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平 胡薇薇 楊巧連

【摘要】 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 90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綜合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45例。常規組接受常規康復訓練方法, 綜合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訓練。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 (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 (BI指數)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變化情況。結果 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分別為(4.74±2.95)、(65.72±15.53)、(32.95±5.76)、(23.42±9.34)分, 均優于常規組的(6.90±2.64)、(52.14±9.55)、(39.48±6.52)、(33.64±12.4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偏癱, 能有效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故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關鍵詞】 綜合康復訓練;腦卒中伴肢體偏癱;針灸;音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98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病死病殘率極高。因此, 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康復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對45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訓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康復科治療的90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 均為首發腦卒中患者, 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 并經顱腦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齡37~82歲, 平均年齡(65.8±10.5 )歲;病程1~15 d, 平均病程(5.3±1.2) d;腦梗死54例, 腦出血36例;左偏癱36例、右偏癱54例。納入標準:腦卒中并伴有偏癱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7分、NIHSS評分<4分;四肢癱瘓;蛛網膜下腔出血 、腦干梗死或腦疝形成;伴有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惡性高血壓、惡性腫瘤;伴有嚴重消化道出血、精神異常, 有癡呆病史者;不能配合訓練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綜合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45例。
1. 2 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治療, 綜合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訓練,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早期康復訓練 患者在發病后15 d內, 病情穩定后即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連續治療1個月。①音樂療法:音樂對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播放患者喜愛且舒緩的音樂[2]。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1~2 期的康復訓練, 如體位每2小時轉換1次;關節活動2次/d, 20~30 min/次, 活動度由小到大, 以不痛為宜;進行四肢被動或主動運動操, 2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第2周開始, 鼓勵患者進行床上肢體活動及輔助主動運動, 健、患側翻身練習, 逐漸下床行平衡運動訓練、進行自主運動訓練。②生活能力訓練:根據ADL 中的訓練項目進行訓練。③心理治療:與患者交流≥30 min/d, 了解其心理存在的問題, 并針對性進行心理安慰。
1. 2. 2 中期康復訓練 待病情穩定1個月后, 進行為期4周的康復訓練, 包括:①音樂治療: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3~5 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平衡運動訓練 、促通技術選擇訓練 、橋式練習 、腕關節背伸等, 適當增加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訓練、步行前的重心移動訓練, 關節活動進行3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②坐位訓練:患者取坐位, 床頭搖高 30°, 若承受時間> 30 min, 則將床頭搖高 10°再訓練;直至床頭搖高90°。隨后逐漸進行訓練床邊健側與患側起坐練習、床邊坐位平衡訓練等。肌肉弛緩期強調正確姿位, 主要進行主動和被動的健、患側翻身及側臥起坐訓練;痙攣期采用抗痙攣手法及非痙攣肌肌力練習。③心理治療:與早期康復訓練相同。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ADL (BI指數)及SAS和SDS評分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干預前NIHSS、ADL(BI指數)、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極高。近期, 雖然由于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 其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許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其不良心理反應, 改善其生存質量, 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
腦卒中發生早期即進行康復訓練, 可增強正常腦細胞代償功能, 促進損傷腦細胞重構或再生, 保護神經細胞。且早期肢體活動, 可增加相應皮層腦血流灌注量, 改善梗死灶周圍血氧供應, 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3]。另外肢體肌肉等訓練可有效減輕或防止肌肉萎縮[4]。中期康復訓練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目的減輕或矯正各類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康復訓練能有效的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由于多數腦卒中患者伴有焦慮、憂郁、煩躁情緒, 特別是老年患者, 害怕病后因失去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被親人遺棄, 情緒極不穩定, 非常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和關心。本研究綜合干預組患者在康復訓練中配以舒緩的音樂和心理治療, 舒緩了患者的焦慮、緊張的情緒, 減輕或消除了肌肉痙攣;同時使患者愿意接受長期的康復訓練治療。
綜上所述, 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偏癱, 能有效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故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艷, 李攀, 張淼,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的橫斷面研究.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 2013, 6(7): 32-33.
[2] 楊楠, 黃娣, 曹翠芳, 等.音樂放松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情緒中的應用究. 河北醫藥, 2011, 33(8):71-72.
[3] 鄭雅丹, 胡昔權, 李奎, 等. 雙側上肢訓練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1, 26(6):72-73.
[4] 鄭雅丹, 胡昔權.雙側上肢訓練任腦卒中患者康復中應用的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1, 61(3):92-93.
[收稿日期: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