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球
備課是一項極其復雜的腦力勞動,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備好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施課改后,“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更加要求教師充分備好課,否則不足以把控課堂,無法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點撥。下面,我就以小學數學為例,談談我的備課體會。
備教材:深入教材,走出文本
教師在備課時,要與教材對話,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班級情況、學生需要和教材難易度等,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補充、替換、擴展、調整,處理好“拿來主義”與“自主創新”的關系,處理好主教材與活教材的關系,真正做到把教材用活。

備學生:了解基礎,激發潛能
備教材和備學生是備課最重要的兩個環節,可以看作是備課的“左膀右臂”。要想備好一節課,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把學生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使備課做到有的放矢,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以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
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一課時,把六年級上學期學過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變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把解決分數實際問題的方法遷移到百分數實際問題中來,因為我了解自己的學生,上學期分數的知識點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知識點之一。于是在備課時,我把教學的起點放在交流百分率的實際含義上,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互助學習,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分享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達標率、優秀率、出勤率、命中率、及格率等數學現象。因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無需教師進行多少點撥或引導,自己就得出了計算百分率的方法:達標率=達標學生人數÷學生總數;優秀率=優秀學生人數÷全班人數;出勤率=出勤人數÷應出勤人數……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不僅能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都有所提高,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潛能。
備教法:切合實際,綜合運用
小學數學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教學方法,另一類是綜合教學方法。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在選擇教法時切忌生搬硬套,而要切合實際,綜合運用。尤其是針對“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尤其應注重所用的教學法能體現“問題導向”的原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備課時我選定了實驗操作法、講授法、自主探究法、實踐操作法、自學輔導法、嘗試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課堂上,首先運用實驗操作法讓學生感受“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接著直接運用講授法告訴學生“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然后綜合運用自主探究法和實踐操作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再運用自學輔導法,讓學生自學長方體計算公式的字母表達式“V=Sh”;最后運用嘗試教學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設計出優良的教法,才能真正體現出每個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
備學法:靈活多樣,注重引導
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應該是學生所期待的行為,我們決不能把自己認為有效的行為強加給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根據學法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教學。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一課時,需要用到“轉化”的思考方法,而這種方法在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計算公式中已經學過。于是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以下環節:首先讓學生小組討論以上三種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從已知圖形面積公式中推導出三角形(或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并在學生討論交流時,板書畫出示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策略在推導公式時所起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①怎樣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近似的長方形);②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的(),寬相當于圓的(),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的();③怎樣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最后由各小組進行展示。學生通過逐個解決這些問題,無形中學會了“轉化”“類比”等學法。
由此可見,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注重類比、遷移,通過教師示范引導,讓學生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
備練習:分層設計,有的放矢
備課中,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做到精心挑選、適度適量、分層設計、有的放矢,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不斷提高練習的效率,構建“輕負高效”的數學課堂。
例如我在備《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征》一課時,設計了如下練習:
第一層為基礎性練習:在()里填上合適的數,使這個數能被2整除。3(),4(),6(),5()。
第二層為綜合性練習:下面哪些數能被2整除?哪些數能被5整除?哪些數能同時被2和5整除?32、46、42、50、74、65、85、103、20、1040、135。
第三層為發展性練習:用0、2、5這三個數組成一個三位數,使它有因數2,這樣的數有幾個?如果是5的倍數,這樣的數有幾個?
以上練習分三個層次,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課改后的教學,要求淡化教師的“教”,突出學生的“學”。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心中要裝著學生、裝著學情,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遇到的新阻礙、教學的新進展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讓有效備課成為高效課堂的“源頭活水”。
(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