,將社區健康營造的有關理論、理念及其方法引進并融入社區體育發展實踐時,將會受到理論研究滯后的制約,如果推行實踐必然會導致基層實踐人士難以全面而正確地理解社區健康營造。(2)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實施成功與否,基層社區體育組織領導是關鍵因素,如果領導對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功能與運作宗旨不清楚,僅單方面依賴政府補助經費及撥派的人力,并不整合周邊資源共同參與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建設工作,會造成人力資源、補助經費不能妥善運用。(3)體育系統部門與衛生系統部門,以及其他部門在實施過程中所消耗的各類資源的補償應該具有哪些具體可行的標準,需要找哪些部門進行補償或補貼目前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的指導。(4)雖然提倡志愿者無償付出,但是有關政府部門人員以及專職人員的工作報酬和補貼如何進行支出,怎樣計算工作量,給予什么樣的工資標準,仍然缺乏相關標準。(5)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實施需要有功能完備的管理體系,包括計劃的有效管理、可靠的社區健康信息管理系統、溝通協調機制、有效的營銷(公關)策略和人員績效評估系統等。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尚未形成這樣的管理體系。(6)持續的資源供給并對成效進行有效激勵,是成功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基礎條件之一。但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門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政資源和政策資源投入均顯不足,社會資源投入渠道不暢,如何形成一個政府、社會、居民多元主體參與的資源供給長效機制成為難題。
4.1建立健全制度
針對“健康中國”已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的現實情況,可以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制定《健康增進法》等相關法規,維護公民應有的健康權,從而在制度的頂層設計層面為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實施奠定制度基礎。對于《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規劃》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等制度的整體規劃層面的規劃文本,應在積極與社會各界溝通、廣泛征求社會意見的基礎之上,擴展和擴大目標的覆蓋領域、數量及量化程度,并促進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度的布局設計層面,促進政府、當地社區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形成圍繞“健康”為中心的“多元主體地方自治”格局。此外,也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有效整合,促進政治、經濟、法律、衛生以及體育等多個部門的協調、統籌及合作,共同推進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實施。
4.2實施多元主體參與機制
(1)由下而上全面推動。推進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必須以提高社區居民健康為發展目標,從居民個人做起,擴展至家庭、整個社區,向上推動。(2)以社會團體為對象作推動。社區的各類社會團體作為服務社區居民的民間組織,是推進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重要主體之一,因而可以發動各類社會團體,特別是體育社團積極參與建設,且與各社會團體的聯系緊密之后,可培養社會團體對健康議題的重視,進而主動地設計健康活動。(3)將活動主辦權逐漸交給志愿者。社區體育中心或衛生服務站在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推動初期,仍然扮演主導的角色,因為志愿者尚未培訓完成,也不知該如何請志愿者去開展活動,漸漸地運作1~2年下來,活動策劃、安排應交由志愿者去負責。(4)組織實施各類活動。社區體育工作推動者應了解社區體育工作成功的因素,與居民共同討論、聯合設計、聯合服務。在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社區居民既要扮演消費者,又要扮演服務提供者,因此社區居民的參與可以充分反映社區體育服務的質量,不論是活動的規劃、服務的對象或是活動的策略,均要以社區居民為中心。
4.3完善社區健康教育及體育健康教育
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將如何向社區居民正確地傳達健康、健身知識作為首要任務,從而使社區居民能夠在正確的健康與健身知識指引下,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知曉怎樣去做才能有效健身、實現健康。依據當前我國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群文化水平較低、生活行為方式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特點,建議以具有專業健身、健康知識的社區體育指導員和社區醫務人員作為主要傳播源,通過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方式對社區居民進行健身與健康知識傳播。同時,需要結合當前我國社區信息網絡建設以及“互聯網+”的現實背景,可以通過構建網絡化的在線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健康教育傳播。社區體育健康教育除了傳播科學的鍛煉、健身知識及技能之外,還應積極進行健康理念的傳播,從而引導社區居民科學鍛煉,進而形成健康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
4.4采取多種保障措施推進模式實施和長效運行
(1)必須了解社區資源,分析與制定社區健康問題的優先級,由社區居民最關心的問題著手,凝聚社區共識。同時需要了解影響社區決策的團體或個人力量,其溝通形式、領導方式與決策過程,如此才能正確的認知社區行動的行為模式,促進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有效實施。(2)開展細致而嚴密的調查,對社區體育健身體系的參與者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在獲得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目前社區體育的規章制度,以適應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的實施需要。(3)實施有效干預活動。進行居民健康評估,社區體育指導員、社區醫務人員通過國民體質監測和體檢等活動獲得社區居民體質健康狀況的第一手數據與資料,依據國家以及各地相關體質檢測標準進行有效評價和評估。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通過構建社區在線健康管理服務網上平臺,在網上建立社區居民的電子健康檔案,可通過人機對話技術和界面,完成有關社區居民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以及量表分析,同時也可以將調查分析結果公布于網上平臺,讓每位社區居民能夠時時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實施運動干預,在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狀況以及健康行為的基礎之上,需要社區體育指導員、社區醫務人員將適合居民自身狀況的體育健康教育信息以及運動干預處方送達至居民,督促居民有效實施,并記錄于健康檔案,從而有利于檢測效果。應大力重視激勵機制的杠桿效用,建立符合現實情況的居民健身服務綜合評價體系,在評價方式上積極進行改革,將原有的單一指標評價轉化為綜合指標,將注重數量成果導向型評價轉變為質量成果導向型。
在《“十三五”健康中國建設規劃》即將出臺,“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之際,社區體育發展需要以促進“全民健康”和實現“健康中國夢”作為自身發展目標,由此實施基于社區健康營造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的結果。今后,政府以及學界需要對這一學術命題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需要通過建立健全制度、實施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完善社區健康教育及體育健康教育、采取多種保障措施來推進該發展模式實施和長效運行,從而實現新形勢下社區體育應有的功能及作用。
[1]孫飆.以身體活動為核心的學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1):13-20.
[2]VAITKEVICIUS P V,EBERSOLD C,SHAA M S,et al.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community-based subjects aged 80 and older: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2,50(12):2009-2013.
[3]JANE S,KEITH H,SANDRA D,et al.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community-based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older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s impa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J].BMC Geriatrics,2006(6):18.
[4]PAZOKI R,NABIPOUR I,SEYEDNEZAMIN,et al.Effects of acommunity-based healthy heart program on increasing healthy women's physicalactivi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uided by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CBPR)[J].BMC Public Health,2007(7):147-216.
[5]葉小蘭.健康權視野下的體育公共服務探析:基于人權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2,33(3):26-29.
[6]徐士韋,肖煥禹,譚小勇.體力活動:美國國家健康政策之要素——基于美國健康公民戰略的考察[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1):25-30.
[7]林萬順.淺述社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作用[J].青島醫藥衛生,2004 (2):154.
[8]張鑫華,王國祥.從“健康日本21計劃”實施看日本社會國民健康的管理與服務[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9):19-23.
[9]田雨普.努力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J].體育科學,2010,29(3):3-8.
[10]薛明陸,劉一民,李新紅.公民社會中新農村社區體育組織文化建設契機與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5):45-47.
[11]王科飛,董順波.中原經濟區城鄉社區體育現狀及協調發展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36-40.
[12]王芹.我國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4):22-26.
[13]劉同眾,戴宏貴.日、美社區體育建設與管理的探究與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4):397-401.
[14]胡科,范冬云.社區變遷與社區體育發展動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4):385-391.
[15]孫高峰.生態文明視野下的城市社區體育發展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4):460-463.
Assump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Development
YANG Ming1,Xing Zhongyou2
(1.School of P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2.Dept.Of P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On the occasion that the 13th Five-Year Construction Plan for healthy Chinese will be implemented,“health China”upgraded to a national strategy,the community sports need to carry on the new localization and choice about its development mode,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community sports are promote the“Health for All”and“Dream of Health China”,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b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implement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And also through logical analysis,induction and expert consultation,considered that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have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showed as follows:system design is lagging behind,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not formed,the health education of communit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s lack,and the factors and strengthening factors are deficient.On this basis,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in order to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ystem design,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mechanism,improved the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and variety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ommunity sports;developmental mode
G 80-05
A
1005-0000(2016)02-157-05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2.012
2015-10-24;
2016-01-01;錄用日期:2016-01-05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3BTY009)
楊明(1977-),男,湖北武漢人,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通信作者:邢中有(1972-),男,河南許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1.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蘇州215021;2.許昌學院體育學院,河南許昌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