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妲(南澗彝族自治縣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云南大理675700)
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鄧妲(南澗彝族自治縣少年兒童業余體育學校云南大理675700)
籃球后備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衡量國家或者地區的籃球水平,在我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新時期體教結合模式的開展,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逐漸成熟,也使得其培養更加社會化和多元化,給傳統“三級訓練網”培養模式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使得急需建立跟上社會發展趨勢的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優秀的運動員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再加上目前優秀運動員的年齡逐漸增大甚至退役。這就體現了對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青少年 籃球 后備人才 培養模式
隨著一批優秀的籃球運動員年齡增大,我國急需要年輕的、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接替年紀偏大的籃球明星。但是我國并未健全籃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使得優秀籃球后備人才出現萎縮現象。只有在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上加上力度,才有可能完善培養體系,讓中國隊不斷地折射出火花,創造出好成績。
競技體育培養的模式較多,“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較為廣泛,是通過實踐完善再得到社會的認可。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以及職業聯賽的不斷壯大,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也要不斷地創新、跟上時代的發展。從培養途徑大培養目標追求多樣化;培養方案與培養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保障機制要更到位。而開展針對性的籃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對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意義非凡。
當前,我國籃球人才的主要培養模式是由專門的體育管理委員會負責,下轄省屬體育管理機構、市屬管理機構等諸多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各級單位采取獨立培養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各級管理機構過于注重成績忽視人才的各方面綜合素質培養,使得優秀運動員人才比例低,同時培養出的籃球人才多是場上的高能運動員選手,但是在社會適應方面欠缺,隨著我國教育的市場化程度逐漸提升,國家大力倡導的體校已不再有往日輝煌,我國籃球后備人才面臨著新的危機。為了改變傳統的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緊缺的困境,通過在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創新思考,研究出能夠適應當下職業籃球需要的市場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多元化的籃球人才,增強籃球后備人才的綜合素質,創新培養辦法,對于提升我國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質量意義非凡。同時,可以為我國塑造出更多有創新意識、高知識技能水平的籃球專業人才,對于我國籃球事業發展有重要作用。
1.2、有利于加快對籃球體育產業資源節約型方式的轉變
籃球后備人才屬于體育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板塊內容之一,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高水平的教練員、優秀的實訓場地等優秀體育資源,同時也需要社會資源的輔助,傳統的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中,政府是主導,相關體育部門對于地區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享有決定權,政府大力興辦體校、體育培訓機構招收大量的社會人才參與到體育培訓中,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基礎上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果,很多體育生多是面臨著提前輟學的命運,人才流失嚴重,但是隨著籃球的市場化以及職業化程度不斷深入,政府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籃球人才的發展需求。新時期,應當轉變這種傳統的籃球后備人才培養觀念,籃球不應該成為某地區政府的政績炫耀資本,應當用市場化的運作角度,建立完善的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系統,從根基抓起,通過市場化的專業指導培訓,與職業聯賽以及高等院校合作,挖掘潛力人才,做到后備人才定點培養,使得人才培養更加高效,同時充分調動市場經濟下競爭體制對于人才培養的促進,探尋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好的利用人、財、物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
1.3、有利于推廣籃球運動普及群眾體育
籃球作為一項群眾運動,是當下青少年參與運動項目中最受歡迎的,在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在青少年人群中挖掘籃球潛力人才,通過帶動一部分人才參與專業體育訓練,利用群體效應,帶動一批人參與到籃球運動中。同時,良好的籃球人才培養體系會催生眾多專業的籃球培養機構,會進一步帶動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專業籃球運動中去,對于參與了籃球后備人才培養項目的青少年人群,即便成為不了籃球后備人才,這類人群也會成為穩定的體育人口,增加其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通過良好青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對籃球事業發展起到良性促進作用,促進更多少年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有利于群總體育的普及。
2.1、職業俱樂部集訓方式忽視了文化知識學習
從青少年自身來看,他們以成為職業球員為目標,忽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從教練員來看,他們偶爾口頭提醒文化課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的工作考核指標只與培養多少優秀籃球運功員相結合,并沒有文化課的考核內容,因此只是流于形式;由于現階段籃球后備人才采取的是集訓制訓練方式,青少年沒有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和精力,從而脫離文化課的學習。
因此在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下,青少年缺少學習文化課程的動機,在訓練的過程中往往重視體能和技能的訓練,而忽視文化素質教育,造成籃球后備人才缺乏文化素質,限制了的理解能力和后期發展,籃球后備人才的未來得不到保障,對于青少年的長遠發展不利。
由于科學公信力七個觀測變量以及三個潛變量之間變化的一致性較強,兩兩之間的協方差均為正值,筆者采用將潛變量對應的顯變量取值加總的方式,生成三個新的顯變量,再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與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
2.2、教練員人才、經驗不足和選撥后備人才中方式的欠缺
在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中教練員這一影響因素至關重要,它主控整個籃球訓練過程,更是影響和主導運動員的身心發展和成長,對提高青少年的訓練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現今階段,籃球后備人才的教練員比較欠缺,表現在:一是教練員年輕化,執教籃球后備人才的教練員緊缺,年輕的教練員執教經驗不足,制約了青少年籃球水平的發揮,影響球員的成才和比賽的提高;二是訓練和比賽中,教練員在對籃球后備人才的心理重視不足,以致籃球后備人才遇到挫折顯得束手無策,缺乏自我抑制和調節能力;在選撥籃球后備人才時,教練員通過自身的經驗和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指標,缺乏科學性。甚至有些教練員在選撥人才中只注重青少年的身高優勢,卻忽略青少年的籃球技術水平,造成部分“小、快、靈”的籃球后備人才的缺失。
2.3、訓練經費不足導致比賽次數不足和經驗缺乏
籃球后備人才培養中資金是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青少年籃球訓練經費來源于學校專項撥款和學生自籌,資金數量嚴重不足。究其原因是學校管理層對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同時在青少年籃球俱樂部也存在這個問題,不易得到企業贊助,使得青少年籃球俱樂部在學生中收取較高費用,導致把窮人孩子拒之門外。不僅如此,資金缺乏還影響了訓練的質量和效果,減少了青少年籃球運動員參與比賽的次數,經費的缺乏制約了籃球后備人才的競賽和管理工作。甚至有的青少年每年參賽次數在2次以下,如此少的比賽經驗,很難提高他們的競技水平,還造成了優秀籃球后備人才的流失。
3.1、構建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
圖1 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新模式
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礎,貫徹“以人為本”的觀念,建立全面發展型的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為目標。統籌后備人才培養全局,以社會系統、教育系統、體育系統這三大系統相互合作、協調和共同運作,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共同構筑聯合制管理體制(見圖1)。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競賽體制,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得到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促進后備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各級體育管理部門應明確分工,從青年籃球人才培訓開始,加強對于基層籃球培訓俱樂部的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積極主動的簡練不同等級的籃球俱樂部,建立從初中到大學的全梯隊的籃球競賽訓練體系,對于初中、高中、大學的校籃球隊,應當建立相應的聯賽體系,建立縣級聯賽、市級聯賽、全國級聯賽等不同層次的聯賽競賽制度,通過聯賽運營,提高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強度,同時,從這些基層聯賽表現優異的籃球人才中篩選出一批高質量、高潛力、籃球智商高、綜合素質強的籃球后備人才,并輸送到更加專業化的培訓培養機構中培養。在此基礎上,加強職業聯賽的專業化、國際化運營程度,促進我國高尖端籃球技術人才的成長,積極與國外聯賽合作,互相交流,在人才培訓過程中學習別國優秀的培訓修煉辦法,積極引進互助交流,提升我國籃球人才培養質量。
3.2、減少學訓矛盾,重視文化課學習
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在成為高水平運動員之前,還是個以學習為主的學生,而做為學生就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所以應該妥善、合理地安排文化課程學習和籃球訓練工作。在運動技能發展的同時,兼顧文化素質的發展,為以后籃球后備人才的未來發展和生活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花費人力、物力和時間營造培養后備人才的學習氛圍,保持課余訓練與文化知識學習全面發展,避免培育“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籃球后備人才。例如像德國籃球俱樂部的培養模式,認為首位是文化課學習,其次才是訓練,強調如果球員的文化課成績低于現有標準,將會強制減少訓練時間,直至文化課成績提高。
總之,為了培養出多籃球運動的后備人才,降低后備人才的淘汰率,學校應當把青少年籃球運動的全面發展做為重點工作,使得運動水平和綜合素質全面得到發展。
3.3、加強教練員的培訓工作
現有教練員人才缺乏,執教經驗不足,在選撥籃球后備人才中方式欠缺,制約了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因此建立教練員培訓機制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建議各級教育局為組織,建立起針對青少年籃球教練員的培訓機構或培訓學校,為籃球教練員提供培訓和深造機會,倡導國內教練出國實訓提升,積極參與國際賽事,從而提高教練員業務水平。在培訓教練員中,達到豐富教練員的知識和提高執教技術水平。為教練員定期提供培訓和交流機會,不僅要提供體育訓練的實戰經驗和理論知識,還要培訓教練員有關管理學、心理學、體育學等知識。另外可組織籃球培養的相關講座和觀摩,改善教練員的態度、知識、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掌握科學化訓練方法,使得各個籃球教練員能夠完成各項訓練工作和任務。
3.4、拓展多元籃球培訓的經費籌集渠道
為改善經費不足的現狀,首先需要學習管理層和教育機構的大力支持,同時改變運動員教育培訓的傳統觀念,不能把運動員的成績與學校投入經費相掛鉤,特別是摒棄沒比賽就沒經費的觀點,保證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能夠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社會渠道籌集資金,通過加強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學校、家庭對籃球后備人才的關注度。例如利用場地出租和比賽冠名權的途徑拓寬培訓經費來源,得到企業贊助。只有獲得了充足的資金,才能進一步擴建籃球場館,配備專業的體能訓練器材,聘請專業醫務人員。
[1]唐建倦.中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運行機制研究[J].管理觀察,2009,(5).
[2]黃繼科,劉劍,丁玲玲.江蘇省中學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現狀調查研究[M].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9).
[3]連洋.黑龍江省青少年業余籃球訓練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0.
G841
A
1006-8902(2016)-07-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