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悅

【摘要】 目的 分析應用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方法 120例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采取冠狀動脈造影進行診斷, 觀察組采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對比兩組患者的診斷效果。結果 觀察組陽性檢出率(81.67%)高于對照組(6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高血壓、糖尿病、伴有胸痛、陽性伴隨胸痛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中, 采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 陽性診斷率明顯高于冠狀動脈造影診斷,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12導聯動態心電圖;老年冠心??;心肌缺血;冠狀動脈造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38
近年來, 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推廣和普及, 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就是當前一種新型的無創新診斷檢測方法, 也被稱為12導聯Holter[1]。它與12導聯和計算機同步, 能更長時間、連續的記錄患者的心電圖動態變化[2]。因此, 在臨床診斷檢測中應用廣泛, 大大的提高了臨床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本文分析應用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20例, 男62例, 女58例, 年齡47~85歲, 平均年齡(66.0±5.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心肌缺血診斷標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男32例, 女28例,
年齡47~83歲, 平均年齡(65.5±5.9)歲, 其中伴高血脂癥患者31例, 伴糖尿病患者29例, 心肌梗死患者17例, 心絞痛患者25例, 心律失?;颊?8例。觀察組男30例, 女30例, 年齡48 ~85歲, 平均年齡(66.5±6.2)歲, 其中伴高血脂癥患者33例, 伴糖尿病患者30例, 心肌梗死患者19例, 心絞痛患者21例, 心律失?;颊?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所有患者均采取Judkins法進行檢查, 選擇合適的角度分別對患者左右冠狀動脈進行造影, 患者冠狀動脈固定狹窄≥55%, 即判定為陽性。對患者左回旋支、左前降支以及右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進行檢查, 如病變血管>2支, 則判定為多支病變。
1. 2. 2 觀察組 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內, 必須對其盡快采取H-ScribeⅡHOTLETER分析系統及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記錄器, 以上檢查儀器均由美國Mortara公司生, 在檢查過程中, 臨床醫生詳細記錄患者24 h中病情變化及活動情況, 并對其記錄中患者ST段變化進行詳細的診斷分析。觀察患者ST段在J點80 ms處心電圖是否呈下斜型下降或水平型, 如下斜型和水平型下降幅度≥0.1 mV, 則判定為陽性;患者在1 min內ST段抬高≥0.2 mV, 則判定為陽性。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診斷結果
2. 1. 1 對照組 確診為陽性患者39(65.00%), 其中23例患者1支血管出現病變, 14例患者2支血管出現病變, 2例患者3支血管出現病變;受累血管左主干4支, 回旋支13支, 前降支33支, 右冠狀動脈21支。31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50%, 其中男17例, 女14例;29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50%, 其中男15例, 女14例。
2. 1. 2 觀察組 確診為陽性患者49例(81.67%), 陰性11例(18.33%), 其中27例患者1支血管出現病變, 12例患者2支血管出現病變, 10例患者3支血管出現病變;受累血管左主干5支, 回旋支12支, 前降支31支, 右冠狀動脈23支。39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50%, 其中男24例, 女15例;21例患者冠狀動脈狹窄<50%, 其中男16例, 女5例。
2. 2 兩組患者檢查結果 觀察組陽性檢出率(81.67%)高于對照組(6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高血壓、糖尿病、伴有胸痛、陽性伴隨胸痛檢出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 其主要是因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致使其血管管腔變窄, 血液流通不暢, 從而引起心肌缺血[3]。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 身體機制老化, 免疫力下降, 更容易引發冠心病。據臨床研究表明[4],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長期抽煙、酗酒、缺乏鍛煉等都是引發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而冠心病臨床主要癥狀包括胸痛、胸悶、心悸、發熱、乏力、出汗、驚恐、惡心、嘔吐、心力衰竭等癥狀, 如不及時治療, 對患者生命安全將會造成巨大危險。因此, 在臨床治療中, 準確、有效的診斷手段顯得尤為重要。
12導聯動態心電圖是目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主要方式, 主要通過對患者心臟活動變化進行長時間的記錄, 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5]。而根據以往臨床診斷經驗發現, 12導聯動態心電圖在24 h內可記錄人體約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 因此, 相對其他診斷方式而言, 12導聯動態心電圖診斷更為準確, 特別是常規診斷中, 往往因患者ST段改變在心肌缺血診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12導聯動態心電圖則通過24 h對患者ST段進行同步檢測, 更好的檢測患者心肌缺血清理, 且導聯次數越多, 其結果也更為準確。加之, 12導聯動態心電圖在檢測過程中, 不會對患者身體造成傷害, 且操作簡便、費用低廉、不受局限, 對于體制特殊, 且行動不便的人, 也能進行檢測, 更進一步的體現了12導聯動態心電圖的優越性。
據相關文獻報道[6], 自1961年12導聯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應用以來, 其敏感度和特異度檢測準確率均達到75%以上, 但在患者冠狀動脈受損檢測方面, 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因此, 在臨床診斷中不能滿足獨立使用需求, 而在預激綜合征、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心室肥大等方面檢測不適合運動心電圖檢查, 尤其是女性患者, 由于在運動時女性茶酚胺釋放量會增多, 嚴重影響臨床檢查準確度。而目前, 我國在臨床檢查中常用的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是Mason-Likar改良導聯系統[7]。在檢查過程中, 需將導聯電極西東到患者軀干處, 導聯電極越接近患者頭側, 其檢測的心電圖波動越大, 而R波振幅也會更大, ST段特異性變化也就越大。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 將患者ST段抬高的心肌灌注圖像與ST段壓低的心肌灌注圖像進行對比發現, 前者圖像中患者灌注異常更為嚴重, 冠狀動脈狹窄性也相對較為嚴重, 由此可以看出, ST段抬高的心肌灌注圖像能更準確的了解患者心肌缺血癥狀[8]。而在本研究中, 由于患者年齡過大, 在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中均臥床休息, 活動量相對較小, 因此, 運動感測敏感度較低, 甚至出現假陰性情況。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病變位置處于冠狀動脈中段或遠段區域, 12導聯動態心電圖難以對其進行直接的反應, 或患者側支血管循環使患者冠狀動脈心肌缺血癥狀得到一定的緩解, 加之患者病變區域不是心臟的主要供血血管等均有可能引起假陰性檢出率[9]。
綜上所述, 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中, 采取12導聯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 不僅陽性及陰性診斷率準確度高, 且特異性、敏感度可靠性好, 能為臨床醫生臨床診斷提供更多的參考依據,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玉梅, 楊景寧, 蒙應東, 等.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探討.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06, 29(7): 56-58.
[2] 賈長琪, 郝蓬, 吳學思, 等.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診斷價值.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2, 4(5):313-315.
[3] 肖磊. 12導聯動態心電圖在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價值.廣州醫藥, 2010, 41(6):36-37.
[4] 唐林青.135例老年冠心病12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09, 7(10):70-71.
[5] 楚卡琳, 張萍, 李文斌, 等.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基層醫療中的作用.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18):1714-1715.
[6] 史松, 王艷紅, 易金玲, 等.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價值.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8):1866-1867.
[7] 周燕, 楊彩芬. 91例老年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分析.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2010, 4(2):203-204.
[8] 王荷特, 邵慧鳳.動態心電圖對老年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5(2):350.
[9] 黃立萍, 王楠, 董穎雪, 等.動態心電圖在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及伴發心律失常檢測中的診斷價值.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2, 11(11):829-832.
[收稿日期: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