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培育
(永城市婦幼保健院 兒科 河南 商丘 476500)
?
兒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臨床特征分析
鄧培育
(永城市婦幼保健院 兒科河南 商丘476500)
目的探討兒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臨床特征以及對神經心理發育的影響。方法選擇永城市婦幼保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120例作為觀察組,再選取同期接收的120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觀察其臨床特征并比較兩組神經心理發育情況。結果觀察組所有患兒均出現手、足、口腔皰疹,其他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肢體抖動、易驚、肺水腫、精神疲倦、嘔吐以及吞咽功能障礙或咳嗽無力癥狀。觀察組治愈出院者108例,死亡7例,長期呼吸機依賴者1例,剩余4例患者因病情進展迅速而出現交感耗竭期,搶救無效后死亡。觀察組大動作、細動作以及發育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在隨訪2 a后均明顯改善。結論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神經受累特點主要為遲緩性麻痹,會對大動作、發育商以及精細動作造成影響,多數患兒均可治愈。
手足口病;腦炎;神經心理發育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發的一種傳染性疾病,5歲以下兒童為高發人群[1]。而腦炎指的是病原體入侵腦實質而引發的炎癥性病變,其致病原因主要為細菌、真菌等感染所導致。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嗜睡、精神狀態不佳、頭疼,并且會出現肢體抖動、共濟失調等癥狀,部分病情嚴重的患兒會出現抽搐、昏迷等癥狀[2]。目前對此類患兒的臨床特征報道較多,但手足口病合并腦炎對神經心理發育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見[3]。本研究主要分析永城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臨床特征,并對比正常兒童的神經心理發育情況,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永城市婦幼保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12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1.5±0.7)歲。再選取同期接收的120例健康體檢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齡2個月~6歲,平均(1.7±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診斷標準主要為出現手、足、口腔、膝部以及臀部典型皰疹,并且伴有肢體抖動或易驚,腦脊液檢查白細胞>15×106/L[4]。
1.3治療方法對無呼吸衰竭、循環衰竭患兒給予抗炎、抗病毒、退熱治療,并且控制患兒顱內壓;對病情危重的患兒給予呼吸支持,穩定內循環,給予神經節苷酯營養腦細胞、亞低溫等治療措施。
1.4評分方法出院前對患兒神經心理發育進行評分,采用Gesell嬰幼兒發育檢查量表檢測患兒的發育商。量表包括適應性行為、精細動作、大動作、個人社交以及語言5個功能區,根據5個功能區評分算出總平均分。神經心理發育正常者評分在85~115分。智齡=5個領域分數之和/5,發育商=(智齡/實際月齡)×100[5]。

2.1觀察組臨床特征觀察組所有患兒均出現手、足、口腔皰疹,出現發熱癥狀者118例,肢體抖動者80例,易驚者49例,肺水腫44例,精神疲倦者38例,嘔吐者26例,吞咽功能障礙或咳嗽無力者18例,抽搐和肢體癱患者各6例,意識障礙者3例,眼肌麻痹、吞咽功能障礙合并肢體癱瘓、面癱以及短暫雙眼失明者各1例。
2.2治療結果觀察組120例患兒中治愈出院者108例,死亡7例,長期呼吸機依賴者1例,剩余4例患者因病情進展迅速而出現交感耗竭期,搶救無效后死亡。
2.3神經心理發育評分觀察組大動作、細動作以及發育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在隨訪2 a后均明顯改善。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心理發育評分比較±s,分)
兒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皰疹,以及發熱、肢體抖動、易驚、肺水腫、精神疲倦、嘔吐等,相比于其他腦炎特征性表現肢體抖動、腦膜刺激征以及弛緩性麻痹等無特異性[6]。
通過對患兒神經系統功能損害進行隨訪發現以下3點,具體如下。①吞咽困難與咳嗽無力。此癥狀是腦炎患兒發生率較高的癥狀,而吞咽困難與咳嗽無力并不呈正相關關系。因為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是由舌咽神經、舌下神經交叉支配,只要有一個功能完好則可有效治愈疾病[7]。②眼肌麻痹和面癱均在治療后半年內恢復。有1例雙眼失明患兒在2周后自行恢復正常,并且在隨訪的3個月內沒有出現視力問題。③輕微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在快速跑步中可見異常。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大動作、細動作以及發育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立浩等[8]研究結果相類似。說明手足口病合并腦炎主要會對患兒的大動作、精細動作以及發育商造成影響,其原因主要為手足口病合并腦炎對運動造成一定損傷,從而影響到心智發育。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所有120例患兒中,治愈出院者108例,治愈率為90.0%。且觀察組在隨訪2 a后均明顯改善。這說明對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治愈疾病。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神經受累特點主要為遲緩性麻痹,會對大動作、發育商以及精細動作造成影響,多數患兒均可治愈。
[1]孫祥水,樓躍,范毓華,等.手足口病合并腦脊髓炎及高熱驚厥繼發馬蹄內翻足二例[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31):2567-2568.
[2]陳姣,雷智賢,陳貝貝.VCAM-1、VEGF在合并腦炎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檢測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9):3186-3188.
[3]賈翠英,代云峰,單微,等.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血清中S100B蛋白與內皮素-1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5,29(11):1112-1113.
[4]李華麗,周旭峰,孫卉芳,等.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干腦炎的MRI特征與臨床預后評估[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4,12(6):564-566.
[5]廖亦男,羅如平,劉靜.血清腦鈉肽及心肌酶譜對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診斷意義[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12):1512-1514.
[6]朱艷娥.小兒手足口病110例臨床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83-84.
[7]劉軍.早期應用甘露醇聯合甲潑尼龍治療重癥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14):140-141.
[8]李立浩,梁桂明,李正然,等.手足口病并腦炎126例臨床特點及神經心理發育隨訪[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4):607-608,652.
R 725.1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97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