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舜臣,蔣文斌,曹寶明
(南京財經大學 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江蘇省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南京210046)
?
基于價格傳導視角的“稻強米弱”成因探析:國際價格沖擊抑或產業鏈傳導受阻?
武舜臣,蔣文斌,曹寶明
(南京財經大學 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江蘇省現代糧食流通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江蘇 南京210046)
文章基于協整檢驗理論與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從產業鏈路徑和國際貿易路徑分品種考察了我國大米市場的價格傳導特征,對近期大米市場呈現出的“稻強米弱”原因作出解釋。分析結果顯示,國際大米市場和上游稻谷市場對國內大米市場的長期價格傳導存在差異;短期內國際大米對早秈米價格傳導的負向非對稱性放大了低價米的沖擊作用,而早秈稻、晚秈稻對早秈米、晚秈米價格傳導的負向非對稱性則弱化了上游高價稻谷的價格傳導。本文的結論能夠一定程度上對現階段的“稻強米弱”現象做出解釋,并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大米市場;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
糧食價格不僅關系到糧食市場的推進和完善,更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大米作為國人的重要口糧,其價格形成及運行機制的穩定和完善,則更具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國內大米市場呈現出一定的“不尋常”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稻強米弱”現象的出現。理論上一般認為,米價應該跟著谷價走,如果考慮到加工成本,則大米的價格應略高于稻谷價格。然而,近年來,我國市場上反復出現“米”價與“稻”價倒掛的現象,即“稻強米弱”。以秈稻為例,2011年6-8月,早秈稻收購價格上漲了7.7%,而同期早秈米批發價格卻下降了0.6%;2012年5-9月,在早秈米價格下跌1.3%的背景下托市收購依然帶來早秈稻1.6%的價格上漲;最近的2014年,全年早秈稻收購價上漲1.3%,早秈米批發價格卻下跌1.4%。
雖然“稻強米弱”在有效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緩解了成品糧的上漲壓力,維護了低收入群體的利益。然而,成品糧價格的持續長期低迷,打亂了糧食市場的流通秩序,扭曲了價格形成機制、擠壓了糧食加工業生存空間、加大糧食進口壓力[1]。長期來看,“米弱”使“稻強”缺乏基礎,終將影響稻谷價格,不利于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長期保持。
目前,學界對“稻強米弱”的成因已有大量研究。“稻強米弱”現象的產生既有國內因素,又有國際因素。從國內因素來看,“稻強”主要受稻谷種植成本剛性上漲、收購主體搶購、農戶惜售以及國家托市收購政策等因素的影響[2]。“米弱”的成因主要是下游加工企業產能過剩、商場大米低價促銷、大米加工副產品的收入彌補等[3]。從國際因素來看,“米弱”主要受進口大米沖擊以及邊境走私大米大量進入內地等因素的影響[4]。不可否認,以上原因對“稻強米弱”現象的產生有很強推動作用,但這些因素僅是該種現象產生的表象,更深層次原因來源于我國的糧食流通機制和價格機制。
圍繞大米流通和價格機制已有了豐富的研究。由于視角不同,不同文獻會有不同的結論。現有分析通常從兩個角度展開。
一是研究橫向傳導及反應機制,該領域的研究往往包括區域傳導和國際傳導兩個層面。考慮到國內地區間的市場分割特征,不少學者對國內不同大米市場間的整合程度進行了考察[5-6]。伴隨著貿易自由化逐漸增強及近年來大米進口量的激增,大米價格國際傳導方面也涌現出大量的研究,且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其中,部分學者通過考察國內外大米市場間的整合程度及價格溢出效應,認為貿易對國內大米價格影響并不明顯[7-8]。此外,部分學者直接考察了國內外大米價格的互動情況,認為隨著大米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國際大米價格對國內大米價格的影響較為顯著,且影響強度逐年提升[9-10]。
二是沿大米產業鏈分析價格的縱向傳遞機制。最早的農產品收購和食品零售價格理論模型由Gardner[11]提出,以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為前提假設。隨后,國內外學者逐步放松該假設,對不同品種農產品縱向價格傳導機制進行分析[12-14]。根據王秀清等[12]的研究結果,考慮到外生問題,農產品收購和食品零售環節的價格傳導機制十分復雜。大米產業鏈中,上游稻谷是托市收購的重要品種,上下游產業間政策力量與市場力量難以平衡,價格縱向傳導中的外生問題可能更為嚴重。
從以上內容可知,現有研究從影響大米價格的不同角度展開分析,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某些傳導路徑的有效性及市場的整合性。然而,已有文獻卻未能從該結果出發,進一步對“稻強米弱”現象的產生原因做出解釋。一般意義上說,“稻強”源自托市政策,這一點已有共識[15-16]。“米弱”的產生卻更顯復雜,并不能用一般的市場勢力給予說明*盡管托市政策能夠很好地解釋“稻強”,但如果價格傳導間不存在其他力量,則“稻強”應當會對應“米強”,“米弱”的出現并不能完全由托市政策背后的政策力量給予解釋。。分析國內大米市場受到的橫向與縱向價格傳導,有助于給“稻強米弱”現象提供更為完整的解釋。為進一步對國內大米市場受到的橫向與縱向價格傳導作出分析,本文將結合已有研究,構建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考察不同傳導路徑下國內大米市場受到的價格影響情況,并嘗試在此基礎上對“稻強米弱”的產生原因給予解釋。此外,考慮到不同品種大米在價格傳導方面的差異性[10],本研究將稻谷市場細分為粳稻、早秈稻和晚秈稻三個品種分別展開分析,以期對現階段“稻強米弱”的現象及形成有一個更為細致的認識。
本研究的貢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考慮到國內大米市場價格傳導的兩個來源,本文從產業鏈角度和進口貿易角度對國內大米市場受到的價格傳導進行考察。其次,產業鏈角度考察中,本文建設性的區分了糧食流通過程的兩個市場——成品糧與原糧市場,在初步分析兩個市場價格形成差異的基礎上探究了稻谷市場到大米市場間縱向產業鏈的價格傳導情況。第三,本文從不同品種大米出發,通過更為細致的對大米市場間價格傳導的刻畫,對現階段“稻強米弱”問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并為政策制定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依據。
(一)模型設定
為考察不同價格間傳導的非對稱性問題,本文采用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APT-ECM)。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是更加一般化的誤差修正模型,克服了已有誤差修正模型僅能反映短期內總體偏離長期均衡修正的不足,該模型能反映即期Y正偏離某數值和負偏離某數值對Y下期變動影響的差異性[17]。
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與一般誤差修正模型的建立過程相似,最常用的方法依舊是E-G兩步法,同樣首先利用協整技術對不同時間序列間的長期關系進行回歸并得到殘差序列。在此基礎上,取殘差序列ecm的滯后項作為誤差修正項加入模型中并通過一定調整獲得合適的模型形式。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建立的差異主要在于需用變量分離技術將ecm分為正向沖擊和負向沖擊(ecm+和ecm-),將不對稱傳導的調整項擴展到誤差修正項。
不失一般性,一般意義的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1)
(二)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數據有國內成品米價格、國際成品米價格與國內稻谷價格三類。由于國內不同品種大米所處的市場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將不同品種的大米進行進一步細分[6,22]。考慮到國內分類口徑,國內成品米本文主要選擇粳米、早秈米和晚秈米三種,與之對應的國內稻谷則分別為粳稻、早秈稻和晚秈稻。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成品糧價格采用各品種大米批發價格*根據程瑞芳(2007)的研究,批發價格是農產品市場的基礎價格,發揮著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導向作用,是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和企業、農戶決定生產經營的重要依據。此外,考慮到成品米零售端產品差異化明顯,因此選擇批發價格作為成品米價格的考察對象具備一定合理性。,原糧價格采用稻谷收購價格。國際價格角度看,國際大米價格往往采用FOB曼谷大米價格(含碎百分之五)替代而不對品種做進一步細分,本文也借鑒這一習慣以該數據作為國際大米市場上的代表性價格。其中,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數據區間為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國內價格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糧食年鑒》(2011-2013),剩余部分數據來自中華糧網及同花順行業經濟數據庫,國外價格主要來自IMF的主要商品價格數據庫。

表1 變量說明及描述性統計
所得原始數據存在兩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其一是時間口徑不一致,周度數據和月度數據并存,本文參考一般時間數據的處理方式[23],將周度數據按平均值轉換為月度數據。此外所得數據中,既存在價格變化的絕對數值(國際大米價格和粳米),也存在價格指數(其他)這一相對數值。考慮到采用價格指數進行價格傳導研究能夠在不影響結果分析的基礎上有效減少數據間的異方差性和增加序列的平穩性[24],因此本文將絕對數值價格數據做指數化處理,化為基期為2010年1月的定比數據。由于原始數據中的價格指數基期為2008年1月,為統一口徑,本文一并將其基數進行調整。最后,本文對所有價格數據采取對數轉換,最終各變量的符號及描述性統計見表1。
(一)平穩性檢驗
要建立協整方程,首先要通過單位根檢驗來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常用的ADF方法對各價格時間序列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中能夠看出,所有價格變量的原序列均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是非平穩的。一階差分序列的檢驗結果均小于5%水平臨界值,一階差分序列呈現平穩性特征。因此,各價格變量都是I(1)序列。

表2 單位根檢驗結果
(二)協整檢驗
根據Engle等(1987)定理,如果兩個時間序列式同階單整,可以通過對其長期均衡模型殘差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以確定其長期均衡關系。因此,本文分別探究國際大米價格和分品種國內稻谷價格與分品種國內大米價格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實證結果見表3。
從表3能夠得出,所有價格變量協整方程殘差均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因此6組數據均存在協整關系,但早秈稻和早秈米協整變量系數的t值較低(-4.84),其協整關系相對較弱。根據Granger定理,如果兩變量是協整的,則他們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則它們之間存在短期關系的動態結構可以通過構建誤差修正模型(ECM)來描述。首先分析表3中的協整方程,從解釋變量系數看,國內稻谷品種與相應大米品種之間的長期關系強于國際大米與國內大米。因此,長期來看國內稻谷與大米之間有更強的整合關系,這跟潘蘇等[7]的研究結論相一致。此外,根據周章躍等[22]的研究,長期關系并不足以判斷市場間的整合程度。因此,本文在協整方程基礎上提取其誤差值,繼而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檢測短期內市場的整合性。當然,與已有的研究不同,本文選擇建立相應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其中,各變量的滯后期選擇使用SC信息準則確定,最終結果見表4和表5。

表3 協整檢驗
注:①*、**、***分別表示在0.10、0.05、0.01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②由于殘差平穩性檢驗的ADF值通常比正常的ADF值要小,因此本處的5%臨界值由麥金農協整檢驗臨界表計算得到。
從表4能夠得出,在粳米國際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國際價格的短期傳導系數為正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短期國際大米價格的波動對粳米價格波動并不顯著。這可能與國內粳稻的供需關系有關,國內粳稻以自產自銷為主,其少量的進口也主要以高端口糧米為主,以滿足國內消費中高端的消費需求,故短期內不易受到國際糧價波動的沖擊。結合進行分析,盡管通過了原假設,糧價的國際傳導是對稱的,但由于系數不顯著,該判斷意義不大。誤差修正項系數均顯著,且H1原假設成立,這說明當短期內兩者價格關系偏離長期均衡時,拉回長期均衡的修正力度差距不大。

表4 誤差修正模型結果(國際傳導)
注:*、**、***分別表示在0.10、0.05、0.01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
在早秈米的國際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國際大米價格的短期影響系數為正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從系數能夠判斷當期國際大米價格波動的影響高于滯后期的影響,說明國內早秈米價格受國際當期價格的影響比遠期的大。此外,由于原假設H0并不成立,這說明短期看國際糧價對國內早秈米價格的傳導具有非對稱性,且早秈米對國際大米價格下跌時的反應程度大于上漲時的反應程度(0.83>0.25),即存在負的非對稱性,滯后一期的短期影響也有同樣表現(0.59>0.10)。此外,從誤差修正項看,系數均顯著,即當早秈米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時,都會有一定的修正機制將價格拉回均衡狀態。結合H1原假設及誤差修正項系數能夠得到,從修正力度看,依舊是存在負向偏離時大于正向偏離的特征(-0.89<-0.28)。因此,從早秈稻角度看,國際大米價格的下跌,能夠更完全的傳遞到國內早秈米市場,造成“米弱”。根據現實分析,考慮到早秈米品質較差,與國際進口米區分度不高,較易實現進口米對早秈米的替代,甚至從食品工業市場向低端口糧市場延伸,從銷區向產區延伸,對我國早秈稻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在晚秈米的國際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同樣呈現出短期國際大米價格影響不顯著且H0未通過的特征。從晚秈米在我國的產銷情況看,由于晚秈稻生長周期長,口感好,價格稍高,是我國的“口糧航母”。作為我國糧食品種中的當家品種,晚秈米每年產量超億噸,其產量占稻谷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其中口糧消費占9成,每年的進口量較少,因此,受進口的影響較小。從誤差修正項看,原假設H1不能被拒絕,說明晚秈稻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后修正力度相似,從數值看,該修正力度都遠遠低于早秈稻和粳稻,這說明國內晚秈米與國際價格間更不易形成相對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
從表5能夠得出,在粳米國內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誤差修正項系數均顯著,且原假設H0、H1和H2均不能被拒絕,即粳米價格的國內傳導同樣是對稱的,當粳米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時,修正是有效的,粳稻的價格波動能有效地傳導至粳米。這一結果與現實相近,由于粳米口感好,在國內通常被包裝成高端口糧米銷售,具有較高的區分度。雖然價格略貴,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提升,粳米越來越受到城鄉居民喜愛,消費者也愿意承受高價格,因此粳米的國內價格傳導路徑更為通暢。
在早秈米的國內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原假設H0、H1和H2均被拒絕,即早秈米的國內價格傳導過程是非對稱的。從短期價格傳導系數看,其絕對值都呈現出價格下跌時候影響遠高于價格上升(0.48>0.15,0.91>0.22),這說明早秈稻價格下跌比上漲時能更迅速地將價格波動傳導至早秈米價格上。當然,從統計顯著性看,當期早秈稻價格的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早秈米價格受當期早秈稻的價格影響小于遠期的影響。此外,從誤差修正項看,價格負向偏離長期均衡時的修正力度明顯高于正向偏離時期(-0.88<-0.38),這說明早秈米在早秈稻價格下跌時的調整速度快于早秈稻價格上漲時的調整速度,因此早秈稻價格受到短期價格下跌沖擊時候價格傳遞的更為完全。
與早秈米類似,在晚秈米的國內價格傳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中,誤差修正項系數均顯著,即當晚秈米價格偏離長期均衡價格時,修正是有效的,晚秈稻的價格波動能有效地傳導至晚秈米。原假設H0、H1和H2均被拒絕,即晚秈米的國內價格傳導過程同樣是非對稱的。從短期系數看,晚秈米對晚秈稻價格下跌時的反應程度大于對上漲的反應程度(0.37>0.09,0.43>0.17),因此,晚秈米表現出對晚秈稻價格下跌反應更為強烈的特征。同時,從誤差修正項系數看,晚秈米在晚秈稻價格下跌時的調整速度快于晚秈稻價格上漲時的調整速度(-0.70<-0.34),因此晚秈稻價格下跌時比上漲時更迅速地將價格波動傳導至晚秈米價格上。

表5 誤差修正模型結果(國內傳導)
注:*、**、***分別表示在0.10、0.05、0.01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
由于托市收購政策和最低保護價的存在,以及國內種植成本的不斷攀升,國內稻谷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國內大米價格相對于國際大米價格運行于高位,在國內外價差越拉越大的背景下,國內大米市場存在巨大的下行壓力。從上面的分析能夠看出,從國際價格傳導分析,由于國際價格傳導負向非對稱,導致了國際大米市場價格低位運行下國內早秈米市場的價格疲軟,推進了“米弱”的形成;同時,從國內價格傳導分析,早秈稻和晚秈稻價格傳導的負向非對稱,則造成了國內高價托市政策下國內早秈米和晚秈米市場難以形成“米強”。
此外,自2010年政府放寬政策性糧食拍賣門檻以來,為了獲得拍賣資格,許多糧企盲目擴大產能,致使我國大米加工業產能過剩,大米加工企業競爭激烈,產能利用率低,市場上大米生產供大于求。同時,大米加工企業缺乏資金、市場和技術,經營觀念落后,營銷模式陳舊、經營方式粗放,品牌建設滯后,產品銷路不穩,抗風險能力差,這些原因共同阻礙了大米市場的價格上漲。
本文借用協整方程和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分別考察了國內大米市場與上游稻谷市場、國際大米市場間的價格傳導情況,進而解釋了“米弱”的產生原因。實證結果顯示,國際大米市場和上游稻谷市場對國內大米市場的價格傳導存在差異。從國際貿易視角看,早秈米市場與國際大米市場間的價格傳導呈現負的非對稱性,國際大米市場價格的下跌將導致早秈米價格更大程度的下跌。粳米和晚秈米市場與國際大米市場的價格傳導是對稱的。從產業鏈視角看,粳米價格呈現對稱性傳導特征,一定意義上說明該品種價格縱向傳導是通暢的。早秈米和晚秈米市場接受了價格非對稱的原假設,且呈現負的非對稱性,說明早秈米和晚秈米價格對其秈稻價格的下跌反應強烈,而對其價格上漲的反應不明顯。
從以上分析能夠得出,大米市場中的“米弱”現象是分品種大米貿易路徑和產業鏈路徑差異化價格傳導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貿易路徑看,早秈米市場的負向非對稱價格傳導特征放大了低價大米進口對國內大米市場的沖擊;從產業鏈路徑看,早秈米和晚秈米市場的負向非對稱價格傳導特征則抑制了秈稻價格的向下傳導。總體上說,國內成品米市場貿易環境依然不夠完善,國內稻米價格的上下游及國內外大米間的價格傳導都存在市場勢力差異下的扭曲問題,價格整合程度不高。
“稻強米弱”作為稻米市場的價格傳導問題,扭曲了市場主體間的福利分配,不利于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然而,考慮到“稻強米弱”深層根源是稻谷托市政策,而托市政策改革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因此,結合已有結論,有以下政策建議。首先,短期內承認“稻強米弱”對稻谷產業扭曲的事實,適時適度的對稻米產業鏈加以政策干預。一方面,不同品種稻米價格傳導對“稻強米弱”貢獻存在差異,應在充分了解“稻強米弱”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做出政策選擇*例如,無論是貿易視角還是產業鏈視角,早秈米都在“稻強米弱”的產生中有著重要作用。然而,考慮到早秈稻(米)往往由于口感較差,往往僅作米粉或儲備糧,在口糧中占比不高。因此,由早秈稻(米)帶來的“稻強米弱”往往不會對市場主體福利帶來過大影響,政策干預的必要性也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可適當利用該不利價格環境倒逼產業鏈各環節轉型升級;其次,長期看,稻谷托市政策市場化改革是根本。從改革現狀看,在繼續推進大豆、棉花目標價格試點的同時,應用二三年的時間,逐步調低稻谷最低收購價至不扭曲市場的合理水平[25]。在此基礎上,可將目標價格補貼逐步推向稻谷市場,實行“價補分離”,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作用。
[1]梁雪梅, 何玉成. 我國稻米市場價格波動的動態相關性研究——基于“稻強米弱”背景下的分析[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5(2):59-61.
[2]陳順成. 淺析“稻強米弱”不正常現象及其對策[J]. 糧油加工, 2015(1):20-20.
[3]丁聲俊. 治理“稻強米弱”:根本途徑是“兩只手”最佳結合[J]. 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4(11):13-16.
[4]沐子. “稻強米弱”形勢依舊[J]. 農家致富, 2014(18):14-14.
[5]喻聞, 黃季焜. 從大米市場整合程度看我國糧食市場改革[J]. 經濟研究, 1998(3):50-57.
[6]查貴庭, 王凱. 近年來國內主要大米市場協整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06(5):129-134.
[7]潘蘇, 熊啟泉. 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傳遞效應研究——以大米、小麥和玉米為例[J]. 國際貿易問題, 2011(10):3-13.
[8]肖小勇, 李崇光, 李劍. 國際糧食價格對中國糧食價格的溢出效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4(2):42-55.
[9]羅鋒, 牛寶俊. 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遞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09(6):16-22.
[10]張晶, 周海川. 國際大米價格互動性與中國糧食安全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10):163-169.
[11]GardnerBL.Thefarm-retailpricespreadinacompetitivefoodindustry[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 1975, 57(3): 399-409.
[12]王秀清,WeldegebrielHT,RaynerAJ. 縱向關聯市場間的價格傳遞[J]. 經濟學(季刊), 2007, 6(3):885-898.
[13]胡華平, 李崇光. 農產品垂直價格傳遞與縱向市場聯結[J]. 農業經濟問題, 2010, 31(1):10-17.
[14]楊繼生, 徐娟. 從田間到市場:誰托起了食品的價格[J]. 經濟學(季刊),2015,14(3):911-930.
[15]馮海發. 對建立我國糧食目標價格制度的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 2014, 35(8):4-6.
[16]詹琳, 蔣和平. 糧食目標價格制度改革的困局與突破[J]. 農業經濟問題, 2015(2):14-20.
[17]RezitiI,PanagopoulosY.AsymmetricpricetransmissionintheGreekagri-foodSector:sometests[J].Agribusiness, 2008, 24(1):16-30.
[18]王思舒, 鄭適, 周松. 我國豬肉價格傳導機制的非對稱性問題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 經濟縱橫, 2010(6):84-87.
[19]李治國, 郭景剛. 中國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非對稱實證研究——基于2006年-2011年數據的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分析[J]. 資源科學, 2013, 35(1):66-73.
[20]董曉霞, 胡冰川, 于海鵬. 我國雞蛋市場價格非對稱性傳導效應研究——基于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J]. 農業技術經濟, 2014(9):52-60.
[21]趙滌非, 王月玲. 玉米價格國際傳導非對稱性實證研究[J]. 物流工程與管理, 2015, 37(4):100-101.
[22]周章躍, 萬廣華. 論市場整合研究方法——兼評喻聞、黃季焜《從大米市場整合程度看我國糧食市場改革》一文[J]. 經濟研究, 1999(3):73-79.
[23]王孝松, 謝申祥. 國際農產品價格如何影響了中國農產品價格?[J]. 經濟研究, 2012(3):141-153.
[24]赫婧, 王淑艷. 石油價格波動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效應研究——基于APT-ECM模型的實證檢驗[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5(8):216-224.
[25] 程國強. 我國糧價政策改革的邏輯與思路[J]. 農業經濟問題, 2016(2):4-9.
責任編輯、校對:李再揚
2016-02-03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供應鏈視角下糧食產區和銷區利益協調政策的模擬與優化”(編號:71403114)、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開放課題“論糧食的兩個市場——原糧與成品糧價格關聯性及形成機制異質性分析”(編號:BSXJ201509)、博士生專項課題“我國糧油加工業產業政策研究”(編號:BSZX15-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并受江蘇高校優勢學科項目建設工程(PAPD)和“青藍工程”項目(編號:QingLanProject)資助。
武舜臣(1987-),山東省沂水縣人,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糧食經濟;蔣文斌(1992-),江蘇省常州市人,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糧食經濟;曹寶明(1964-),江蘇省泰州市人,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糧食經濟理論與政策。
A
1002-2848-2016(04)-0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