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瑞
【摘要】 目的 觀察吉非替尼在肺癌治療中的療效分離現象。方法 回顧分析9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 患者均給予吉非替尼治療, 觀察患者治療中的療效分離現象。結果 90例患者發生分離現象12例, 占13.33%。5例出現部分病灶不均勻改變, 其中3例部分病灶縮小、1例部分病灶無變化、1例部分病灶擴大;4例發生肺癌原發病灶轉移, 其中2例為骨轉移、2例為淋巴轉移。定期復查時發現新病灶, 及時有效治療后病情控制;3例出現腦轉移病灶擴大。結論 非小細胞癌患者行吉非替尼治療, 其療效分離現象具有常見性, 在日后研究中應關注吉非替尼在肺癌治療中療效分離現象的分子機制與治療策略。
【關鍵詞】 吉非替尼;肺癌;分離現象;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09
肺癌屬性惡性腫瘤, 其具有常見性與多發性, 約80%為非小細胞肺癌。近幾年, 此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嚴重影響著我國居民的身心健康, 但臨床上早期診斷手段缺少有效性, 約70%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已經處于晚期, 喪失了治愈機會[1]。目前, 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關注肺癌治療藥物的研究, 吉非替尼作為靶向治療藥物, 常見于非小細胞癌患者治療, 經口服治療呈現出了良好的腫瘤抑制效果。但根據臨床實踐可知, 此療法的療效分離現象頻發, 影響了治療效果,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本文以本院收治的9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給予吉非替尼治療, 療效分離現象發生率較高,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非小細胞癌患者, 男50例, 女40例, 年齡最小38歲、最大82歲, 平均年齡(50.4±10.5)歲, 初次放化療65例、既往放化療25例;有吸煙史者80例、無吸煙史者10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 統計患者的性別、年齡、治療情況等。患者入院后, 行胸部CT掃描, 詳細記錄其掃描情況, 如:肺葉病變數量、大小、位置及周邊情況等;經病理性活檢, 明確癌組織類型, 經檢查均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 給予藥物及放化療治療, 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次, 1 次/d。在治療1、3、6個月后復查, 經CT平掃, 檢查腫瘤標記物的數量、大小及相關情況, 同時了解患者的飲食、活動、疼痛等情況。觀察患者治療分離發生情況及具體情況。
2 結果
90例患者發生分離現象12例, 占13.33%。5例出現部分病灶不均勻改變, 其中3例部分病灶縮小、1例部分病灶無變化、1例部分病灶擴大;4例發生肺癌原發病灶轉移, 其中2例為骨轉移、另2例為淋巴轉移, 上述患者定期復查時發現新病灶, 給予及時與有效治療后, 病情得以控制;3例出現腦轉移病灶擴大。
3 討論
據統計, 我國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造成此情況的原因較為復雜, 與空氣污染、吸煙、運動、飲食等均有關。肺癌作為惡性腫瘤, 其具有常見性與多發性, 其分型中非小細胞肺癌所占比重最高, 相關數據顯示其占70%~80%[2]。根據臨床實踐可知, 我國肺癌患者就診時已經發展至中晚期, 基本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此時的治療僅為藥物、放化療等手段, 雖然維持了患者生命, 但其生存質量不斷下降。為了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提高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國內外學者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給予了靶向治療藥物, 經研究顯示其治療效果顯著。
靶向治療藥物主要以惡性增值細胞為靶細胞, 對腫瘤細胞展開特異性抑制, 在此基礎上阻斷了腫瘤的增長, 實現了對正常細胞的保護。吉非替尼作為靶向治療藥物, 其常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經本文研究顯示, 患者的臨床療效具有分離現象, 其發生率高達13.33%。療效分離現象主要是指評價腫瘤治療效果時, 發現患者病灶出現了不同的變化, 通常情況下為某一病灶縮小或周期病灶增大。
根據相關學者研究報道顯示,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行吉非替尼治療, 其有效率為35%, 不僅抑制了非小細胞肺癌, 還抑制了骨轉移與腦轉移。國外學者以100例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給予了吉非替尼治療, 有效率為38.00%, 在腫瘤緩釋一段時間后, 其中6例出現療效分離現象, 其發生率為15.79%, 其中2例為腦轉移、4例為骨轉移, 最短發生時間為治療3個月后, 最長為治療28個月后[3]。吉非替尼的選擇性較為顯著, 可對惡性增值細胞和正常細胞進行有效與準確的辨別, 通過對前者的靶向治療, 以此阻斷了其增值, 從而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但相關報道也指出, 吉非替尼的療效分離現象時常發生, 此時出現了骨轉移、腦轉移等現象,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影響了臨床治療的成效。根據相關報道顯示[4], 約30%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后會出現骨轉移, 此時患者的癥狀主要有骨痛、脊髓壓迫癥及病理性骨折等, 上述癥狀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患者治療過程中, 由于療程較長, 部分患者對口服藥物可能產生了耐藥性。同時, 吉非替尼用于治療腦轉移的效果欠佳, 主要是其不能通過血腦屏障, 在此情況下, 雖然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原發病灶可以有效控制, 但新發的腦轉移卻難以及時與有效治療, 隨之便出現了療效分離現象。
綜上所述, 肺癌患者經藥物與放化療治療后, 病情得到控制, 但一段時間后會出現療效分離現象, 此情況的出現增加了治療難度,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吉非替尼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 其療效顯著, 但療效分離現象不容忽視。因此, 在日后研究中仍需深入探討靶向治療藥物的分子機制, 并且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 為其提供針對性與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以此進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 降低其病死率。
參考文獻
[1] 張俠, 宋飛翔, 阮新建, 等.吉非替尼在肺癌治療中的療效分離現象.中國新藥雜志, 2012, 18(14):1320-1323, 1327.
[2] 張劍.吉非替尼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療效分離現象的特點及對策.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3):42-44.
[3] 肖鋒, 張為民, 張文穎. EMT和IGF-1R表達與吉非替尼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的關系.解放軍醫學雜志, 2011, 12(6):563-568.
[4] 李媛媛, 李莉, 呂恩君.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比較.中國臨床研究, 2015, 14(10):1308-1311.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