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軍杰
【摘要】 目的 評價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肝膽管結石效果。方法 84例肝膽管結石患者, 隨機分為微創組與開腹組, 各42例。微創組采用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 開腹組采用開腹手術肝部分切除治療, 對比兩組療效。結果 微創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低于開腹組(P<0.05), 微創組即刻結石殘留、最終結石殘留、復發膽管炎率(2.4%、4.8%、4.8%)低于開腹組(19.0%、23.8%、23.8%)(P<0.05)。結論 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好, 盡管不能縮短住院時間, 但創傷小、取石率高, 可預防膽管炎復發。
【關鍵詞】 肝膽管結石;經皮經肝膽道硬鏡;鞘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22
我國是肝膽管結石高發國家, 發病率為1%~5%, 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 但術后結石殘留率高達5%~29%, 亞洲地區術后結石復發率高達23%~34%, 肝膽管結石治療至今仍是一個富有挑戰的工作[1]。近年來, 內鏡技術飛速發展, 已成為肝膽管結石治療的主要方法, 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手術風險、損傷。經皮肝膽道硬鏡結石清除率可達82%, 但并發癥發生率可達18%, 主要包括出血、膽瘺、膽道感染、腹膜炎等。近年來, 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技術快速發展, 但相關研究仍較少, 相關爭議較多, 本次研究就此進行探討,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7月~2015年3月本院治療84例肝膽管結石患者, 其中男44例、女40例, 年齡48~84歲、
平均年齡(56.3±13.0)歲。病程4個月~11年、平均病程(3.5±1.2)年。合并基礎疾病22例, 主要為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糖尿病。有膽道手術史26例。分型:Ⅰ型23例、Ⅱ型11例(a型10例、b型1例)、E型50例。合并膽總管結石28例。左葉肝結石56例, 右葉肝臟59例。納入標準:①均經超聲、CT、磁共振成像(MRI)、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證實;②符合肝內膽管擴張、肝切除標準;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不適合采取本次研究方法治療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微創組與開腹組, 各42例。
1. 2 方法
1. 2. 1 微創組 采用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在三維數字可視化系統指導下進行手術, 18例進行Ⅰ期經皮肝擴張膽道竇道硬質膽道鏡取石, 其余進行Ⅱ期取石。術前據三維重建模型, 精確穿刺膽管入路, 一般在劍突下右緣腹壁穿刺, B超聲或C型臂X縣級引導下放置8F導管引流。1周后, 靜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原經皮肝膽道引流(PTBD)引流出, 擴大皮膚引流外口至6 mm, 置入斑馬導絲, 退出引流管, 沿導絲經皮入肝擴大經皮肝竇道, 直至16~18 F, 而后將鞘管倒在擴張器上, 送入肝內膽道, 拔出擴張器, 留下鞘管, 另一端留在體位, 建立竇道。以膽道鏡接生理鹽水, 導絲引入經鞘管抵達目標膽管, 尋找結石, 并碎石, 以水流“沖吸”碎石, 也可以網籃套取, 狹窄段膽管先進行擴張, 后電刀切開狹窄出再擴張, 遠端超過狹窄段留置14 F引流管。支撐導管留置8~11個月。術后據造影結果觀察結石殘留情況。
1. 2. 2 開腹組 進行開腹手術肝部分切除治療。在三維數字化重建后, 顯示結石大小、部位、形態、位置, 顯示結石與肝靜脈、門靜脈、肝動脈等重要血管關系, 個體化肝臟分段, 計算需切除肝臟體積, 進行肝葉切除。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結石殘留、結石復發、膽管炎復發、圍術期死亡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微創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低于開腹組(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微創組即刻結石殘留、最終結石殘留、復發膽管炎率低于開腹組(P<0.05)。見表2。
3 討論
肝膽管手術技術基本成熟, 過去對于肝膽管結石治療爭議主要集中在微創、并發癥、復發與取石效率上的爭議, 采用膽道鏡治療微創, 但并發癥發生率仍較高, 取石效率難以讓人滿意, 結石復發率高, 采用開腹肝部分解除有助于預防復發, 但創傷大, 風險高, 且可能存在過度切除風險[2]。近年來, 隨著三維可視化技術的發展, 術前可明確的掌握肝膽系統解剖系統特點, 分析結石的大小、部位、鄰近關系等, 通過模擬手術, 制定最佳的碎石取石、肝切除方案, 實現精準肝部分切除, 手術應用價值大大提高[3]。但從本次研究來看, 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肝膽管結石盡管不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明顯縮短和減少, 有助于術后康復, 對患者耐受要求降低。盡管不能降低復發風險, 但微創組術中取石效率明顯提高, 且有助于降低復發膽管炎發生風險, 盡可能的保留完好的肝臟組織, 有助于改善患者長遠預后。對于非復雜肝膽管結石、下段肝膽管結石, 采用微創取石治療仍有比較優勢。
綜上所述, 經皮經肝膽道硬鏡聯合鞘管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好, 盡管不能縮短住院時間, 但創傷小、取石率高, 可預防膽管炎復發。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 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 2007, 6(2):156-160.
[2] 范應方, 蔡偉, 方馳華. 肝臟分段解剖及其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4, 34(11):1105-1108.
[3] 方馳華, 方兆山, 蔡偉, 等.肝膽管結石三維可視化診治平臺構建及臨床價值研究.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 35(9):974-976.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