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敏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在肝血管瘤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應用心理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 為臨床護理奠定基礎。方法 78例肝血管瘤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各39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模式。試驗組以對照組為護理基礎, 輔以心理護理模式。對比其效果。結果 經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情況發現, 治療后試驗組SDS(31.53±6.5)分和SAS的評分(30.52±6.2)分均顯著短于對照組(42.32±5.6)分和(40.11±5.5)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對比護理滿意度發現,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4.9%(37/39), 明顯優于對照組74.4%(29/39),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在肝血管瘤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 應用心理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顯著, 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指標, 應廣泛推廣。
【關鍵詞】 肝血管瘤;心理護理;干預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78
肝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的肝臟腫瘤, 多數隸屬海綿狀血管瘤范疇。其患者患病年齡較為廣泛, 多見于女性, 但臨床癥狀一般出現在患者成年后[1]。作為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的骨折, 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 臨床主要介入治療方案治療肝血管瘤患者。當肝血管瘤受到有效控制后, 其向瘤體的供血速度明顯減慢, 且瘤體體積的生長速度亦受到限制, 同時改善了患者的臨床不適感。假若肝血管瘤發生破裂后, 臨床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止血措施, 以避免患者發生死亡[2]。因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在肝血管瘤患者行介入治療的過程中, 應用心理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 為臨床護理奠定基礎,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本院相關科室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間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78例。其中, 男30例, 女48例, 患者年齡20~55歲, 平均年齡(36.12±7.76)歲;文化程度:小學:8例, 中學、中專:42例, 大學、大專:28例。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 各39例。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模式。
1. 2. 2 試驗組:以對照組為護理基礎, 輔以心理護理模式。①言語安撫:由于患者認為家屬不了解病情, 無法體會自己的痛楚, 因此, 家屬的言語安慰是遠遠不夠的。護理人員不同, 其應積極、主動地與患者進行溝通, 安慰患者, 告訴其病情的相關信息, 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適當的用言語以及肢體活動鼓勵、支持患者[3]。②緩解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休息環境布置的輕松、舒適, 并保證房間的安靜;應在夜間安慰患者, 幫助患者進行正常的睡眠, 保證睡眠質量, 如患者失眠, 則應在白天給予適當的活動;如患者病情加重, 應幫助患者進行快速睡眠。③減輕身心痛苦:由于此類患者的身心都受到病情較大的影響, 護理人員應通過聽歌、陪聊等非藥物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保證安靜的病房環境, 幫助患者進行肌肉放松, 放松部位如頸背部、四肢等部位。
1. 3 觀察指標 通過SDS和SAS評估所有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況, 分值越高, 不良情緒越重。此外,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價護理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評分情況比較 經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評分情況發現, 治療后試驗組SDS和SAS的評分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治療結束后,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4.9%(37/39), 明顯優于對照組74.4%(29/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肝血管瘤的體積隨著時間的延長, 體積亦隨之增大。當瘤體體積增長至一定體積時, 患者才會產生一定的臨床表現。一旦被醫院確診后, 患者極易出現不良情緒, 如焦躁、抑郁等, 不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同時限制了治療的臨床療效[4]。因此, 在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療中, 應予以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
在本研究中, 經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評分情況發現, 經心理護理模式的試驗組SDS和SAS的評分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對比護理滿意度發現, 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4.9%(37/39), 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基于以上結果, 說明心理護理模式的優越性。其不僅僅使患者的心理負擔大幅度降低, 并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非藥物的護理措施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增強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5]。
綜上所述, 在肝血管瘤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 應用心理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顯著, 明顯改善患者的各項指標, 應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邱琰, 馬寬生, 鄒華, 等.加強型射頻消融新技術治療巨大肝血管瘤的圍術期護理.重慶醫學, 2013, 26(2):3200-3201.
[2] 張海鄰, 謝燕京, 黨翠云.射頻消融治療肝血管瘤 37例的護理體會.中國醫藥指南, 2013, 2(3):361-362.
[3] 唐偉.骨折合并多發性創傷患者的心理護理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9):348-349.
[4] 張風英.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 2015, 19(24):3424-3425.
[5] 祝蘭君.心理護理干預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療中的護理效果.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4):208-209.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