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艷 郝雁 紀明
【摘要】 微生物形態學檢驗是臨床中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式, 通過微生物形態學檢驗了解病原菌的特點, 從而針對性的采取治療方案, 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文主要對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作用進行探討, 現綜述如下。
【關鍵詞】 微生物形態學;檢驗;感染性疾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05
微生物形態學檢查是檢驗醫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將臨床中可疑的樣本送入實驗室, 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的方法進行檢驗或者對藥物的敏感性進行檢驗, 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 并可以此對臨床治療效果、病原菌的耐藥情況進行監測[1]。微生物形態學檢驗的程序包含有涂片鏡檢、微生物培養、鑒定、藥敏試驗等多個環節。其中涂片鏡檢屬于簡便、快速的手段, 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幫助醫生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2]。
1 根據染色、鏡檢等結果對感染性疾病的診斷
微生物形態學檢驗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 也就是對微生物形態、微生物性質以及微生物染色體的檢驗[3]。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實驗室規定才能夠得到科學的檢驗結果, 例如在細菌培養之前先行涂片鏡檢、隨后進行分離培養, 進行常規鑒定之后開始藥敏檢驗, 最后將得到的檢驗結果制作成為臨床報告。整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是涂片鏡檢, 通過革蘭染色、HE染色等方式在鏡下觀察, 得到陽性結果。例如在鏡下觀察尿涂片, 如果存在復粒細胞則可以判斷為慢性腎炎、腎梗阻等疾病, 反之則不行。通過細胞形態、排列和革蘭反應性鑒別, 例如單個存在、成對存在、散在、柵欄狀等存在方式, 鑒別陽性菌或陰性菌, 球菌、桿菌或者球桿菌等。尤其是癥狀或病情嚴重的患者, 快速鏡檢能夠得到有效的診斷參考依據, 對醫生臨床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價值。
1. 1 鑒別感染性疾病的性質 急性感染之后一旦會出現炎癥反應, 以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等滲出為主, 而慢性炎癥則出現單核細胞或淋巴細胞滲出[4]。根據細胞的形態或者染色體特征能夠快速判斷炎性細胞的性質以及感染的原因。對檢驗標本進行涂片之后進行染色, 通過鏡檢觀察是否出現炎性細胞, 如果沒有則可能是由于標本采集處理過程不當或者是炎癥沒有生成而造成的。
1. 2 對病原微生物的檢驗 盡管微生物培養是檢驗的經典方法之一, 但是由于耗時較長、工作程序繁瑣無法適應臨床治療的需求。原始標本鏡檢仍然是早期感染性疾病診斷的主要手段, 尤其是特殊形態微生物引發的感染應用鏡檢的價值高, 例如肺炎、結核病、腦膜炎、傷口感染以及細菌性陰道炎的診斷中使用鏡檢有比細菌培養更高的價值[5]。
1. 3 鑒別病原菌和污染菌 對于開放性標本或者是臨床保存不當而造成污染的標本確認病原菌和污染菌是一項較為困難的工作, 臨床中較為可靠的方法就是采用直接涂片或染色鏡檢, 通過格蘭染色的涂片能夠清楚的觀察到孢子、菌絲和炎癥細胞, 通過病原菌被炎性細胞吞噬、包裹或者伴行的關系對病原菌和污染菌予以鑒別, 除此之外, 對于真菌、寄生蟲和異型細胞同樣具有鑒別作用。
2 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2. 1 在腸道菌群感染中的應用價值 腸道菌群是臨床中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腸道菌群的種類繁多、且不同人群體內的差異較大。需要仔細的對細菌形態學進行檢驗, 才能夠減少細菌錯誤分類的發生, 從而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 減少耐藥細菌的增加[6]。所以, 在確診感染性疾病之前需要用過細菌微生物形態檢驗作為參考依據, 進而提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2. 2 對于耐藥菌感染的應用價值 院內感染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現象, 尤其是行手術治療或是住院時間較長的患者,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部分手術患者的病情嚴重, 治療后身體的免疫力下降, 尤其是開腹、開胸治療的患者, 切口較大則具有較高的可能性感染。耐藥菌自身攜帶耐藥基因, 如果患者在應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之后的效果仍然不佳, 臨床中即采取微生物形態學檢驗。耐藥菌的菌體較正常菌體通常更加短、粗, 外膜有明顯的增厚表現, 電子密度增加, 膜的層厚增厚, 進而造成抗生素內流到細胞屏障, 影響治療效果。對于耐藥菌的基因進行判斷, 分析細菌的性質和演變過程, 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干預, 促進抗生素的合理應用。
3 小結
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均產生較高的應用價值, 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尤其是微生物形態學檢驗中標本涂片的方法, 通過鏡檢能夠快速對微生物形態、染色體形式進行判斷, 了解感染性疾病發生的原因及程度, 對于急癥和重癥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價值。所以, 在實際工作中, 應當重視微生物形態學檢驗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促進檢驗水平的提高, 有效控制疾病的感染率、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 楊婧, 任曉慶, 褚美玲等.細菌自動鑒定儀3例布魯氏菌誤鑒定及文獻復習.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20):2491-2494.
[2] T.Ю.別斯特利科娃, И.В.尤拉索夫, E.А.尤拉索娃, 等. 腸道微生物菌群致盆腔炎性疾病及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 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3, 47(6):561-562.
[3] 陳如.形態學檢查在早期眼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研究. 中國現代醫生, 2011, 49(34):36-37.
[4] 王偉鑫, 修寧寧, 俞亞琴, 等. 艾滋病伴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骨髓細胞學檢測結果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2, 33(18): 2282-2284.
[5] 劉新海.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用于直接鑒定臨床病理樣本中微生物的研究.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2, 9(14): 1742-1744.
[6] 許少堅, 羅敏, 張倩, 等. 深圳市首例基孔肯雅病毒的形態學及分子遺傳特征分析. 熱帶醫學雜志, 2012, 12(11):1304-1308.
[收稿日期:2016-02-23]